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房变迁
2025年10月09日
字数:2024
版次:04
姥姥家的海草房和村口的小广场,是我童年记忆里最鲜活的底色。海草房的屋顶浸着海风的咸涩,小广场的青石板刻着孩童的嬉闹,而如今,这座老房子不仅没在时代变迁中消失,反而成了海草房旅游景区的“明星建筑”。周围的小广场换了新颜,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那些旧时光里的印记,恰似一条细细的线,将个人的成长与祖国的发展紧紧串联,诉说着我们与这片土地共同奔赴的美好。
20世纪90年代末,姥姥家的海草房就坐落在海边渔村的最东头。那时的海草房挤在渔村的巷弄里,屋顶的海草是姥爷年轻时和渔民们一起从滩涂上割来的,层层叠叠铺了半米厚,经海风浸润后泛着深褐色的光,雨打在上面会顺着草缝悄悄溜走。屋里的土炕占了半个房间,冬天姥姥会提前把炕烧得暖暖的,我裹着厚棉袄趴在炕上,看她坐在小板凳上,借着昏黄的灯光缝补渔网。屋外的小广场是全村人的聚集地,是块用青石板铺成的小空地,中间立着根木电线杆,顶端挂着个大喇叭,每天清晨都会准时响起新闻广播。我常和小伙伴们在广场上追逐打闹,累了就坐在石板上,看姥爷和渔民们扛着渔网走向渔船,听他们聊着“远洋捕捞”“海鲜外销”的新鲜词,那时我不懂这些词的意义,只知道姥爷除了近海打渔,还开始跟着村里晒海带、腌鱼干,家里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那时的小广场,是渔村的“信息中心”,也是我们童年的乐园。
那时的日子简单却也清贫。姥姥会用海草烧火煮海带汤,烟火气混着海腥味,在屋里绕着梁久久不散;姥姥家的海草房没有自来水,要去村口的水井挑水;晚上照明靠灯泡,电压不稳时总忽明忽暗。但清贫里也藏着温暖:姥爷出海归来,总会给我们带好多的海货,姥姥会把晒好的鱼干塞进我的口袋。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村里的小广场上架起了临时电视,全村人搬着小板凳挤在一起看开幕式。当李宁点燃主火炬的瞬间,小广场上掌声雷动,姥爷激动地把我举起来:“国家越来越牛,咱渔民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那天晚上,我躺在海草房的土炕上,听着海浪声和远处小广场的欢笑声,第一次真切地觉得,这小小的渔村、破旧的海草房,和远方的“国家”紧紧连在一起。那时的小广场没有路灯,天黑后便一片漆黑,海草房里也只有灯泡照明,但每个人的眼里,都亮着对未来的期盼。
2010年,渔村迎来了大变化。村干部带着规划图来到村里,说要保护海草房这一“海洋民居活化石”,打造特色旅游景区,同时推进渔村城镇化建设。消息传开,村里炸开了锅:有人舍不得住了一辈子的海草房,有人盼着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姥姥摸着海草房的门框,眼圈红了:“这房子陪了我三十年,真要拆了,心里空落落的。”姥爷却劝她:“国家要发展,咱得跟着走,以后娃子们上学、咱们看病都方便。”搬家那天,我跟着姥姥最后一次走进海草房,她把挂在墙上的渔网收进箱子,又摸了摸我小时候刻在门框上的身高线,轻声说:“带不走的,就留在这儿吧。”小广场上,施工队已经开始清理石板,我和表哥把捡来的贝壳埋在广场的角落,约定以后回来找。那时的我们还不知道,这片土地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的生活,也会跟着祖国的脚步,迈向新的阶段。
如今,这里早已换了模样。曾经的渔村变成了“海草房文化旅游区”,姥姥家的那间海草房被修缮一新,屋里摆着当年的旧渔网、土炕和竹匾,成了游客打卡的“网红景点”。村口的小广场扩建了好几倍,铺着彩色地砖,有健身区、儿童乐园,还有展示渔民生活的浮雕墙;夜晚的广场上亮着暖黄的路灯,老人们跳广场舞,孩子们追着泡泡跑,比当年热闹了十倍。周围的高楼拔地而起,安置小区里有电梯、有物业,姥姥家的两室一厅宽敞明亮,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她常笑着说:“以前住海草房怕漏雨,现在住高楼啥都不愁,这都是国家政策好!”
