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盐田“种太阳” 轻轨“披绿装”
——龙源天津公司探索新能源开发路径
2025年09月15日
字数:2990
版次:02

本报记者 单素利 通讯员 刘博


  清晨的渤海湾,暑气初升。天津滨海新区海晶盐场内,龙源电力天津公司检修车驶过滩涂,远处光伏板阵列在晨曦中折射碎金光泽——这是国家能源集团首个“盐光渔”一体化示范项目。水汽蒸腾间,南美白虾游弋,阳光洒满光伏板,千年盐田焕发新生。
  视线转向百里之外的城区,胡家园、大毕庄、李明庄等地铁沿线布设的轨道分布式光伏,与津静市域铁路光伏项目共迎晨光。当披着朝阳的轻轨驶入站台,新一天的美好便在绿色能源的护航中开启。
  这幅动人的画卷,正是龙源电力天津公司积极探索新能源开发路径的生动注脚。在寸土寸金的直辖市里,公司以“盐光渔”共生的巧思、轨道空间的高效利用,创新突破的不断求索,书写着“见缝插针”的新能源发展传奇,让绿色创新在城市肌理中自然生长。

  没有一寸土地可以浪费

  龙源电力天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邓晓光的办公室里,两张地图诉说奋斗史:一张是布满标记的天津行政区划图,另一张是新能源规划图,风车与光伏图标在城市间巧妙扎根。
  “2010年公司成立时举步维艰。”邓晓光指着规划图中马棚口风电场所在位置回忆,从首台风机选址到避让保护区、重启停建线路,项目多次濒临绝境。凭借拼搏,公司实现龙源电力在直辖市新能源“零突破”。此后,龙源电力天津公司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从土地、河道、海洋、盐滩到高速、轨道,一步步“挤”出发展空间。
  2022年6月,渤海湾盐田热浪翻滚。项目经理丁佳楠站在临时码头,眼前卤水池如翡翠,初晒池微波粼粼。历经一年攻坚,团队攻克桩基高盐雾腐蚀、特殊环境设备选型、500kV高压认证等难题,在千年盐田上架起近60万千瓦光伏,与水产养殖、盐业、旅游共同绘就“盐光渔旅”风景线。
  不同的开发场景在龙源电力天津公司发展史上不断上演。他们不放过每一处可利用的资源,推出“屋顶+罩棚+坑塘水面”组合开发模式,把光伏板架到地铁站台、物流仓库、生产车间、厂区空地、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等。在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城铁站点,深蓝色的光伏罩棚下,列车急速驶过,这套“绿色轨道”系统每年发电3500万千瓦时,占天津市轨道交通总用电量的5%。
  “8个轨道分布式项目、2.83万千瓦装机容量,都是我们一个个站点谈出来的。”分管规划发展副总经理林金刚的记事本上,清晰记录着与8家单位50余次谈判历程。为了争取天津地铁4号线车辆段屋顶的合作机会,他带领技术团队反复打磨,先后拿出10余版方案,不仅精确测算出光伏板的铺设可为下面房屋提升4℃至6℃的节能效益,还创新设计了设备支架,将载荷减少50%以上,最终用专业与诚意打动了对方。地铁6号线大毕庄车辆段,因为无人机限飞,技术团队爬了6栋楼的屋顶,近13万平方米的面积都是步行踏勘完成方案设计,为轨道项目的开门红交出完美答卷。

  把“休止符”变成“起始符”

