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水成金的“魔术师”
2025年09月15日
字数:2151
版次:02
在榆林化工生产现场,胡华贵总是无处不在、步履不停,以近乎苛刻的标准紧盯每一道阀门的位置、每一组数据的波动。自2012年扎根这片土地起,他便将“工匠精神”深深烙刻在了心里——对工序极致执着、对流程绝对坚守、对细节全力投入,也因此被同事们称为装置脉搏的“行家里手”。
正是这份浸透日常的坚守与专注,让胡华贵的故事成为“工匠精神”在煤化工热土上的生动注脚。多年来,化工公司级“劳动模范”“岗位技术标兵”“先进工作者”“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荣誉纷至沓来,清晰记录着他一步一个脚印的向上轨迹。一枚枚沉甸甸的勋章,也凝聚了胡华贵攻坚克难的日夜坚守,见证了他的执着付出。
滴水穿石,技术攻坚的“零排放”之路
记得2015年深冬,污水生化系统如同陷入泥潭的困兽。污泥抗冲击能力差、处理负荷不足的顽疾,让整个试车进程举步维艰。时任水处理装置长的胡华贵带领攻关小组扎进车间,在刺鼻的气味中连续鏖战30多个日夜,困了就在操作椅上眯上一会儿,冻僵的双手仍紧握着监测记录本。
“COD就是系统的脉搏,必须24小时盯紧!”他创造性地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将不合格污水暂存在缓冲池。面对污水处理系统高效启动的迫切需求,胡华贵带领团队果断启动区域协作机制,科学调度优质活性污泥资源。采用恒温密闭运输、全程监测溶解氧与温度,确保“微生物菌种”千里驰援不失活;抵达装置后,严格执行快速活性检测、梯度驯化适配、精确计算投加的标准化接种工艺,为曝气池快速构建起高效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工厂”。此项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后续实现90万吨高品质再生水资源化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2016年春天,挑战接踵而至。蒸发器除雾器如同卡在“零排放”咽喉的骨刺,频繁堵塞导致处理量骤降40%。那段时间,胡华贵顶着胃痛指挥系统化学清洗。当负荷从立方米每小时42爬升至60时,大家欢呼雀跃,胡华贵却盯着DCS仪表盘眉头紧锁:“这还不够!”
攻关小组的灯光彻夜长明。采购备用除雾器轮换清洗,创新开发“强制在线喷淋系统”,7月烈日炎炎,蒸发器轰鸣着突破极限运行150天,处理量飙升50%,工匠精神在这一刻得到了完美诠释。
化泥为金,绿色转型的“点金术”
在环保攻坚的战场上,煤化工污泥处理曾是横亘在企业面前的“硬骨头”。高含水率的污泥如外送危废处理,不仅让85%的含水率成为资源浪费的痛点,更让每年2000余万元的处理成本成为企业发展的负担,成为环保人心中难以言说的“痛”。
转机往往藏在深入的思考与敏锐的洞察中。在一次外出学习途中,胡华贵的目光被一公司厂房角落里运行的设备吸引——这是一台采用芬兰技术的市政污泥干化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能否将这项在市政领域成熟应用的干化技术引入煤化工污泥处理中?
