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物迷宫”里的高效突围
2025年09月12日
字数:2592
版次:03
8月14日,国神和丰煤电公司沙吉海矿井下传来阵阵欢呼,在矿工们热切注视中,B1003W05工作面最后一台液压支架顺利完成装车运输,标志着该矿综放工作面设备回撤工程提前告捷。
这场历时37个昼夜的攻坚战,不仅为矿井后续生产接续赢得了宝贵时间,更成功开创了新疆区域内综放工作面快速回撤的新典范,充分彰显了现代化煤矿高效协同作战的硬核实力。
“此次工作面回撤不仅时间紧、任务重,而且关系到矿区全年生产接续任务的顺利完成。我们必须早计划、早安排、早部署,确保万无一失。”在工作面回撤动员会上,沙吉海矿矿长刘玉良语气坚定地强调。
6月初的沙吉海矿,早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面对“巨物迷宫搬家”的严峻挑战,矿领导班子以“开局即决战”的奋进姿态,先后多次组织召开专题筹备会议,从技术方案论证、作业人员调配、设备状态检修、安全风险防控等多个维度进行周密部署,技术团队反复推演末采回撤全流程方案,对每一个潜在风险点进行拉网式排查,确保不留死角。
沙吉海矿在此次回撤筹备中大胆创新,率先应用掘锚机自开回撤通道工艺,成为新疆区域内首个采用此项技术的综放工作面。该技术创新得到国神公司领导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公司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井下一线,实地调研回撤通道施工难点,现场指导技术方案优化。技术团队结合井下实际工况反复论证、迭代完善,最终确定采用EJM340/4—2H型掘锚机一次切割成巷的施工方案。在工作面推进至距离停采线前20米位置时,通过精确调整采高参数和滚筒运行轨迹,成功在煤壁侧形开拓出宽5.1米、高3.8米的标准化回撤通道,为后续设备“闪转腾挪”奠定了关键基础。
“这项技术的应用,就像为末采设备回撤开辟了一条‘专用高速公路’。”生产技术部马志龙兴奋地介绍道,“我们通过动态成巷技术,将工作面铺设的柔性网与自开回撤通道顶板的菱形网精准联网,同步完成顶板锚网索联合支护作业,使回撤难度降低了40%以上。”
7月9日,各项准备工作全部就绪。伴随着特种车辆轰鸣的入井声,B1003W05工作面设备回撤的战斗号角正式吹响。矿工们个个精神抖擞、整装待发,摩拳擦掌准备在这场攻坚战中大展身手。
回撤战斗打响后,技术创新成为持续提升作业效率、保障施工进度的关键抓手。沙吉海矿精准发力,建立了数字化管理档案,为每台液压支架量身定制专属“身份证”——信息卡上详细标注设备型号、外形尺寸、装车单位、责任人等信息,实现从设备拆解、运输到移交的全流程可追溯,有效避免了调度混乱。
为了保证回撤进度,沙吉海矿严格执行管理人员跟班带班制度。矿领导、中层干部全程遵循“跟班到点、现场盯防、无缝交接”的工作要求,24小时扎根井下作业现场;每个班次均配备充足的技术骨干力量,确保遇到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响应并高效解决。据统计,整个回撤期间,共安排管理人员跟班200余人次,累计解决各类现场问题23项,为工程提前告捷提供了坚实的管理支撑。
在运输安全管控上,沙吉海矿创新实施“三员联签”安全确认制度,在液压支架运送现场,安检员、班组长、把钩工各司其职、协同联动,分别负责装车、运输、提升三大环节的安全确认,仔细检查车辆制动性能、支架捆绑牢固度、巷道轨道平顺性等关键要素,在确认所有环节均符合安全标准、达到“绝对安全”条件后,才依次签字放行,形成“分工明确、层层把关、环环相扣”的运输安全管理闭环。
运输路线的前期筹备工作同样彰显出十足的科技含量。技术人员采用精准测量技术,对井下设备运输路线开展“地毯式”排查,精准记录路面状况、转弯半径、巷道坡度等关键参数,同步建立起动态更新的数字化路况档案。在此基础上,通过大数据分析,将运输路线科学划分为“红色立即整改区、黄色风险监控段、绿色安全通行段”三个等级,生成直观的可视化“运输导航图”,为设备“闪转腾挪”提供精准的路径指引。
