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化工:智启新图景
2025年09月26日
字数:2001
版次:03
9月18日清晨7点30分,晨光洒在包头化工高盐水分盐结晶装置区,一台银灰色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正沿着预设路线平稳前行。它“头顶”可360度旋转的感知云台,“眼中”搭载红外热像仪和高清摄像头,如同一位无声的守护者,正在执行它的晨间巡检使命。在屏幕上,温度、压力、振动值、负荷等数据实时跃动,无声诉说着新型煤化工领域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智能化,正为这一行业注入全新活力。
“以前这段路,30多个关键监测点,一圈下来夏天汗流浃背、冬天手冻僵麻是家常便饭。回到办公室还要逐一填写数据,前后差不多50分钟。”在这条熟悉的巡检路上,该公司公用工程中心高盐水分盐结晶装置班长王强胜已走过了15年。如今,他站在中央控制室的大屏幕前,对身旁刚入职的徒弟吕健乐说道:“现在不一样了。它24小时在线,自动采集、自动回传,异常实时报警。我们坐在操作室内,就能对现场全程监控。”
正说着,屏幕突然闪烁起红色预警框——蒸发器蒸汽管道温度异常,较标准上升3摄氏度。吕健乐下意识要起身通知现场,却被王强胜轻轻按住:“别急,你看机器人正在自动追踪。”话音未落,系统已调出该位置1小时的温度变化曲线和红外成像图。
“温度是缓慢上升,不像突发泄漏,大概率是保温层破损。”王强胜确认安全风险后,才组织人员再次确认。果然,现场回复是保温层破损,王强胜随即进行隐患整改申报。
不到10分钟,现场操作员李震带领承包商检修人员到达异常点,打开手持防爆智能终端,确认了各级管理人员对作业的审批情况,并根据风险提示,检查作业环境风险因素,在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后,检修人员对破损的保温棉进行更换,作业完成后,打开手持防爆智能终端进行拍照,并确认隐患整改完成,实现安全问题发现、整改、确认的闭环管理。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光是跑签字就得小半天。”李震扬了扬手中的终端笑道,“现在拍个照、上传一下,流程全自动。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处理更多实质性问题。”
这样高效、精准的“智能场景”,如今已渗透到包头化工生产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创建数字化工厂是我国煤化工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更高效、精准地查找身边安全隐患,包头化工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积极推行科技保安、智慧化工安全管控新模式,将智慧化工建设与安全管理有机结合,积极拓展实施重大危险源、关键装置在线实时监测及无人巡检项目,真正体现本质安全的管控理念,提高安全管理能力,让创新成为安全保障的有力武器。
此外,该公司还为班组人员配备了移动式防爆手持终端。在对生产现场进行实时巡查时,班组职工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只需轻轻按下快门,就能将隐患情况拍照上传。这一便捷的操作,实现了隐患排查的即时性与便捷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们还为甲醇合成装置安装了‘全天候电子眼’。”在控制室,该公司甲醇中心科研工程师李志祥正站在大屏前介绍投用的气云成像系统。这套系统依托高精度红外光谱与智能算法,可实时捕捉微量可燃气体的泄漏,实现“看不到的风险,看得见的预警”。
甲醇合成装置系统长期处于高温高压工况,介质多为氢气、一氧化碳和甲醇蒸汽,一旦泄漏极易引发燃爆,以往的固定式传感器,不仅响应滞后,还存在监测盲区。而如今,气云成像系统可24小时不间断扫描,无论白昼深夜、晴天雨雪,只要有微量气体逸散,系统即刻识别、自动报警,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操作人员还可远程操控镜头焦距,针对高风险阀门、法兰开展定向检查,同步调取设备温度趋势曲线,实现预测性维护。
“‘智能’不只是为了提升效率,更是破解传统化工安全难题的关键钥匙。”李志祥总结道。
在班组休息区,刚结束现场巡查的青年职工王旭正用手机查看个人智能工作台账。“以前最怕台账记录,手写容易错,数据还难追溯,”他笑着说道,“现在问题可以在手持终端记录,数据详细明确,我在装置区停留时长、巡查轨迹在定位系统上也一目了然,就像有一位随身的安全管家。”
从智能巡检机器人“盯紧”设备安全,到移动式手持终端“提速”隐患处置,再到气云成像系统对关键设备进行实时监控,这些踏实而鲜活的智能实践,不仅大幅提升了安全水平与管理效率,也悄然改变着煤化工“粗放、笨重、高风险”的传统标签。
夕阳缓缓漫过塔罐管道,那台银灰色的巡检机器人依旧在轨道上平稳移动,“目光”如炬,“神情”专注。控制室内,灯光次第亮起,映照在每一位化工操作员脸上。那里有老师傅数十年的厚重经验,也有年轻一代对数字未来的热切期待——这便是包头化工用“智能”破局,让传统煤化工焕发新生的生动缩影。
以创新为刃,破局而立;以智变为擎,迈向新高。包头化工正以智慧赋能产业,以创新驱动变革,一步步将“新质生产力”从理念转化为实践,正从传统的“拼人力、拼消耗”加速转向“拼智能、拼创新”。这不仅是一次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更是为整个煤制烯烃产业探索一条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转型新路,为推动煤化工行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可持续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谱写新型工业化的新篇章!