说干就干!首先面临的是煤化工污泥与市政污泥在成分、特性上有很大差异:煤化工污泥含有多种复杂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及腐蚀性物质,对干化设备的耐腐蚀性、稳定性远超市政领域的要求。胡华贵带领技术团队迎难而上,对芬兰干化技术进行针对性改造,通过优化加热介质、升级设备材质、调整干化参数等一系列技术创新,让新设备“适应”煤化工污泥的“牛脾气”。
经过数次试验调试,胡华贵带领技术团队成功突破物料适应性、处理效率、二次污染控制等关键瓶颈。改造后的干化系统将煤化工污泥含水率从85%降至15%以下,有效减少了污泥量和运输成本,且通过封闭式处理流程有效避免了异味扩散和二次污染。
2022年,在分盐结晶项目的“除硅战役”中,他再次展现“点金妙手”的风采。面对硅酸盐结垢导致盐品劣化的困局,原有氧化镁工艺成本高昂。时任公用工程事业部副经理的胡华贵带领党员突击队扎进实验室,那时试管里的药剂在灯光下变幻着幽蓝光泽,经过138次配比试验,他们研发的“偏铝酸钠+精准投加PAC”新工艺横空出世,除硅率突破75%。
这关键一跃,让“低温临界冷冻加真空热法分盐技术”终于成功面世。2024年,榆林化工的名字响彻第五届中国石油和化工绿色发展峰会,这项技术被铭刻进《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发展蓝皮书》,胡华贵在掌声中享受着拼搏带来的无上荣光。
润物无声,“水滴文化”滋养工匠沃土
现在,走进水处理车间的每个角落,“水”文化如细雨般浸润人心。宣传栏里职工自创的座右铭“像水一样坚韧,像水一样澄澈”,创新成果“226”巡检法的心得跃然纸上,交接班“2015八步法”的动作整齐统一,尽显规范之美。这些,都源于环储厂副经理胡华贵带领团队深刻领悟“水之品德”的文化实践,让冰冷的标准化流程有了直抵人心的温度。
胡华贵常说:“‘水’文化精神,贵在滋养万物而不争,落在实处才见真情。”2017年深秋,寒意渐浓。怀孕女工陈顺桃因公司夫妻房屋紧缺而面露愁容,这细微的情绪立刻牵动了胡华贵的心。“咱们装置就是一个大家庭,家人有难处,咋能不管?”他连夜召集青年骨干商议,两名未婚小伙二话不说,当即腾出了自己的双人间。当陈顺桃接过那充满爱意的钥匙时,激动与感激都写在了脸上,胡华贵的脸上也绽开如释重负的笑容。这份对同事如家人般的关怀,正是“水”文化“润物无声,善利万物”的动人写照。
大漠长风雕刻工匠筋骨,浊水清流见证赤子初心。13年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卫战的最前线,无数个“胡华贵”正以匠魂为笔、汗水为墨,在煤化工的底色上描绘绿水青山。他们执着的坚守点化的不仅是废水与污泥,更是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共生——这穿越毛乌素沙漠的风沙传来的时代回响,终将汇入美丽中国的壮阔和声。
正是这份浸透日常的坚守与专注,让胡华贵的故事成为“工匠精神”在煤化工热土上的生动注脚。多年来,化工公司级“劳动模范”“岗位技术标兵”“先进工作者”“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荣誉纷至沓来,清晰记录着他一步一个脚印的向上轨迹。一枚枚沉甸甸的勋章,也凝聚了胡华贵攻坚克难的日夜坚守,见证了他的执着付出。
滴水穿石,技术攻坚的“零排放”之路
记得2015年深冬,污水生化系统如同陷入泥潭的困兽。污泥抗冲击能力差、处理负荷不足的顽疾,让整个试车进程举步维艰。时任水处理装置长的胡华贵带领攻关小组扎进车间,在刺鼻的气味中连续鏖战30多个日夜,困了就在操作椅上眯上一会儿,冻僵的双手仍紧握着监测记录本。
“COD就是系统的脉搏,必须24小时盯紧!”他创造性地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将不合格污水暂存在缓冲池。面对污水处理系统高效启动的迫切需求,胡华贵带领团队果断启动区域协作机制,科学调度优质活性污泥资源。采用恒温密闭运输、全程监测溶解氧与温度,确保“微生物菌种”千里驰援不失活;抵达装置后,严格执行快速活性检测、梯度驯化适配、精确计算投加的标准化接种工艺,为曝气池快速构建起高效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工厂”。此项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后续实现90万吨高品质再生水资源化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2016年春天,挑战接踵而至。蒸发器除雾器如同卡在“零排放”咽喉的骨刺,频繁堵塞导致处理量骤降40%。那段时间,胡华贵顶着胃痛指挥系统化学清洗。当负荷从立方米每小时42爬升至60时,大家欢呼雀跃,胡华贵却盯着DCS仪表盘眉头紧锁:“这还不够!”