去年国庆,我带着孩子回姥姥家游玩。海草房前挤满了游客,姥姥正拿着旧渔网给孩子们演示“织网技巧”,脸上满是自豪。孩子指着海草房问:“妈妈,太姥姥以前就住在这里吗?”我点点头,又指了指不远处的高楼:“你看,现在太姥姥住上了新楼房,这里变成了景区,大家都来参观老房子呢!”小广场上正在举办“渔民文化节”,有渔家号子表演、海鲜美食展,姥爷穿着渔民服,正和游客们聊当年打渔的趣事。我和表哥挖出了当年埋下的贝壳,看着景区里的海草房、热闹的小广场和周围的高楼,忽然明白:海草房没有消失,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活”了下来;我们的生活也没有失去根基,而是跟着祖国的发展,扎进了更坚实的土壤里。
海风依旧吹拂着这片土地,只是风里不仅有海草香,还多了游客的笑声、小广场的音乐声。从破旧的海草房到热闹的旅游景区,从简陋的小广场到现代化的社区活动空间,从低矮的渔村到高楼林立的城镇,姥姥家的变迁,正是祖国发展的缩影。它让我懂得,个人的命运始终与祖国紧密相连,祖国的每一次进步,都藏在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里;而每一个普通人的努力与坚守,也都在为祖国的繁荣添砖加瓦。如今,姥姥家的生活还在继续变好,祖国的发展也从未停下脚步,我们终将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跟着祖国的脚步,走向更光明、更温暖的未来。
(作者单位:山东蓬莱公司)
20世纪90年代末,姥姥家的海草房就坐落在海边渔村的最东头。那时的海草房挤在渔村的巷弄里,屋顶的海草是姥爷年轻时和渔民们一起从滩涂上割来的,层层叠叠铺了半米厚,经海风浸润后泛着深褐色的光,雨打在上面会顺着草缝悄悄溜走。屋里的土炕占了半个房间,冬天姥姥会提前把炕烧得暖暖的,我裹着厚棉袄趴在炕上,看她坐在小板凳上,借着昏黄的灯光缝补渔网。屋外的小广场是全村人的聚集地,是块用青石板铺成的小空地,中间立着根木电线杆,顶端挂着个大喇叭,每天清晨都会准时响起新闻广播。我常和小伙伴们在广场上追逐打闹,累了就坐在石板上,看姥爷和渔民们扛着渔网走向渔船,听他们聊着“远洋捕捞”“海鲜外销”的新鲜词,那时我不懂这些词的意义,只知道姥爷除了近海打渔,还开始跟着村里晒海带、腌鱼干,家里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那时的小广场,是渔村的“信息中心”,也是我们童年的乐园。
那时的日子简单却也清贫。姥姥会用海草烧火煮海带汤,烟火气混着海腥味,在屋里绕着梁久久不散;姥姥家的海草房没有自来水,要去村口的水井挑水;晚上照明靠灯泡,电压不稳时总忽明忽暗。但清贫里也藏着温暖:姥爷出海归来,总会给我们带好多的海货,姥姥会把晒好的鱼干塞进我的口袋。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村里的小广场上架起了临时电视,全村人搬着小板凳挤在一起看开幕式。当李宁点燃主火炬的瞬间,小广场上掌声雷动,姥爷激动地把我举起来:“国家越来越牛,咱渔民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那天晚上,我躺在海草房的土炕上,听着海浪声和远处小广场的欢笑声,第一次真切地觉得,这小小的渔村、破旧的海草房,和远方的“国家”紧紧连在一起。那时的小广场没有路灯,天黑后便一片漆黑,海草房里也只有灯泡照明,但每个人的眼里,都亮着对未来的期盼。
2010年,渔村迎来了大变化。村干部带着规划图来到村里,说要保护海草房这一“海洋民居活化石”,打造特色旅游景区,同时推进渔村城镇化建设。消息传开,村里炸开了锅:有人舍不得住了一辈子的海草房,有人盼着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姥姥摸着海草房的门框,眼圈红了:“这房子陪了我三十年,真要拆了,心里空落落的。”姥爷却劝她:“国家要发展,咱得跟着走,以后娃子们上学、咱们看病都方便。”搬家那天,我跟着姥姥最后一次走进海草房,她把挂在墙上的渔网收进箱子,又摸了摸我小时候刻在门框上的身高线,轻声说:“带不走的,就留在这儿吧。”小广场上,施工队已经开始清理石板,我和表哥把捡来的贝壳埋在广场的角落,约定以后回来找。那时的我们还不知道,这片土地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的生活,也会跟着祖国的脚步,迈向新的阶段。
如今,这里早已换了模样。曾经的渔村变成了“海草房文化旅游区”,姥姥家的那间海草房被修缮一新,屋里摆着当年的旧渔网、土炕和竹匾,成了游客打卡的“网红景点”。村口的小广场扩建了好几倍,铺着彩色地砖,有健身区、儿童乐园,还有展示渔民生活的浮雕墙;夜晚的广场上亮着暖黄的路灯,老人们跳广场舞,孩子们追着泡泡跑,比当年热闹了十倍。周围的高楼拔地而起,安置小区里有电梯、有物业,姥姥家的两室一厅宽敞明亮,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她常笑着说:“以前住海草房怕漏雨,现在住高楼啥都不愁,这都是国家政策好!”
去年国庆,我带着孩子回姥姥家游玩。海草房前挤满了游客,姥姥正拿着旧渔网给孩子们演示“织网技巧”,脸上满是自豪。孩子指着海草房问:“妈妈,太姥姥以前就住在这里吗?”我点点头,又指了指不远处的高楼:“你看,现在太姥姥住上了新楼房,这里变成了景区,大家都来参观老房子呢!”小广场上正在举办“渔民文化节”,有渔家号子表演、海鲜美食展,姥爷穿着渔民服,正和游客们聊当年打渔的趣事。我和表哥挖出了当年埋下的贝壳,看着景区里的海草房、热闹的小广场和周围的高楼,忽然明白:海草房没有消失,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活”了下来;我们的生活也没有失去根基,而是跟着祖国的发展,扎进了更坚实的土壤里。
海风依旧吹拂着这片土地,只是风里不仅有海草香,还多了游客的笑声、小广场的音乐声。从破旧的海草房到热闹的旅游景区,从简陋的小广场到现代化的社区活动空间,从低矮的渔村到高楼林立的城镇,姥姥家的变迁,正是祖国发展的缩影。它让我懂得,个人的命运始终与祖国紧密相连,祖国的每一次进步,都藏在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里;而每一个普通人的努力与坚守,也都在为祖国的繁荣添砖加瓦。如今,姥姥家的生活还在继续变好,祖国的发展也从未停下脚步,我们终将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跟着祖国的脚步,走向更光明、更温暖的未来。
(作者单位:山东蓬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