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铁运贯山河 五载赋华章
本报特约记者 贺晓梅
2025年10月28日
字数:3614
版次:03



  山河为证镌刻包神保供初心,五载春秋书写钢铁动脉风华。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包神铁路集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心怀“国之大者”,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行动上,全力打造能源运输桥头堡,高质量上交了“十四五”收官的历史答卷。

保供——“5”与“3”的邂逅
连续5年年运量突破3亿吨


  2019年末,原包神铁路集团和神朔铁路分公司重组整合,组建成为新的包神铁路集团。整合后,总里程1228公里。管内共有车站60个,61个煤炭装车点,31个非煤装车点,75条专用线,承担国家能源集团核心矿区70%以上的煤炭装车任务。平均每8到10分钟,即有一列载满乌金的万吨重载列车轰鸣启程,以每秒10吨的“煤流速度”奔腾向前,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输送强劲动力,点亮万家灯火。
  西煤东运——作为国家第二条西煤东运大通道,保证集团公司一体化黄金运输主通道持续高位运行,5年累计运送煤炭15亿吨,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蒙煤南下——作为国际物流通道,积极争取中蒙甘其毛都口岸进口煤炭铁路运输份额。年内列车单日运行对数、日装车量、年累运量、运输收入等指标均刷新自2019年该业务开展以来历史最高纪录。
  疆煤出区——2022年9月1日,公司首列新疆煤到港专列自金泉站装车,通过集团自有铁路运输里程1171公里,终到天津东大沽站卸车,标志着公司“疆煤出区”新通道成功开通,首次提出“贸易+物流”运输思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新突破。
  非煤运输——对非煤货物的运输需求进行全面、细致的摸排,及时掌握客户运输需求和特点,努力开拓外部市场,推动大物流运输逆势增长,2025年提前104天完成年任务。
  反向运输——组织好达拉特、河西电厂反向电煤接卸工作,努力做好多方位、多渠道增量。紧盯管内电厂日耗和库存,不断优化装、卸、运关键环节,确保管内电煤稳定发运,2025年提前75天完成年度任务。

智能——“1+3”的探索
实践国之重器领跑“智慧包神”建设


  2021年6月25日,全球首台国能号24轴大功率电力机车牵引着万吨运煤列车正式上线运行,开启了在12‰坡道上牵引万吨货物列车的运煤之旅,标志着这项“国之重器”国能号“24轴”正式入列包神铁路集团,开启了“智慧包神”建设新征程。
  ——智能运输领域,致力于提升数据集成、数据共享、分析等能力,强化CTC的阶段计划智能调整,建设车站运营场景“数字孪生”系统、车站物联网系统、智能监测系统、智能接发车、智能调车等智能化系统。构建了企业统一数据资产地图,对接了15套以上业务系统,建设了10余项专题,有效实现了跨专业数据融合。2024年8月,我国重载铁路智能驾驶成套技术在包神铁路实现规模化应用,让风驰电掣的“动力之王”如虎添翼。
  ——智能装备领域,启动了基于5G技术的智能驾驶、氢能源动力机车、高精度铁路地理空间数据获取与应用等一批先进的新技术应用研究。围绕4G/5G+智能驾驶+无线列尾+北斗定位,通过平台流处理能力,实现对全线机车状态、数量分布的实时性统计和展示,实时性达到秒级。
  ——智能运维领域,在局部实现无人机巡线,机器人采集数据,供电远动控制和接触网3C与6C修程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空、天、车、地一体化检测监测等技术,融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及设备状态评价体系,实现精准维修,降低运维成本。围绕各专业,构建生产指标,实时、准确地展示生产态势,目前实现了7个驾驶舱近400种业务指标的实时显示、查询。
  5年来,在推进智能建设发展的道路上,包神铁路集团始终强调顶层设计与体系化创新。通过全线调度“一张图”管理,列车准点率高达99.8%,重新定义了重载铁路的运行标准。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2024年重载铁路智能驾驶系统正式发布,神朔铁路成为中国首条全线覆盖智能驾驶技术的重载铁路,构建了人、车、线、环境全面互联的智能铁路生态系统。包神铁路集团因此成为中国智能重载铁路的“国家名片”,在世界铁路史上刻下了鲜明的中国印记。