攻关小组的灯光彻夜长明。采购备用除雾器轮换清洗,创新开发“强制在线喷淋系统”,7月烈日炎炎,蒸发器轰鸣着突破极限运行150天,处理量飙升50%,工匠精神在这一刻得到了完美诠释。
化泥为金,绿色转型的“点金术”
在环保攻坚的战场上,煤化工污泥处理曾是横亘在企业面前的“硬骨头”。高含水率的污泥如外送危废处理,不仅让85%的含水率成为资源浪费的痛点,更让每年2000余万元的处理成本成为企业发展的负担,成为环保人心中难以言说的“痛”。
转机往往藏在深入的思考与敏锐的洞察中。在一次外出学习途中,胡华贵的目光被一公司厂房角落里运行的设备吸引——这是一台采用芬兰技术的市政污泥干化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能否将这项在市政领域成熟应用的干化技术引入煤化工污泥处理中?
说干就干!首先面临的是煤化工污泥与市政污泥在成分、特性上有很大差异:煤化工污泥含有多种复杂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及腐蚀性物质,对干化设备的耐腐蚀性、稳定性远超市政领域的要求。胡华贵带领技术团队迎难而上,对芬兰干化技术进行针对性改造,通过优化加热介质、升级设备材质、调整干化参数等一系列技术创新,让新设备“适应”煤化工污泥的“牛脾气”。
经过数次试验调试,胡华贵带领技术团队成功突破物料适应性、处理效率、二次污染控制等关键瓶颈。改造后的干化系统将煤化工污泥含水率从85%降至15%以下,有效减少了污泥量和运输成本,且通过封闭式处理流程有效避免了异味扩散和二次污染。
2022年,在分盐结晶项目的“除硅战役”中,他再次展现“点金妙手”的风采。面对硅酸盐结垢导致盐品劣化的困局,原有氧化镁工艺成本高昂。时任公用工程事业部副经理的胡华贵带领党员突击队扎进实验室,那时试管里的药剂在灯光下变幻着幽蓝光泽,经过138次配比试验,他们研发的“偏铝酸钠+精准投加PAC”新工艺横空出世,除硅率突破75%。
这关键一跃,让“低温临界冷冻加真空热法分盐技术”终于成功面世。2024年,榆林化工的名字响彻第五届中国石油和化工绿色发展峰会,这项技术被铭刻进《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发展蓝皮书》,胡华贵在掌声中享受着拼搏带来的无上荣光。
润物无声,“水滴文化”滋养工匠沃土
现在,走进水处理车间的每个角落,“水”文化如细雨般浸润人心。宣传栏里职工自创的座右铭“像水一样坚韧,像水一样澄澈”,创新成果“226”巡检法的心得跃然纸上,交接班“2015八步法”的动作整齐统一,尽显规范之美。这些,都源于环储厂副经理胡华贵带领团队深刻领悟“水之品德”的文化实践,让冰冷的标准化流程有了直抵人心的温度。
胡华贵常说:“‘水’文化精神,贵在滋养万物而不争,落在实处才见真情。”2017年深秋,寒意渐浓。怀孕女工陈顺桃因公司夫妻房屋紧缺而面露愁容,这细微的情绪立刻牵动了胡华贵的心。“咱们装置就是一个大家庭,家人有难处,咋能不管?”他连夜召集青年骨干商议,两名未婚小伙二话不说,当即腾出了自己的双人间。当陈顺桃接过那充满爱意的钥匙时,激动与感激都写在了脸上,胡华贵的脸上也绽开如释重负的笑容。这份对同事如家人般的关怀,正是“水”文化“润物无声,善利万物”的动人写照。
大漠长风雕刻工匠筋骨,浊水清流见证赤子初心。13年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卫战的最前线,无数个“胡华贵”正以匠魂为笔、汗水为墨,在煤化工的底色上描绘绿水青山。他们执着的坚守点化的不仅是废水与污泥,更是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共生——这穿越毛乌素沙漠的风沙传来的时代回响,终将汇入美丽中国的壮阔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