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刘凡瑞:青春在逆行中闪光

本报特约记者 王小燕 通讯员 武姗姗 杨红霞
2025年10月24日
字数:1609
版次:03
  巷道深处,矿灯光束划破凝固的黑暗,六道橘红色身影在90公分高的模拟巷道中匍匐穿行,金属装备在寂静中碰撞出铿锵回响。新疆能源救护大队副小队长刘凡瑞身负16公斤装备,匍匐在小队前列,汗珠顺着下颌坠向地面。而这是他挑战极限的日常训练。
  这位矿山应急救援一线的“90后”尖兵,6年来以训练场为“战场”,以比武场为“考场”,以社区为“赛场”,书写出新时代应急人的责任与担当。国家能源集团工匠、十大杰出青年是对他的最大认可和权威背书。
  晨光未至,救护大队的操场上,眼神坚毅的刘凡瑞已完成5公里负重冲刺,汗水在他的后背一圈圈地晕开,这令人震颤的画面,已在此间重复了2190个清晨。
  2019年备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急救援比武期间,他把自己“泡”在训练楼,日均训练14小时:晨起2小时体能强化,4小时专攻心肺复苏按压精度。电子屏前,他佩戴计数手表反复校准动作,胸外按压深度误差严格控制在±2毫米,30次按压耗时误差不超0.5秒,每天1500次的按压让他的双臂酸胀。“他的手指已经肿得握不住拳头,却还在坚持练习……”队友道。
  “2分28秒,最新速度!”应急救援竞赛现场,裁判员激动地报出成绩。刘凡瑞每个动作的力度、频率都精准契合医学标准按压深度精准到毫米级别,一举斩获第六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急救援比武单人心肺复苏操作冠军。而他这个被业内称为“教科书级表现”的成绩,源自磨穿了17副战术手套的勤学苦练和掌纹被老茧覆盖成无指纹状态的反复淬炼。黑色笔记本扉页上“0.1秒定生死”的字迹被他反复描摹,早已烙印于心。
  2023年的一天,刘凡瑞接到“井下气体超限,请立刻到现场救援!”的指令,火速集结后即刻赶往现场。与升井矿工的眼神片刻对视后,他脱口追问:“下面还有人吗?”边问边飞速计划入井救护步骤——这种条件反射般的冷静,源自无数次的实战演练。所幸经过现场检测,气体正常,虚惊一场,但他始终绷紧神经,因为“每一次警报都是生死倒计时。”应急人的使命感已深入骨髓。
  2024年初春,霍尔古吐水电站隧洞突遭洪水倒灌,刘凡瑞率队挺进。虽然已是初春时节,但位于大山深处的施工点依然天穹低垂,山风横贯。刘凡瑞身裹军大衣,打着手电筒,踩过洇着融雪渗出的泥浆,乘皮筏艇逆流探入。隧洞内,冷风飕飕水流哗哗,手电光刺破黑暗,浑浊的积水漫过战术腰带,呵出的热气在防风面罩上凝成白雾,他机警地观察着四周的环境,俯身校准设备,记录板上的墨迹被晕染成模糊的曲线。
  “氧气含量12.5%,赶快后撤!”左肩抵住渗水的岩壁,右手拿着检测仪的刘凡瑞低沉的吼声穿透水流声,为专家组的探查拉响了警报。连续11天的值守他和队员们为安全救灾提供了无缝链接。
  早上7时的训练场,总能看到刘凡瑞带队进行负重障碍穿越的身影。夕阳中,他正指导新人穿越障碍网。“快一秒,准一寸,让每个队员都成为战略支援点”是他对“生命至上”的炽热承诺。
  “救援是最后防线,预防才是第一战线。”褪下救援服,他还是社区应急救援志愿者。本着“防救结合”的理念,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训练模拟人出现在各个社区。“大叔,您看,手掌根部要叠放在胸骨下半部,手臂必须伸直。”他单膝跪地,手把手地教授居民。他还特意将专业术语转化为漫画手册:“黄金4分钟”急救步骤配上简笔图示,七旬老人也能轻松掌握。一次在公园偶遇男子气道梗阻,他及时上前实施海姆立克法,两下精准发力就化解了危机。
  作为社区旗手的他,已成为儿子心中的榜样,4岁儿子最钟爱橘色救护车模型,奶声奶气立志像爸爸一样当个消防员,幼小的他还分不清消防员和救护队员,而那道橘色背影,正将“生命至上”的信念植入新一代心田。
  从汗流浃背的比武赛场到紧张惊险的救援一线,从初出茅庐的救护员到国家能源集团工匠,刘凡瑞用拼搏赢得荣誉,用汗水浇筑实力,用热忱守护群众。
  暮色中,救护大队楼顶灯光闪烁,与城市灯火遥相辉映。“应急救援是与时间赛跑的事业,青春就应该在磨砺中绽放光芒。”刘凡瑞们用磨出血茧的掌心托起矿山安全,一次次整装待发“向险而行”的背影,都在书写守护者的时代答卷。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