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引金凤
2025年09月19日
字数:2075
版次:02
一场深刻的智能化变革正在悄然改变着宁夏煤业金凤矿职工的工作方式和矿井的生产模式。曾经弯腰在选矸台上辛苦劳作的拣矸工,如今只需注目凝神盯好巡检即可;曾经分散在各岗位值守的职工,如今坐在调度指挥中心轻点鼠标即可完成远程控制。这一切,源于金凤矿多年来对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持续探索与应用。引入智能捡矸机器人、皮带巡检机器人、清仓机器人等先进装备,结合数字孪生、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从采煤、掘进到辅助系统,从安全监控到灾害预警,智能化元素已渗透到金凤矿生产的每个环节。
从拣矸工变为巡检工,宁夏煤业金凤矿运输一队职工张军感到自己的幸福指数上涨了一大截。
“以前人工选矸,每天都得弯着腰在选矸台上作业,又脏又累,现在有了智能捡矸机器人,我们彻底告别了选矸台,只需负责巡检,工作比以前轻松多了。”张军说。
机器替代人工,手动变为自动,人力转为智能,金凤矿智能化建设不仅让职工尝到了甜头,也让煤炭生产变得更加安全高效。
走进金凤矿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一块占据一整面墙的电子大屏呈现在眼前。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井下011821工作面的采煤机便按预设轨迹自动截割煤层。大屏幕上,生产、设备参数一目了然,数字孪生系统实时同步液压支架压力数据,预警闪烁时自动调压。利用3D模型和“5G+采煤场景”应用等数字化技术,工作人员坐在这里,就可以在高度逼真的场景中实时监控井下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智能感知、智慧决策。
金凤矿自建矿以来,一直坚持采煤工作面自动化、智能化新技术探索应用,先后在多个薄、中厚、厚煤层工作面实施自动化、智能化开采。通过校企联合,实施复杂地质条件下透明化自适应智能开采技术,构建了工作面透明地质、设备模型,基于地质模型建立了井上下1:1实景的数字“孪生”系统,通过“高精度透明地质模型+高精度测量机器人+数字孪生系统”数据支撑,实现煤矿井下可视化仿真分析和远程控制,全面构建煤矿“监测、控制、管理”一体化智能综合管理体系和科学管理模式。
目前,金凤矿已在3个工作面基本实现“基于精确定位的自适应智能采煤”的常态化应用,工作面综合自动化率达到90%以上。同时,积极探索掘进智能化装备换代,在341501风巷首次使用全国首套迈步式掘锚一体机,提高了掘进机的稳定性及定位精度,克服了软底及顶底板淋水条件下掘进机易陷落、难移动的问题。
不仅如此,金凤矿还建成安全监控系统、水文监测系统、火灾束管监测系统、矿压监测系统、地质保障系统,各系统数据集成至综合管控一体化平台,实现水害、火灾、顶板、瓦斯等灾害的超前预警分析,井上下重点作业点、硐室、巷道、各转载点实现AI视频全覆盖,多措并举提升矿井灾害防治水平,增强矿井安全管控能力。
从一项技术到一套系统,再到整个生产过程的互联应用,金凤矿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与煤炭生产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了全面感知、实时互联、数据驱动、智能决策、自主学习、协同控制的完整煤矿智能系统。
通过多年来的智能化建设,金凤矿实现了采煤工作面自动化常态应用、掘进工作面机械化配套升级、固定岗位无人化值守、辅助系统安全联动管控、设备运行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建设,让煤炭生产“耳聪目明”,也极大地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创建了更加安全可靠的作业环境。
走进如今的金凤矿,可以看到,很多急、难、险、重任务都由机器人来承担:皮带巡检机器人、智能捡矸机器人、清仓机器人等机器人“战队”全天候忙碌,精准、不知疲倦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据了解,金凤矿有十大辅助系统、32个固定岗位,加上电力监测系统、局部通风系统,点多面广,以前有160余人负责运行管理。47岁的刘徽曾是其中的一员。
4年前,刘徽在机电队担任主通风机司机及值班员等工作。金凤矿实施智能化建设后,主运输、供电、排水、通风、压风等辅助系统全部实现无人值守和远程集中控制,不再需要岗位值班,刘徽被调整到信息监测中心,和另外3名女工一起承担全矿辅助系统运行远程控制工作,在智能综合管控平台上,每天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完成监控和操作。其他职工也转为巡检员和集控员,劳动强度有效降低。
从安全生产和减轻劳动强度的角度考虑,宁夏煤业要求各矿在倾角超过16度或人员不易到达的主运输皮带巷等场地推广使用巡检机器人。金凤矿率先在北翼胶带运输巷应用了皮带巡检机器人。它可以自定义巡检路线,自动生成巡检报告,大幅提升巡检效率。在中央水仓投用清仓机器人,使繁重的清仓工作实现少人化作业。
为保护职工人身安全,金凤矿建设了智能选矸系统,应用TDS智能选矸机器人,实现无人自主化排矸操作,12名捡矸工全部转岗。如今,全矿4种机器人陆续上岗,矿井逐步实现“人少则安、无人则安”。
近年来,金凤矿先后培训转岗400余人,全员工效提升25%,安全基础更加夯实,综合管控能力不断提升,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减人、提效、保安”的目标。