  大苏庄风电场地处油田腹地与原劳动改造农场,每个风机点位都留下开发团队的奋斗足迹。
  2017年冬天,时任龙源电力天津公司副总经理的邓晓光带着团队徒步踏勘。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周边限制多、施工难却收益率高。“为保住项目,团队连续28天‘泡’在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并厘清困难。”最终项目获保留,批文下发时,众人激动不已。
  作为集团首个500kV超高压“盐光渔”一体化综合示范项目,龙源电力天津公司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多级调度复杂、设备供货紧缺、送出线路共用分歧等多重挑战。对此,团队秉持“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拼搏精神全力攻坚,不仅提前5个月实现全容量并网,更创下亮眼纪录,较同区域同类项目超前3年达成正收益,投产当年即抢发电量超3亿千瓦时、贡献利润近4600万元,实现了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跨越。
  这样的故事在龙源电力天津公司俯拾皆是。捷地减河项目实施中,他们积极协调高速公路临时断交、石油管道路径交叉、线路高架跨越等问题,仅用11天完成变电站扩容改造和送出线路更替工程,较计划工期提前一个月完成全部改造工程,项目顺利投产的同时,也彻底解决了困扰马棚口风电场8年之久的送出受限顽疾;大毕庄车辆段光伏项目中,通过与设计院、经研院、电网营销等部门召开十几次论证会,不断优化设计和接入方式,破解了大容量分布式光伏接入受限问题。
  2024年,这家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企业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取得新能源开发指标21.94万千瓦,立项批复35.28万千瓦,签订开发协议48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84.67万千瓦。这个数字背后,是龙源电力天津公司全体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

  每度电都带着突破的温度

  在龙源电力天津公司运营调控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跳动着多组数据:大苏庄风场的风速8.5米/秒,轨道光伏当日发电量9.66万千瓦时,海晶项目每一个发电单元的实施功率……运营调控中心通过大数据系统,实现了84.6万千瓦新能源资产远程智能运维。
  “以前巡检要靠脚跑到每一台风机,现在鼠标一点就知道哪个设备出现了问题。”设备维保中心主任戴维义经历了从“巡线工”到“数据分析师”的转变。他展示着手机里的APP,风机的转速、光伏板的清洁度、逆变器的温度都实时更新,系统还能预测设备故障,“就像给新能源项目装了精准的体检仪”。
  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藏在发展模式的基因里。
  在海晶盐光互补项目现场指挥部里,挂着一张特殊的“工期—工序作战图”,工期时间、桩基施工、组件安装、盐卤水调控和养殖投放等指标明确标注,能够很直观地看出这是一个“光伏发电、工业制盐、渔业养殖”三维一体的新“光伏+”产业模式。“上可发电、中可制盐、下可养殖”的创新模式,让盐碱地焕发了三重价值。
  “夏天顶着酷暑开展‘迎烤战暑’行动,冬天冒着严寒推进‘破冰行动’。”回忆起那段岁月,项目副总经理桑晨亮至今感慨万千。项目建设期间,工程团队将300多项任务细化到天、责任到人。最紧张时,现场有1400多名施工人员、400多台车辆设备同步作业。为有序加快工期,桑晨亮和同事驻守在盐场旁的临时板房里,24小时分班连轴转,统筹指挥调度。
  当项目成功并网、第一度盐田绿电顺利发出的那一刻,在场所有人的眼中都泛起了泪花,彼此相视致意——既感慨建设过程的艰辛,也为项目取得的成绩倍感自豪。
  这种创业精神在龙源电力天津公司也结出了更多的果实。在新天钢联合特钢厂区,光伏板沿着厂房屋顶铺开,绿电直供炼钢炉,实现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在津南区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光伏顶棚下的充电桩正为新能源汽车补能,智慧路灯还能监测车流量……这些项目就像毛细血管,将绿色能源输送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2025年,龙源电力天津公司锚定新能源发展方向,在年度工作报告中明确奋进目标:新增开发权20万千瓦、立项33万千瓦、投产7.2万千瓦。这组数字背后,是全体干部职工对时代机遇的敏锐捕捉。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已明确当前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期,136号文等新政相继出台,更预示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唯有牢牢抓住这个机遇,才能在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中抢占先机”,邓晓光的话语掷地有声,凝聚着共识与干劲。
  6月20日,规划发展部又传来喜讯:天津新天钢联合特钢“分散式风电”项目正式取得核准批复。这一项目又是一次“新能源+大工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渤海湾潮涨潮落,盐田虾肥苗壮,龙源天津的绿色版图持续延展。从2010年蹒跚起步,到如今成为新能源“排头兵”,15年的实践证明:在绿色发展赛道上,没有天生的成功者,只有永不停歇的追风人。
  夕阳西下,最后一缕阳光掠过光伏板,折射出七彩的霞光。职工们收拾工具准备下班,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与转动的风机、闪动的光伏板一起,构成了渤海湾畔最动人的绿色画卷。而这幅画卷,还在继续铺展……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