“以前这段路,30多个关键监测点,一圈下来夏天汗流浃背、冬天手冻僵麻是家常便饭。回到办公室还要逐一填写数据,前后差不多50分钟。”在这条熟悉的巡检路上,该公司公用工程中心高盐水分盐结晶装置班长王强胜已走过了15年。如今,他站在中央控制室的大屏幕前,对身旁刚入职的徒弟吕健乐说道:“现在不一样了。它24小时在线,自动采集、自动回传,异常实时报警。我们坐在操作室内,就能对现场全程监控。”
正说着,屏幕突然闪烁起红色预警框——蒸发器蒸汽管道温度异常,较标准上升3摄氏度。吕健乐下意识要起身通知现场,却被王强胜轻轻按住:“别急,你看机器人正在自动追踪。”话音未落,系统已调出该位置1小时的温度变化曲线和红外成像图。
“温度是缓慢上升,不像突发泄漏,大概率是保温层破损。”王强胜确认安全风险后,才组织人员再次确认。果然,现场回复是保温层破损,王强胜随即进行隐患整改申报。
不到10分钟,现场操作员李震带领承包商检修人员到达异常点,打开手持防爆智能终端,确认了各级管理人员对作业的审批情况,并根据风险提示,检查作业环境风险因素,在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后,检修人员对破损的保温棉进行更换,作业完成后,打开手持防爆智能终端进行拍照,并确认隐患整改完成,实现安全问题发现、整改、确认的闭环管理。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光是跑签字就得小半天。”李震扬了扬手中的终端笑道,“现在拍个照、上传一下,流程全自动。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处理更多实质性问题。”
这样高效、精准的“智能场景”,如今已渗透到包头化工生产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创建数字化工厂是我国煤化工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更高效、精准地查找身边安全隐患,包头化工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积极推行科技保安、智慧化工安全管控新模式,将智慧化工建设与安全管理有机结合,积极拓展实施重大危险源、关键装置在线实时监测及无人巡检项目,真正体现本质安全的管控理念,提高安全管理能力,让创新成为安全保障的有力武器。
此外,该公司还为班组人员配备了移动式防爆手持终端。在对生产现场进行实时巡查时,班组职工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只需轻轻按下快门,就能将隐患情况拍照上传。这一便捷的操作,实现了隐患排查的即时性与便捷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们还为甲醇合成装置安装了‘全天候电子眼’。”在控制室,该公司甲醇中心科研工程师李志祥正站在大屏前介绍投用的气云成像系统。这套系统依托高精度红外光谱与智能算法,可实时捕捉微量可燃气体的泄漏,实现“看不到的风险,看得见的预警”。
甲醇合成装置系统长期处于高温高压工况,介质多为氢气、一氧化碳和甲醇蒸汽,一旦泄漏极易引发燃爆,以往的固定式传感器,不仅响应滞后,还存在监测盲区。而如今,气云成像系统可24小时不间断扫描,无论白昼深夜、晴天雨雪,只要有微量气体逸散,系统即刻识别、自动报警,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操作人员还可远程操控镜头焦距,针对高风险阀门、法兰开展定向检查,同步调取设备温度趋势曲线,实现预测性维护。
“‘智能’不只是为了提升效率,更是破解传统化工安全难题的关键钥匙。”李志祥总结道。
在班组休息区,刚结束现场巡查的青年职工王旭正用手机查看个人智能工作台账。“以前最怕台账记录,手写容易错,数据还难追溯,”他笑着说道,“现在问题可以在手持终端记录,数据详细明确,我在装置区停留时长、巡查轨迹在定位系统上也一目了然,就像有一位随身的安全管家。”
从智能巡检机器人“盯紧”设备安全,到移动式手持终端“提速”隐患处置,再到气云成像系统对关键设备进行实时监控,这些踏实而鲜活的智能实践,不仅大幅提升了安全水平与管理效率,也悄然改变着煤化工“粗放、笨重、高风险”的传统标签。
夕阳缓缓漫过塔罐管道,那台银灰色的巡检机器人依旧在轨道上平稳移动,“目光”如炬,“神情”专注。控制室内,灯光次第亮起,映照在每一位化工操作员脸上。那里有老师傅数十年的厚重经验,也有年轻一代对数字未来的热切期待——这便是包头化工用“智能”破局,让传统煤化工焕发新生的生动缩影。
以创新为刃,破局而立;以智变为擎,迈向新高。包头化工正以智慧赋能产业,以创新驱动变革,一步步将“新质生产力”从理念转化为实践,正从传统的“拼人力、拼消耗”加速转向“拼智能、拼创新”。这不仅是一次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更是为整个煤制烯烃产业探索一条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转型新路,为推动煤化工行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可持续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谱写新型工业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