2023年,金凤矿通过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被认定为国家Ⅱ类中级智能化示范煤矿,还先后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智能工厂”称号,在2023年、2024年全国煤矿采煤工作面智能创新大赛中分别荣获一等级、特等级荣誉。
从拣矸工变为巡检工,宁夏煤业金凤矿运输一队职工张军感到自己的幸福指数上涨了一大截。
“以前人工选矸,每天都得弯着腰在选矸台上作业,又脏又累,现在有了智能捡矸机器人,我们彻底告别了选矸台,只需负责巡检,工作比以前轻松多了。”张军说。
机器替代人工,手动变为自动,人力转为智能,金凤矿智能化建设不仅让职工尝到了甜头,也让煤炭生产变得更加安全高效。
走进金凤矿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一块占据一整面墙的电子大屏呈现在眼前。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井下011821工作面的采煤机便按预设轨迹自动截割煤层。大屏幕上,生产、设备参数一目了然,数字孪生系统实时同步液压支架压力数据,预警闪烁时自动调压。利用3D模型和“5G+采煤场景”应用等数字化技术,工作人员坐在这里,就可以在高度逼真的场景中实时监控井下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智能感知、智慧决策。
金凤矿自建矿以来,一直坚持采煤工作面自动化、智能化新技术探索应用,先后在多个薄、中厚、厚煤层工作面实施自动化、智能化开采。通过校企联合,实施复杂地质条件下透明化自适应智能开采技术,构建了工作面透明地质、设备模型,基于地质模型建立了井上下1:1实景的数字“孪生”系统,通过“高精度透明地质模型+高精度测量机器人+数字孪生系统”数据支撑,实现煤矿井下可视化仿真分析和远程控制,全面构建煤矿“监测、控制、管理”一体化智能综合管理体系和科学管理模式。
目前,金凤矿已在3个工作面基本实现“基于精确定位的自适应智能采煤”的常态化应用,工作面综合自动化率达到90%以上。同时,积极探索掘进智能化装备换代,在341501风巷首次使用全国首套迈步式掘锚一体机,提高了掘进机的稳定性及定位精度,克服了软底及顶底板淋水条件下掘进机易陷落、难移动的问题。
不仅如此,金凤矿还建成安全监控系统、水文监测系统、火灾束管监测系统、矿压监测系统、地质保障系统,各系统数据集成至综合管控一体化平台,实现水害、火灾、顶板、瓦斯等灾害的超前预警分析,井上下重点作业点、硐室、巷道、各转载点实现AI视频全覆盖,多措并举提升矿井灾害防治水平,增强矿井安全管控能力。
从一项技术到一套系统,再到整个生产过程的互联应用,金凤矿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与煤炭生产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了全面感知、实时互联、数据驱动、智能决策、自主学习、协同控制的完整煤矿智能系统。
通过多年来的智能化建设,金凤矿实现了采煤工作面自动化常态应用、掘进工作面机械化配套升级、固定岗位无人化值守、辅助系统安全联动管控、设备运行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建设,让煤炭生产“耳聪目明”,也极大地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创建了更加安全可靠的作业环境。
走进如今的金凤矿,可以看到,很多急、难、险、重任务都由机器人来承担:皮带巡检机器人、智能捡矸机器人、清仓机器人等机器人“战队”全天候忙碌,精准、不知疲倦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据了解,金凤矿有十大辅助系统、32个固定岗位,加上电力监测系统、局部通风系统,点多面广,以前有160余人负责运行管理。47岁的刘徽曾是其中的一员。
4年前,刘徽在机电队担任主通风机司机及值班员等工作。金凤矿实施智能化建设后,主运输、供电、排水、通风、压风等辅助系统全部实现无人值守和远程集中控制,不再需要岗位值班,刘徽被调整到信息监测中心,和另外3名女工一起承担全矿辅助系统运行远程控制工作,在智能综合管控平台上,每天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完成监控和操作。其他职工也转为巡检员和集控员,劳动强度有效降低。
从安全生产和减轻劳动强度的角度考虑,宁夏煤业要求各矿在倾角超过16度或人员不易到达的主运输皮带巷等场地推广使用巡检机器人。金凤矿率先在北翼胶带运输巷应用了皮带巡检机器人。它可以自定义巡检路线,自动生成巡检报告,大幅提升巡检效率。在中央水仓投用清仓机器人,使繁重的清仓工作实现少人化作业。
为保护职工人身安全,金凤矿建设了智能选矸系统,应用TDS智能选矸机器人,实现无人自主化排矸操作,12名捡矸工全部转岗。如今,全矿4种机器人陆续上岗,矿井逐步实现“人少则安、无人则安”。
近年来,金凤矿先后培训转岗400余人,全员工效提升25%,安全基础更加夯实,综合管控能力不断提升,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减人、提效、保安”的目标。
2023年,金凤矿通过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被认定为国家Ⅱ类中级智能化示范煤矿,还先后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智能工厂”称号,在2023年、2024年全国煤矿采煤工作面智能创新大赛中分别荣获一等级、特等级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