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在青海共和公司青豫直流二期项目现场,一幅能源与生态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徐徐展开,这并非自然的馈赠,而是共和公司工程建设“新能源铁军”青年突击队与日月为伴、与风沙相搏,用智慧与汗水铸就的匠心之作。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队伍,凭借不服输的韧劲,硬是在这片“不毛之地”打造出集清洁能源高地与生态牧场于一体的绿色发展典范——塔拉滩能源生态新坐标。
“青”尽全力建“绿洲”
本报通讯员 姜佳莹 宋思慧
2025年09月26日
字数:2272
版次:02
  秋日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晴空万里,站在青豫直流二期90万千瓦光伏项目的制高点极目远眺,昔日黄沙漫天的荒滩,如今已被蔚蓝的“光伏海洋”温柔覆盖,蔚为壮观。更令人欣喜的是,光伏板下羊群悠然觅食,各色野花点缀在绿草之间,与远处连片的光伏板相映成趣,处处生机盎然。

  牧光储协同 点沙成绿

  塔拉滩曾是黄河上游和三江源区域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带之一。漫天黄沙不仅严重困扰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还对青海湖湿地、龙羊峡库区的生态稳定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项目启动之初,参与工程建设的青年突击队便将生态保护置于发展的首要位置,从初步设计到施工建设全程,始终贯彻绿色生态理念,将光伏支架设计为1.5米至1.8米的高度,确保项目建成后牛羊可自由穿梭其间觅食,兼顾生态与当地畜牧业发展。
  在技术应用上,青年突击队创新采用大规模螺旋钢桩基桩技术,搭配平单轴跟踪支架,使光伏板实时与太阳保持最佳受光角度,有效提升发电效率;实施精准化“微创手术”式施工,最大程度减少对地表原生植被的破坏,大幅降低了后期生态修复的难度与成本。同时,坚持“边开发边保护”的原则,持续推进土地复垦工作,累计完成复垦面积达750亩,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
  青年突击队还积极探索“牧光储”协同发展新模式,主动与海南州林草局、园区管委会合作,试点种植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草、同德短毛披碱草等本土耐寒耐旱草种,并在光伏板下精心播撒草籽,累计播种面积达22000亩,植被覆盖率达95%,相当于近280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昔日的黄沙地,在光伏板的遮护下悄然蜕变为水草丰美的优质牧场。
  “我们真正实现了‘板上发电、板间牧羊、板下种草’的立体协同发展模式。”青年突击队工程建设部的王军阔介绍道。走进项目基地深处,一幅鲜明的对比图景映入眼帘:基地外,是风沙裹挟、行走艰难的荒漠化土地;基地内,连片的光伏板阵列有效阻挡狂风,人工林带与繁茂草甸相得益彰,空气中满是清新的青草香。据统计,该项目年均可输出绿电19亿度,能满足约50万户家庭用电,每年可节约标煤58万吨,真正实现了清洁能源生产与荒漠化治理的协同共赢。

  储能攻坚 高原“充电宝”

  今年5月15日,是青年突击队用汗水与坚守浇灌出的胜利之日。面对集团规模最大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建设任务,他们以惊人的毅力与创新智慧,使海南塔拉255兆瓦/1020兆瓦时储能项目提前15天全容量并网,将这座矗立在共和光伏产业园的“能源堡垒”,打造成了高原储能领域的新标杆,并凭借百兆瓦级高压级联储能系统项目的卓越表现,成功荣获2025年度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应用示范案例一等奖。
  这支青年突击队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成功实现组串式、高压直挂式、集中式三类储能形式的融合互补。其中,2套高压级联构网型子系统如同电网“强心剂”,既能够模拟传统同步机特性,又能为电网电压与频率稳定提供坚实支撑,有效破解了青海地区新能源高渗透率下的电网脆弱性难题;组串式储能通过“从芯到网”的全链条精细化设计,将安全防护层级从行业主流的箱级升级至更精准的电池包级,再搭配BMS智能诊断系统,可全面提升储能系统的主动安全防护能力。此外,他们还突破性在功率模组、控制芯片、宽频自稳和控制等方面应用创新技术,使构网型储能在各种复杂工况下均能稳定运行。
  这群青年参与研发的电池状态在线监测系统,为1020兆瓦时电池模块装上了“智慧心脏”,实现毫秒级精准调控。项目采用的高压直挂式系统充放电效率高达91%,核心性能指标稳居行业前列。不仅如此,由于高原环境恶劣,大型设备吊装风险陡增、多专业交叉作业协调难度极大,他们以科学组织、昼夜奋战的拼搏精神,创下20天高效完成300余台大型设备吊装就位的施工速度纪录。建设高峰期,400余名青年建设者在94亩场地上协同作业,用汗水与坚守生动诠释了“高原特种兵”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这座由青年突击队倾力打造的“超级充电宝”,正以其卓越性能守护着区域电网安全,年充电量可达28.56万兆瓦时,能满足4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8.14吨,相当于20万棵树木的年固碳量。其先进的构网型技术,更将青海局部地区的弃光率降低10%,有力保障了青豫直流特高压通道的绿电稳定输送,为中原地区的清洁能源供应提供了坚实支撑。

  精益消缺 筑牢防线

  高原地区风沙肆虐、昼夜温差大,设备易出现“水土不服”。项目成功并网发电的喜悦尚未散去,青年突击队便迅速投入到更为紧张细致的竣工消缺工作中。这是项目移交前的关键环节,更是对工程质量的最终打磨。
  “消缺绝非简单的修补,而是为工程全生命周期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的‘精修’。”工程建设部主任宁俊杰反复强调。针对高原环境特点,团队特别强化了对光伏支架抗风沙腐蚀能力的全面复查和电气设备密封性的专业检测。每一颗螺栓是否紧固、每一处密封圈是否完好、每一段电缆连接是否牢靠都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正是这样严苛的消缺标准与细致排查,为电站在高寒、高海拔、强风沙的恶劣环境下实现长期安全高效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青豫、同仁、共和、同德四大项目年利用小时数大幅提升,储能充放电次数持续稳定增长,累计充电量达1.59亿千瓦时;其中,共和公司年累计发电量已超出去年全年发电总量,整体运营成效亮眼。
  随着第三批大基地项目的加速推进,共和公司工程建设新能源铁军青年突击队的脚步始终未歇。此刻的塔拉滩上,光伏板阵列如蓝色波浪般起伏延展,青豫直流特高压通道正将这里的清洁电力源源不断输送至千里之外的中原大地,点亮万家灯火。而那群曾在此挥洒热血的青年们,已带着沾满风沙的身影悄然转战新的战场,在苍茫戈壁深处,以赤诚为炬、躬行为毫,继续守护并创造着下一颗闪耀的“能源明珠”。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