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攻坚答卷里的“宁煤力量”
本报记者 吴薇 通讯员 陈伏仓
2025年11月06日
字数:2631
版次:02
  深秋时节,晨曦微露,宁夏煤业百里生产区已被机器的轰鸣声唤醒。职工的身影穿梭在矿井深处、化工装置旁、铁路运输线上,脸庞被清晨的微光镀上暖意,手中的工具起落间,叩击出保供攻坚的铿锵节拍,奏响了年底奋战的激昂序曲。
  “决战四季度、冲刺年目标”的号角吹响,宁煤人以“成本革命”为刃,在生产、运销、协同创效的战场上,展开了与时间赛跑的攻坚之战,以央企的硬核担当,为区域能源安全和地方经济稳增长贡献“宁煤力量”。

  奏响全产业链攻坚“交响乐”

  今年以来,宁夏煤业深入实施“1126”链势发展战略,以系统思维统筹全局,将煤炭、化工、物流运输三大板块拧成“一股绳”,让每个环节都成为攻坚的力量支点。
  走进生产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生产、运输、销售、库存数据实时跳动。这里是全产业链的“最强大脑”,通过精准调度推动煤炭、化工、运输三大板块深度融合,奏响一曲协同攻坚的“交响乐”。当保供压力骤增,红柳、枣泉双物流通道同步启动,保障运输“不堵车”;煤质出现波动时,“疆煤置换掺配”迅速落地,稳住煤质“生命线”;当化工优质煤紧缺,自产洗混煤和优混煤及时补位,破解原料“卡脖子”难题。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体化协同,让资源配置始终处于最优状态。
  更令人振奋的是产业链迸发的“化学反应”。各业务板块紧密配合,全产业链协同发力,释放出了“1+1+1〉3”的乘数效应。煤炭板块开足马力全力保供,截至10月底,商品煤产量完成5220.69万吨,超计划176.69万吨;运销公司创新“锁量锁价”“量价挂钩”等精准营销策略,积极拓展外部市场,构建稳固多元的销售网络,推动销量与价格等关键指标持续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前10个月,自产煤销量5310.82万吨,采购煤量619.99万吨,均超计划完成,实现量价增效;化工板块优化工艺、强化技改,烯烃二公司双烯收率稳定在54%以上,增利刷新同期纪录;运输板块高效衔接,宁东铁路运量连续3月破纪录,亘元公司月公路运量105.76万吨,创下公路运输历史峰值。环环相扣、互为支撑的格局,让宁夏煤业产业链的韧性更强、效益更高。

  点燃“强而优”转型新火种

  在四季度决战的战场上,重大工程项目既是攻坚的“尖刀连”,更是宁夏煤业向“强而优”转型的“新引擎”。每一个项目的突破,都像一颗火种,照亮高质量发展的前行之路。
  10月21日,宁夏煤业传来捷报:丙丁二元共聚聚丙烯MB6430、MB6408,以及乙丙丁三元共聚聚丙烯FC56083个新产品,成功实现工业量产。这组依托Novolen工艺的丁烯共聚产品,不仅实现国内首次工业化生产,更让公司成为国家能源集团首家掌握该系列产品生产技术的企业,标志着其在高性能聚丙烯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为我国聚丙烯产业技术升级注入“宁煤力量”。
  智慧物流的革新同样亮眼。洗选中心的铁轨旁,一列火车缓缓驶入,智能无人装车系统精准对位、自动装载,动作流畅如臂使指。目前,宁夏煤业10座智能无人装车系统顺利通过国家能源集团验收,其中4座获评“优秀”,装车偏载率从1.5%降至0.2%,装车效率提升8%。曾经需要人工紧盯的装车环节,如今实现无人化操作,这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生产模式的“智慧革命”。
  与此同时,在千吨级α-烯烃装置的工地上,钢结构已拔地而起,像钢铁巨人般矗立在秋日暖阳下。这套装置承载着宁夏煤业进军高端化学品领域的雄心,它与万吨级低黏度PAO、费托合成尾气制LNG等项目组成创新矩阵,勾勒着宁夏煤业从“大而全”到“强而优”的转型蓝图。

