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包头化工:数字引擎赋能管理变革
本报特约记者 张晓刚 通讯员 刘光熠
2025年10月16日
字数:2464
版次:02
  在数字化浪潮的澎湃推动下,包头化工的工程项目管理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现代化转型。从过去依赖纸质审批、人工跑签的传统模式,到如今全流程线上审批、手机端随时随地办理;从以往动辄需要3天才能完成的请购审批,到现在最快24小时内即可办结——这场效率革命正深刻改变着工程项目管理中每名职工的工作方式。
  在包头化工,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全面上线与深度应用,成为这场变革中的标志性成果。该系统从顶层设计、实施推进到全面推广,始终坚持以高标准统筹推进,不仅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更为工程项目建设与后续生产运营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支撑,成为推动项目高质量建设的关键赋能平台。

  顶层设计: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

  “在规划阶段,我们项目团队广泛调研国内外先进工程管理经验,紧密结合包头化工实际需求,明确以‘工程建设全过程数字化’为核心目标,努力构建一个贯通集团、建设单位及各参建方的统一协同平台。这一前瞻性布局,不仅服务于当前项目建设的高效推进,更着眼于未来智能化生产运营的衔接需求,为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数字化管理系统项目创建的负责人,尉雪峰对于那段攻坚历程至今仍记忆犹新。
  这场被项目职工评价为“省心”的数字化变革始于2024年夏天,当时包头化工作为集团公司首批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单位,肩负着打通集团、建设单位与EPC承包商之间信息壁垒的重要使命,致力于实现从设计、采购到施工的“全链条在线管控”。系统共规划建设20个功能模块,覆盖了从前期、设计、计划、投资、采购、安全、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管理。在设计管理模块中,不仅能够实时跟踪各设计阶段的进度与质量,还能实现设计变更的高效审批与记录;在物资管理模块,通过实时监控设备的催交、到货情况以及计划与实际偏差的预警,项目团队能够及时调整采购策略,确保设备按时到货,为项目的施工进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种全方位的功能布局,确保项目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在系统中找到对应的管理工具与解决方案,有力推动项目管理向精细化、标准化迈进。

  实施推进:高效协同的落地实践

  从试运行到正式投用,该系统的实施过程充分彰显了高效协同的组织执行力。2024年9月25日,系统在包头化工升级示范项目启动试运行,空分气化项目组团队成了首批“尝鲜者”。然而推广之初,挑战也随之而来。
  系统设计管理模块虽然功能全,但和实际工作流程存在差异。比如基础设计审查审批功能,系统默认只能上传5份附件,但一次设计变更常常需要提交10份图纸,根本不够用。
  为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保障系统顺畅运行,尉雪峰积极组织各部门、各专业协同攻关,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开展问题研讨,及时发现并反馈系统各类运行问题,协同数智科技公司运维团队及化工事业部专家进行系统优化和本地化改造,为系统在升级示范项目中的稳定应用打下坚实基础。那段时间,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为优化一个模块、理顺一个流程,他与各项目团队反复模拟推演,不断攻坚克难。
  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系统试运行仅一个月,成效已初步显现。以往需3天完成的请购审批,现通过线上流转最快可实现24小时内办结;设计变更记录实现全程可溯,再也不会散落于各个文件夹中。
  在空分气化项目组,技术负责人翟霆钧深切感受到了数字化带来的变革。“以前开会总要抱着一堆图纸报表,现在手机端就能完成审批,不仅效率提升,全过程留痕更为设计质量管控提供了保障。系统还能直观展示各阶段投资变化与技术路线调整,为项目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然而推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施工经理杨力起初对系统抱有抵触情绪。“我们搞施工的,习惯拿本子记进度、手写单据,非要对着电脑填开工报告、走线上验收,总觉得不踏实。”一次办理土建复工申请时,他因嫌系统上传材料烦琐,仍按老办法提交纸质单据,结果被项目负责人退回,要求必须通过系统办理,以实现审批留痕和各方实时查看。在尉雪峰的耐心指导和案例教学下,杨力逐渐掌握了系统操作,并切身感受到其优势:“以前查一个分项工程的开工情况,得挨个打电话问,现在系统一目了然;验收单线上审批后自动归档,再也不用担心纸质文件丢失。”

  全面应用:显著成效的深度体现

  经过近半年的试运行与持续优化,今年3月31日,系统正式投入运行,成为项目管理的“智慧大脑”。在进度管理模块,2025年度节点控制计划图清晰展示着计划与实际完成情况的对比,滞后节点会自动标红并提示原因;在投资管理模块,系统直接抓取集团下达的投资计划,审批合同进度款时,能实时对比计划与实际偏差,一旦接近预警线,就会自动提醒;在智慧工地模块,轻量化的三维模型能与现场施工进展同步更新,工程师通过手机就能查看设备安装位置是否精准,AI摄像头还能实时识别未戴安全帽、施工现场乱等安全隐患,一旦发现问题,立刻推送预警信息到安全工程师手机上。
  如今,在包头化工升级示范项目现场,数字化已成为项目人员的工作新常态。气化项目组成员缪定龙每天早晨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物资管理模块中长周期设备的到货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预警;翟霆钧的设计团队彻底告别了抱着图纸跑审批的时代,实现全流程线上流转与追溯;杨力的施工日志全部通过系统填报,进度、质量、安全数据实时同步,告别了加班整理纸质报表的历史。截至9月底,系统日均活跃用户近500人,累计生成有效数据超1.8万条,实现了从前期设计到竣工验收的全环节覆盖。
  “这套系统不是冷冰冰的代码集合,而是集团公司精心打磨的‘智能作战平台’。”项目负责人刘泽站在施工现场,望着远处林立的塔器与纵横的管线说道,“从蓝图绘就到试运行优化,再到正式投用后的持续完善,每个功能模块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它不只提升了工程管理的效率与规范性,更让我们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道路上步履更加坚定有力。”
  夕阳洒落,为建设中的项目现场镀上金色光辉,系统屏幕上的数据依然在不断跳动。对包头化工升级示范项目建设团队而言,这场数字化变革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他们将继续以智慧与汗水,持续提升系统集成化、智能化水平,致力于打造安全可靠、高效便捷、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国化工行业工程项目管理标杆系统,为行业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