顶板管理是回撤设备全流程的重中之重,沙吉海矿为此制定专项管控方案:每班安排专职人员对顶板离层仪数据进行观测,实时监控顶板来压预兆,发现压力异常显现,立即启动应急程序组织人员快速撤离。同时,通过在回撤通道安装8组应力传感器,构建起“实时监测、数据预警、应急响应”的全覆盖顶板压力监测网络,为回撤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整个回撤过程中,沙吉海矿全体干部职工以行动深刻践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三特精神”,迸发出惊人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担当。
“那段时间,大家吃住在矿上,就为了早日完成回撤任务。”采煤队队长张师傅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语气依然透着坚定,“我印象特别深,末采推进到18米时遇到顶板压力异常增大的紧急情况,全队上下没有一人退缩,连续奋战14个小时,直到压力平稳释放、安全隐患彻底排除才松了口气。虽然疲惫不堪,但看到任务顺利完成,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这样的攻坚故事,在33天的回撤攻坚战中比比皆是。8月5日凌晨,机运队在运送87号液压支架时,发现一段轨道出现轻微变形。如果继续运输,可能会出现设备倾覆风险;如果停工检修,将拖慢整体回撤进度。两难之际,机运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集结技术骨干与检修人员连夜奋战,仅用3个小时就完成了轨道矫正与加固,比预计时间提前了5个小时,成功化解了“安全”与“进度”的双重考验。
“这些困难不仅没有难倒我们,反而像黏合剂一样,把团队凝聚得更紧了。”轨道班班长王玉云深有感触地说,“每次遇到难题,大家从不是互相推诿,而是主动想对策、出主意。这种团结协作的氛围,是我们啃下硬骨头、提前完成任务的关键底气。”
历经37天的艰苦鏖战,沙吉海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攻坚答卷:安全回撤液压支架165台及刮板输送机、采煤机、转载机等设备21台,所有设备完好率达100%,提前3天圆满完成回撤任务,创造了该矿综放工作面回撤速度新纪录。整个回撤过程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质量达标率100%,回撤设备完好率100%。
这些亮眼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提前谋划、全程管控”的精细化组织管理,离不开掘锚机自开回撤通道、数字化设备管理等技术创新的强力赋能和全体干部职工拧成一股绳的团结奋斗。
此次工程中创新应用的掘锚机自开回撤通道工艺,成功突破了传统回撤技术瓶颈,为同类地质条件下的综放工作面回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技术路径,具有重要的行业示范引领意义,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的高度评价与肯定,为新疆区域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向更高质量、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这场历时37个昼夜的攻坚战,不仅为矿井后续生产接续赢得了宝贵时间,更成功开创了新疆区域内综放工作面快速回撤的新典范,充分彰显了现代化煤矿高效协同作战的硬核实力。
以超前谋划奠定成功基石
“此次工作面回撤不仅时间紧、任务重,而且关系到矿区全年生产接续任务的顺利完成。我们必须早计划、早安排、早部署,确保万无一失。”在工作面回撤动员会上,沙吉海矿矿长刘玉良语气坚定地强调。
6月初的沙吉海矿,早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面对“巨物迷宫搬家”的严峻挑战,矿领导班子以“开局即决战”的奋进姿态,先后多次组织召开专题筹备会议,从技术方案论证、作业人员调配、设备状态检修、安全风险防控等多个维度进行周密部署,技术团队反复推演末采回撤全流程方案,对每一个潜在风险点进行拉网式排查,确保不留死角。