  撬动高质量发展效能

  科技创新一直是宁煤人手中的“隐形利刃”。他们坚信,每一次工艺优化、每一项技术攻关,都能汇聚成破局的磅礴力量。
  煤制油公司厂房内,6台气化炉平稳运行,运行周期突破300天,创下历史纪录,这背后是技术团队对高温管控、催化剂周期的精准调控;烯烃二公司装置旁,技术人员反复打磨工艺指标,让双烯收率稳定在54%以上,单吨成本节约54.09元。他们在现有产能里挖潜增效,让每一台设备都发挥出“极限效能”。
  井下的创新同样精彩:枣泉矿“一孔双效”精准定向钻孔技术,让开采效率大幅提升;双马一矿沿空留巷技术,直接节约成本千万元;生产安装分公司攻克大倾角安装难题,效率提升200%。
  最令人称道的是煤制油分公司的10kV系统故障处置,技术人员将单次故障处理时间压缩至20分钟以内,这份凝结着智慧的“毫米级”精度的攻坚成果,不仅斩获集团QC成果特等奖,更摘得中央企业QC成果一等奖。
  在煤化工技术研究院,创新成果同样“含金量”十足:研发人员自主研发的“C能+”抗磨液压油,使润滑油吨采购成本直降约50%;4个合成树脂新牌号的成功开发,以及聚烯烃专用料销售9.3万吨、收入6.49亿元的业绩,证明了市场对宁煤创新产品的认可,“宁煤费托蜡”品牌更让黑色煤炭完成了向高端材料的华丽转身,让煤的价值实现质的飞跃。

  抠出实实在在的效益

  对宁煤人而言,“成本革命”从不是口号,而是渗透在每个环节的“斤斤计较”。从运销到生产,从能源管控到细节优化,他们用锱铢必较的态度,抠出了真金白银的效益。
  在运销公司经营管理部,“疆煤”吨运费下降50.85元的数字格外醒目。1.3亿元的降本账单,是运销人员反复博弈的战果;国能自备箱“东出海—西挺进”循环通道的打通,实现空箱再利用装运“疆煤”,避免返程空载,显著降低运输成本;煤化工销售分公司争取到35%的铁路棚车议价降幅,年节约物流成本超2000万元。
  生产环节的“抠门哲学”同样精彩。洗选中心推出58项防破碎措施,让每块煤炭都物尽其用,630万元的效益藏在每一块完整的块煤里;任家庄矿优化巷道设计,巧妙绕开6300米岩层,2462万元的成本节约如同从地底“挖”出的宝藏。烯烃一公司优化“余热回收+流程优化”模式,盘活利用闲置板式换热器、改造凝液系统,实现能量资源梯级利用,年降本超4000万元;甲醇公司通过气化炉扩容改造、优化水煤浆配比和合成氢碳比,自9月15日以来,二套甲醇日均产量稳定在2500吨以上,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公管公司攻关推车机编码器联锁逻辑,将卸车时长缩短20分钟,让配煤一中心的卸车能力跃升至14列/天。
  能源管控更上演“点石成金”:供电分公司的错峰交易让电价下降4.1%,节约电费4365万元;汝箕沟无烟煤分公司瓦斯发电项目,将曾经的“害气”变成清洁“福电”,1000万千瓦时的发电量创造500万元效益。当成本革命从节约迈向创效,宁煤人的每一滴汗水都化作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暮色渐浓,煤制油化工装置框架的灯光次第亮起,与戈壁的星空交相辉映。从智能装车的精准定位到重大工程的破茧成蝶,从降本增效的微观创新到全产业链的协同攻坚,宁煤人在戈壁滩上书写着能源保供的壮丽篇章。正如一位老矿工所说:“咱宁煤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保供是使命,奋斗是本色。”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