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港务煤炭下水量连续六年蝉联全国首位
2025年09月26日
字数:946
版次:01
本报讯(记者 王建君 穆建玲 特约记者 刘建玲)置身黄骅港务生产指挥中心,电子大屏上矿区装车、铁路物流、港口翻卸等供应链运行状态尽收眼底。上半年,黄骅港务完成煤炭卸车1.08亿吨、装船1.07亿吨,均超年进度,单位完全成本较考核指标减少1.01元/吨。据生产指挥中心有关人员介绍,公司在一体化协同、智慧化赋能的加持下,煤炭下水量连续6年蝉联全国首位。
黄骅港务主要负责集团公司煤炭下水外运业务,是集团一体化运营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拥有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第一大出海港口,目前已建成17个煤炭泊位、4个散杂货泊位、1个化工泊位。特别是煤炭装船量连续5年超2亿吨,占北方十港发运量约30%,建成目前国内煤炭年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率均位居全国散货港口首位。
今年迎峰度夏期间,黄骅港务以“夏季10+10”工作方案为抓手,深化区域、内部、一体化“三个协同”机制,在集团总调度室的统一指挥下,协同铁路、电商等一体化单位,通过调整翻车机检修计划、优化施工维修作业组织、合理安排接卸车型结构,创年内天窗日卸车新纪录。同时,强化与海事、港航部门协调沟通,常态化组织7万吨级双向通航,单船在泊停靠时间压缩7%,实现船舶“快进快出”;细化内部作业计划铺排,梳理锚地船舶船型,按照泊位能力最大化兼顾船货匹配的原则编排船舶进出港动态。8月份,公司完成煤炭卸车1987.1万吨,同比增长12.2%,为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当月完成煤炭装船1933.5万吨,同比增长11.3%,为历史同期第二高水平。
黄骅港作为世界首家实现全流程智能作业的散货港口,智慧化赋能决胜千里、事半功倍。走进新时代,站在新方位,建设智能化散货港口成了黄骅港务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公司搭建起5G网络技术创新平台,实现作业区域5G网络全覆盖,全部单机完成北斗定位系统转换,提升了定位精度。2015年实现了堆料机、取料机自动化;2020年实现了装船机自动化。如今,翻车接卸、堆取料、装船,港口作业全流程实现自动化,堆场堆存能力提升10%,取装效率提高10%,装卸设备操作岗位配员同比减少62%。黄骅港务5G智慧港口创新应用项目入选国家能源领域5G应用典型案例,自动装船入选国家交通运输部首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在建的五期工程,拟再建设4个煤炭泊位,年煤炭吞吐能力将达2.7亿吨,为做强做优做大世界一流港口运力积蓄力量。
黄骅港务主要负责集团公司煤炭下水外运业务,是集团一体化运营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拥有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第一大出海港口,目前已建成17个煤炭泊位、4个散杂货泊位、1个化工泊位。特别是煤炭装船量连续5年超2亿吨,占北方十港发运量约30%,建成目前国内煤炭年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率均位居全国散货港口首位。
今年迎峰度夏期间,黄骅港务以“夏季10+10”工作方案为抓手,深化区域、内部、一体化“三个协同”机制,在集团总调度室的统一指挥下,协同铁路、电商等一体化单位,通过调整翻车机检修计划、优化施工维修作业组织、合理安排接卸车型结构,创年内天窗日卸车新纪录。同时,强化与海事、港航部门协调沟通,常态化组织7万吨级双向通航,单船在泊停靠时间压缩7%,实现船舶“快进快出”;细化内部作业计划铺排,梳理锚地船舶船型,按照泊位能力最大化兼顾船货匹配的原则编排船舶进出港动态。8月份,公司完成煤炭卸车1987.1万吨,同比增长12.2%,为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当月完成煤炭装船1933.5万吨,同比增长11.3%,为历史同期第二高水平。
黄骅港作为世界首家实现全流程智能作业的散货港口,智慧化赋能决胜千里、事半功倍。走进新时代,站在新方位,建设智能化散货港口成了黄骅港务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公司搭建起5G网络技术创新平台,实现作业区域5G网络全覆盖,全部单机完成北斗定位系统转换,提升了定位精度。2015年实现了堆料机、取料机自动化;2020年实现了装船机自动化。如今,翻车接卸、堆取料、装船,港口作业全流程实现自动化,堆场堆存能力提升10%,取装效率提高10%,装卸设备操作岗位配员同比减少62%。黄骅港务5G智慧港口创新应用项目入选国家能源领域5G应用典型案例,自动装船入选国家交通运输部首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在建的五期工程,拟再建设4个煤炭泊位,年煤炭吞吐能力将达2.7亿吨,为做强做优做大世界一流港口运力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