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跑道”绿色动力
2025年09月30日
字数:1689
版次:02
渤海之滨,在天津的轨道交通与高速公路网络上,一场“能源革命”正在钢铁轨道与高速公路网上展开。
胡家园地铁站的屋顶、汉沽收费站的顶棚、长深高速的边坡……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将阳光转化为清洁电能,为飞驰的列车、繁忙的收费站注入绿色动力。这条由龙源电力天津公司60兆瓦分布式光伏铺就的“阳光跑道”,不仅成为我国首个、同类型规模最大的“分布式光伏+交通”示范工程,更勾勒出超大城市交通能源转型的清晰路径。
破局:在寸土寸金间辟出阳光空间
天津,这座工业重镇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与能源转型的双重挑战。要在城镇密布、空间有限的区域大规模发展光伏项目,困难重重。但龙源天津公司与本地交通企业的多次跨界碰撞,撞出了新思路——那些被忽视的地铁车辆段屋顶、高速服务区、高架沿线,竟是蕴藏着巨大潜力的“阳光宝库”。
2021年,该公司分别与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天津高速公路集团携手,开启了“分布式光伏+交通”的探索。从大毕庄车辆段的第一个试点项目起步,合作双方精准“见缝插针”:地铁9号线胡家园站的空地每年要为近8000列次列车提供检修保障,如今屋顶光伏板满足了其30%以上的用电需求;日均抬杆18000次的汉沽收费站,监控、照明等设备的电能也有了阳光加持。这些曾经闲置的空间,摇身一变成为“发电站”。4年间,天津交通领域的光伏总装机容量突破60兆瓦,跃居全国同类项目规模榜首,打造出全国规模最大的交通光伏网络。
“这些空间产权清晰、日照充足,过去却是能源盲区。”龙源天津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盘活10余个车辆段、8个高速点位,项目未新增一寸建设用地,让阳光在60兆瓦的矩阵中澎湃涌动。项目年发电超500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4.38万吨,相当于为天津种下百万棵“城市绿林”。更通过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让轨道交通与高速集团用上低价绿电——光伏电价较电网低10%至15%,每年为用能企业节省电费超百万元。
攻坚:用绣花功夫破解建设难题
把光伏板“安”在交通设施上,考验的是技术与耐心。天津许多地铁车辆段建于十多年前,屋顶承重能力有限,如何让光伏板“稳稳落户”成为难题。
面对双街、津静等地铁站顶棚承载力弱的现实困境,设计团队一次次爬上屋顶现场踏勘,最终打出“组合拳”——在主梁上增加支点加固结构,选用轻量化支架减轻负荷,对双街、津静等顶棚承载力弱的区域,更是采用薄如蝉翼的柔性光伏组件,无需支架即可贴合安装,省去沉重支架,既保证安全又提高光吸收效率。针对大毕庄车辆段老屋顶,通过加固主梁、增加锚点、轻量化改造,让十多年老建筑焕发新生。
跨高速电缆敷设是另一大“拦路虎”。长深高速车流密集,当电缆需穿越埋深5米的高速公路时,施工团队献出“顶管穿隧”绝技——施工团队创新采用顶管工艺,在地下5米深处精准打通通道,用硬质PVC管套住电缆横跨高速,实现了“路上车照跑、地下线联通”。而面对高速边坡坚硬的基岩,螺旋桩工艺让光伏板牢牢扎根,在斜坡上筑起绿色能源矩阵。
去年以来,累计20余个轨道、光伏点位相继投产,平均建设周期不到3个月。这背后,是按行政区划分施工区、统筹物料运输的科学调度,是国企间深度协作迸发的“龙源速度”。
共赢:智慧运维织就低碳未来
光伏板星罗棋布,运维成了新挑战。龙源天津公司智能监测系统给出答案——系统实时定位故障场区,一旦出现问题,几秒内即可报警并断开故障点,将精确位置推送至运维人员。而检修则巧妙利用轨道交通的“天窗期”,凌晨0至4时,运维人员争分夺秒,确保清晨列车发车前恢复正常。如今,8个车辆站的光伏运维已融入轨道公司自有体系,经过专业培训的运维职工熟悉场地环境,让故障处理更高效。
对交通企业而言,“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让电价更稳定,降低了运营成本;对能源企业来说,绿电就地消纳带来稳定收益。大毕庄车辆段通过分期并网、改造废弃基础、借用现有电缆设备等方式,大幅降低了建设与并网成本,成为降本增效的典范。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光伏板上,电流顺着电缆汇入轨道与高速的电网,天津的列车正披着阳光飞驰,收费站的灯光因绿电而明亮。这场“分布式光伏+轨道高速”的创新实践,不仅为京津冀区域“交通+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天津样本”,更在渤海之滨编织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低碳图景。
