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国电电力绥中公司:从“黑”到“绿”从“老”到“智”
本报通讯员 何 姗
2025年10月14日
字数:2823
版次:03

公司煤棚航拍图。



大学生在培训基地实地学习。



螺旋式卸船机在码头卸煤。


  九月的辽西湾,海风轻拂国电电力绥中公司厂区,弧形煤棚顶上,14073块光伏板整齐排布,宛如一片波光粼粼的“光电海洋”在晨光中静静蓄能。不远处,海岸线旁风机矗立,水电站与光伏矩阵遥相呼应;厂房内,发电机组平稳运转,供热管网有序延伸——传统火电与新能源在此交融共生,勾勒出老电厂绿色转型的生动图景。
  从“减污”到“扩绿”,从“降碳”到“增效”,绥中公司的绿色转型之路既锚定传统火电的环保升级持续深耕,更瞄准新能源的布局拓展锐意探索,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有力、方向清晰。
  
  ★ 绿色转型:煤棚光伏让“黑”变“绿”

  “煤棚顶的光伏板开始发电了!”7月30日,绥中公司厂内7.68兆瓦煤棚分布式光伏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采用无边框双面N型645Wp组件、直流侧容量9.077MWp,建设过程中不仅成功攻克大跨度网架弧形屋面施工难题,更创新采用无人机吊运方式,累计吊运超20000架次,高效完成光伏组件安装。项目投运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040.5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3225吨、减少碳排放量7816吨,为“黑色煤场”向“绿色电站”转型按下加速键。
  回望三年前,绥中公司的露天煤场每逢雨季都需人工苫盖,不仅耗时费力,还存在扬尘污染隐患。如今,一座长289米、宽168米的巨型全封闭煤棚如银色巨翼般舒展,既彻底解决了露天储煤的环保与安全难题,又在棚顶托起东北首个煤棚曲线屋面光伏项目。
  从传统露天储煤到“棚顶发电、棚下储煤”的模式创新,从单一火电业务到“风光水火储”多元协同发展,作为东北地区装机规模最大的火电企业,绥中公司这家老牌电厂以更清晰的战略、更务实的举措,持续深化能源结构调整,稳步朝着“零碳电厂”目标迈进。
  目前,公司新能源领域布局已多点开花:新增新能源项目储备150万千瓦时,厂外东戴河标准化厂房光伏电站、盛云光伏电站相继并网发电。截至8月底,年累计厂外光伏发电量达171.25万千瓦时、厂内光伏发电量达1073.81万千瓦时、风力发电量达762.68万千瓦时、水力发电量达604.46万千瓦时,持续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劲“绥中动能”。
  对于传统火电板块而言,环保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绥中公司持续强化末端治理,构建起“统筹规划—精细管控—指标优化”的全链条管理体系,确保生产运行各环节全面符合最新环保标准要求。
  在1号机组脱硫提效改造中,公司创新技术方案,在吸收塔最下层喷淋层与入口烟道之间增设脱硫增效紊流均布器装置,实现在机组同等运行工况下,可减少1台浆液循环泵的运行,不仅保障了脱硫效率,更有效降低了脱硫系统能耗,为火电板块绿色高效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液氨改尿素系统自投运以来,水解器已实现17个月稳定运行。其间,运行技术人员通过持续优化调整工艺参数,使尿素水解器氯离子含量长期稳定在30毫克/升—50毫克/升,远优于230毫克/升的行业标准;尿素转化率突破92%,水解效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在大幅提升原料利用效率的同时,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生成,真正实现了环保达标与经济效益提升双赢。
  
  ★ 智慧提效:精益管理全链发力

  在电力市场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绥中公司将精益管理深度融入生产经营全链条,在全力保障能源稳定供应的同时,实现效益与效率的双重突破。
  安全生产领域,公司以“防患于未然”为核心筑牢防线,针对极端天气超前修订《防台、防汛、防强对流天气专项应急预案》,组织开展48次覆盖全岗位的三级应急演练,确保应急能力全面落地;组建设备特巡小组实行24小时轮岗值守,重点排查发电机组、输电线路等关键设施隐患,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坚决杜绝违章操作,为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构筑坚实屏障。
  燃料保障方面,公司充分发挥“水路+铁路”运输优势,实现燃料运输零滞期费,创下周卸船量及卸船效率历史新纪录,为机组大负荷运行备足“口粮”。与此同时,面对当前机组常态化深度调峰运行、频繁启停、燃煤掺烧的新形势,公司出台《节能降耗实施方案》《机组经济运行管控措施》,将节能管理细化到机组运行的每一工况、机组启动的每一步序。
  在技术改造与设备优化上,公司持续推进空预器节能改造、脱硫提效改造及21项运行优化与技改项目,以技术升级挖掘设备潜力。在1号机组C级检修中,彻底整治21台内漏阀门、修复40处失效保温,有效降低了设备能耗与故障风险。技术与管理的双重发力下,2号机组荣获中电联2024年度火电机组能效水平对标5A级称号。
  在营销管理层面,公司创新建立“政策研究—市场分析—机组调度”一体化联动机制,通过实时跟踪电力现货市场动态、精准解读行业政策导向,将政策红利与市场机遇高效转化为经营效益。公司依托充裕的中长期合约,科学调配机组负荷,4台机组同时在运天数同比增加8天、环比增加5天,机组负荷率环比提升6.86%,最大限度释放发电潜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可靠“绥中力量”。
  
  ★ 创新引擎: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范伟、田闯团队斩获全国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岗位技能竞赛团体季军”“陈信宇、张闯团队荣获全国电力行业锅炉设备检修工团体三等奖”……一连串来自全国性赛事的喜讯,是绥中公司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成效的生动注脚。
  公司牢牢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系统化人才培养为基础、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持续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培训基地紧紧围绕行业前沿需求,精准对接能源转型趋势,与华北电力大学、燕山大学等10余所高校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衔接;同步推进硬件设施迭代升级与培训软件创新开发,为高质量培训提供坚实保障,不仅为行业培养了大批能源转型所需人才,更成功打造了“老厂盘活资源、培训产业创收”的改革创新典范。
  绿色转型的实现离不开坚实的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更需创新力量驱动。
  今年是绥中公司“数字化新发展三年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公司以“1+3+N”架构构建数字化顶层设计:以“1个数字化平台底座”为基础,围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转型发展”3大核心业务,延伸拓展N项专项业务,搭建覆盖全流程的智慧电站体系,并通过“顶层设计—试点验证—逐步推广”三阶段稳步推进,逐步探索出独具绥电特色的智慧发展之路。
  目前,数字化转型已进入实质落地阶段。公司以循环泵区域无人值守改造为试点,稳步实现辅控系统无人值守、主控系统少人值守;脱硫、220千伏GIS区域无人值守项目已完成合同签订及施工设计,即将进入建设阶段。数字化技术正全面渗透生产运营各环节,从设备管控到流程优化进行全方位重塑,为这家老牌电厂注入智慧动能。
  在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公司同样成果亮眼。年初,首次发布ESG实践报告,凭借在能源转型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协会“2025年能源转型创新卓越企业”称号及“绿能星”奖杯,品牌美誉度与行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渤海湾的潮声伴着机组轰鸣昼夜不息,当第一缕晨光掠过海面,这座走过三十余载岁月的电厂正悄然融入中国能源结构向“深绿”迈进的曙光中。从黑色煤场到绿色电站,从传统运维到智慧管控,从单一发电到多元协同,曾经以火电为核心的“老”厂,如今正被新质生产力的火种点燃转型引擎,驱动公司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征程。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