绿色——数字“1”的无限延伸
守护“绿色生命线”是一直在做的事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5年来,包神铁路集团把铁路建设运营与周边环境绿化同步实施,实现铁路绿化整体上与区域山水环境相匹配,形成了“车在林中行,煤在箱中运”的生态画卷。
  ——配足配齐生态环境保护、节能低碳管理和监察人员,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关键岗位人员素质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整体水平。
  ——将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控制在0.2吨标煤以下,达标排放率实现100%。公司沿线供热燃煤锅炉均由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太阳能、电锅炉、引接市政方式等替代,供热能耗持续下降,截至2024年年底,公司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176吨标煤/万元,较同期下降1.6%。
  ——在减排减碳的同时,全面落实水源地保护工程。所辖铁路两次横渡黄河,经过区域涉及重要的城市水源地,公司在沿线安装水源地保护标识牌和高清摄像头,覆盖水源地无任何死角,提高保护水源地的应急能力。
  ——加快推进机车装备转型升级。大力引进大功率交流机车,公司对到期的SS4型直流机车更新为12轴交流机车,并逐步实现主型化。截至今年10月,公司自有197台电力机车中交流机车105台,占比达到53%。购置7台HXN3型交流传动内燃机车替代DF系列内燃机,平均油耗较DF4B型机车可节约40%,实现能耗和碳排放“双减”。

转型 ——“1122”之路
多维度突破彰显发展韧性


  包神铁路集团作为集团公司唯一一家入选国资委“双百行动”改革的二级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国资委、集团公司改革决策部署,系统谋划、科学统筹,形成了以“1122”为特点的改革新突破。
  ——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工作机制。公司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作用,完善党的建设领导小组一项工作机制,用好用活理论学习和媒体宣传两个平台,依托“教育管理、岗位建功、文化品牌”三大载体,坚决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穿到现代公司治理中,融入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持续推进改革发展同频共振、纵深推进。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1+3+N”决策制度体系。公司将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进一步规范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权责界面,建立以《公司章程》为核心,党委前置研究事项清单、决策事项清单、董事会授权管理事项清单为支撑,各类决策会议事规则及董事会等运行管理办法为执行依据的“1+3+N”决策制度体系。
  ——两项世界领先纪录实处建功。先后进行了机车车载网络控制系统、机车各项智能运维系统等38项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填补了我国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产品的空白。今年9月22日,在公司建成世界首个能量互联互通的“网—源—储—车”协同供能系统示范工程,采用传统电网与光伏电能并行供电模式为铁路牵引机车供能,形成涵盖系统架构、广域保护、变换装备和能量管控的协同供能系统成套技术,为新能源接入轨道交通系统,提供了新的包神工程解决方案。
  ——两项管理机制创新,厚植企业经营创效能力。构建“两级经营、三级管理”扁平化管控体系,形成“条状专业化公司和块状区域化公司”相结合的组织架构,打造车务、工务、电务、供电四大专业集中在一个站区的“四合一”站区管理模式。人才管理机制创新,实施“一企一策、一岗一契、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聘期”的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体系,持续推行“基础+摸高”的阶梯式考核指标管控模式。将企业经营成果与员工绩效直接关联,截至目前管理人员收入差距倍数达1.8,浮动工资占比达72%,激发全员干事创业积极性。

创新——“5”与“5”的碰撞
开创智慧数字铁路的新时代


  “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5年规划力争实现五个100%,即数字移动通信覆盖率100%、智能驾驶常态化开行100%、关键行车设备监测率100%、货运数据指数化利用100%和运输安全智能化管控100%,引领重载智慧数字铁路的新时代。”
  “十四五”以来,包神铁路集团紧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紧跟集团公司重大项目、紧接国家级研发平台,优化完善科技创新布局和工作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攻关、成果创效和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发挥科技创新“排头兵”作用。着眼未来发展,制定落实集团公司“优秀专家、大国工匠、青年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形成“1+N”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建立三支队伍苗子库93人,向集团输送苗子人选23人。
  5年来,科技创新加速推进,编制完成“智慧包神”五年规划,发布重载铁路智能驾驶科技成果和技术标准,率先跑出国内货运重载技术批量应用“加速度”,智能驾驶普及率达45%;深化与“宽带移动信息通信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运营安全保障铁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北斗导航装备与时空信息技术铁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及相关高校、企业的协同创新,提升科研项目研发效率;“铁路基础设施智能建造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获得科技部批复,“4×N轴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组研制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荣获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QC活动屡创佳绩,4项国家重点项目推进研发,“24轴电力机车”“‘网—源—储—车’协同供能技术”等3项成果亮相第17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累计完成科技投入11.6亿元以上,获批专利243项,公司顺利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