胡家园地铁站的屋顶、汉沽收费站的顶棚、长深高速的边坡……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将阳光转化为清洁电能,为飞驰的列车、繁忙的收费站注入绿色动力。这条由龙源电力天津公司60兆瓦分布式光伏铺就的“阳光跑道”,不仅成为我国首个、同类型规模最大的“分布式光伏+交通”示范工程,更勾勒出超大城市交通能源转型的清晰路径。
破局:在寸土寸金间辟出阳光空间
天津,这座工业重镇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与能源转型的双重挑战。要在城镇密布、空间有限的区域大规模发展光伏项目,困难重重。但龙源天津公司与本地交通企业的多次跨界碰撞,撞出了新思路——那些被忽视的地铁车辆段屋顶、高速服务区、高架沿线,竟是蕴藏着巨大潜力的“阳光宝库”。
2021年,该公司分别与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天津高速公路集团携手,开启了“分布式光伏+交通”的探索。从大毕庄车辆段的第一个试点项目起步,合作双方精准“见缝插针”:地铁9号线胡家园站的空地每年要为近8000列次列车提供检修保障,如今屋顶光伏板满足了其30%以上的用电需求;日均抬杆18000次的汉沽收费站,监控、照明等设备的电能也有了阳光加持。这些曾经闲置的空间,摇身一变成为“发电站”。4年间,天津交通领域的光伏总装机容量突破60兆瓦,跃居全国同类项目规模榜首,打造出全国规模最大的交通光伏网络。
“这些空间产权清晰、日照充足,过去却是能源盲区。”龙源天津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盘活10余个车辆段、8个高速点位,项目未新增一寸建设用地,让阳光在60兆瓦的矩阵中澎湃涌动。项目年发电超500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4.38万吨,相当于为天津种下百万棵“城市绿林”。更通过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让轨道交通与高速集团用上低价绿电——光伏电价较电网低10%至15%,每年为用能企业节省电费超百万元。
攻坚:用绣花功夫破解建设难题
把光伏板“安”在交通设施上,考验的是技术与耐心。天津许多地铁车辆段建于十多年前,屋顶承重能力有限,如何让光伏板“稳稳落户”成为难题。
面对双街、津静等地铁站顶棚承载力弱的现实困境,设计团队一次次爬上屋顶现场踏勘,最终打出“组合拳”——在主梁上增加支点加固结构,选用轻量化支架减轻负荷,对双街、津静等顶棚承载力弱的区域,更是采用薄如蝉翼的柔性光伏组件,无需支架即可贴合安装,省去沉重支架,既保证安全又提高光吸收效率。针对大毕庄车辆段老屋顶,通过加固主梁、增加锚点、轻量化改造,让十多年老建筑焕发新生。
跨高速电缆敷设是另一大“拦路虎”。长深高速车流密集,当电缆需穿越埋深5米的高速公路时,施工团队献出“顶管穿隧”绝技——施工团队创新采用顶管工艺,在地下5米深处精准打通通道,用硬质PVC管套住电缆横跨高速,实现了“路上车照跑、地下线联通”。而面对高速边坡坚硬的基岩,螺旋桩工艺让光伏板牢牢扎根,在斜坡上筑起绿色能源矩阵。
去年以来,累计20余个轨道、光伏点位相继投产,平均建设周期不到3个月。这背后,是按行政区划分施工区、统筹物料运输的科学调度,是国企间深度协作迸发的“龙源速度”。
共赢:智慧运维织就低碳未来
光伏板星罗棋布,运维成了新挑战。龙源天津公司智能监测系统给出答案——系统实时定位故障场区,一旦出现问题,几秒内即可报警并断开故障点,将精确位置推送至运维人员。而检修则巧妙利用轨道交通的“天窗期”,凌晨0至4时,运维人员争分夺秒,确保清晨列车发车前恢复正常。如今,8个车辆站的光伏运维已融入轨道公司自有体系,经过专业培训的运维职工熟悉场地环境,让故障处理更高效。
对交通企业而言,“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让电价更稳定,降低了运营成本;对能源企业来说,绿电就地消纳带来稳定收益。大毕庄车辆段通过分期并网、改造废弃基础、借用现有电缆设备等方式,大幅降低了建设与并网成本,成为降本增效的典范。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光伏板上,电流顺着电缆汇入轨道与高速的电网,天津的列车正披着阳光飞驰,收费站的灯光因绿电而明亮。这场“分布式光伏+轨道高速”的创新实践,不仅为京津冀区域“交通+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天津样本”,更在渤海之滨编织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低碳图景。
首页
上一期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