沙吉海矿在此次回撤筹备中大胆创新,率先应用掘锚机自开回撤通道工艺,成为新疆区域内首个采用此项技术的综放工作面。该技术创新得到国神公司领导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公司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井下一线,实地调研回撤通道施工难点,现场指导技术方案优化。技术团队结合井下实际工况反复论证、迭代完善,最终确定采用EJM340/4—2H型掘锚机一次切割成巷的施工方案。在工作面推进至距离停采线前20米位置时,通过精确调整采高参数和滚筒运行轨迹,成功在煤壁侧形开拓出宽5.1米、高3.8米的标准化回撤通道,为后续设备“闪转腾挪”奠定了关键基础。
“这项技术的应用,就像为末采设备回撤开辟了一条‘专用高速公路’。”生产技术部马志龙兴奋地介绍道,“我们通过动态成巷技术,将工作面铺设的柔性网与自开回撤通道顶板的菱形网精准联网,同步完成顶板锚网索联合支护作业,使回撤难度降低了40%以上。”
7月9日,各项准备工作全部就绪。伴随着特种车辆轰鸣的入井声,B1003W05工作面设备回撤的战斗号角正式吹响。矿工们个个精神抖擞、整装待发,摩拳擦掌准备在这场攻坚战中大展身手。
以科技赋能提升回撤效能
回撤战斗打响后,技术创新成为持续提升作业效率、保障施工进度的关键抓手。沙吉海矿精准发力,建立了数字化管理档案,为每台液压支架量身定制专属“身份证”——信息卡上详细标注设备型号、外形尺寸、装车单位、责任人等信息,实现从设备拆解、运输到移交的全流程可追溯,有效避免了调度混乱。
为了保证回撤进度,沙吉海矿严格执行管理人员跟班带班制度。矿领导、中层干部全程遵循“跟班到点、现场盯防、无缝交接”的工作要求,24小时扎根井下作业现场;每个班次均配备充足的技术骨干力量,确保遇到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响应并高效解决。据统计,整个回撤期间,共安排管理人员跟班200余人次,累计解决各类现场问题23项,为工程提前告捷提供了坚实的管理支撑。
在运输安全管控上,沙吉海矿创新实施“三员联签”安全确认制度,在液压支架运送现场,安检员、班组长、把钩工各司其职、协同联动,分别负责装车、运输、提升三大环节的安全确认,仔细检查车辆制动性能、支架捆绑牢固度、巷道轨道平顺性等关键要素,在确认所有环节均符合安全标准、达到“绝对安全”条件后,才依次签字放行,形成“分工明确、层层把关、环环相扣”的运输安全管理闭环。
运输路线的前期筹备工作同样彰显出十足的科技含量。技术人员采用精准测量技术,对井下设备运输路线开展“地毯式”排查,精准记录路面状况、转弯半径、巷道坡度等关键参数,同步建立起动态更新的数字化路况档案。在此基础上,通过大数据分析,将运输路线科学划分为“红色立即整改区、黄色风险监控段、绿色安全通行段”三个等级,生成直观的可视化“运输导航图”,为设备“闪转腾挪”提供精准的路径指引。
顶板管理是回撤设备全流程的重中之重,沙吉海矿为此制定专项管控方案:每班安排专职人员对顶板离层仪数据进行观测,实时监控顶板来压预兆,发现压力异常显现,立即启动应急程序组织人员快速撤离。同时,通过在回撤通道安装8组应力传感器,构建起“实时监测、数据预警、应急响应”的全覆盖顶板压力监测网络,为回撤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三特精神”凝聚攻坚合力
在整个回撤过程中,沙吉海矿全体干部职工以行动深刻践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三特精神”,迸发出惊人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担当。
“那段时间,大家吃住在矿上,就为了早日完成回撤任务。”采煤队队长张师傅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语气依然透着坚定,“我印象特别深,末采推进到18米时遇到顶板压力异常增大的紧急情况,全队上下没有一人退缩,连续奋战14个小时,直到压力平稳释放、安全隐患彻底排除才松了口气。虽然疲惫不堪,但看到任务顺利完成,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这样的攻坚故事,在33天的回撤攻坚战中比比皆是。8月5日凌晨,机运队在运送87号液压支架时,发现一段轨道出现轻微变形。如果继续运输,可能会出现设备倾覆风险;如果停工检修,将拖慢整体回撤进度。两难之际,机运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集结技术骨干与检修人员连夜奋战,仅用3个小时就完成了轨道矫正与加固,比预计时间提前了5个小时,成功化解了“安全”与“进度”的双重考验。
“这些困难不仅没有难倒我们,反而像黏合剂一样,把团队凝聚得更紧了。”轨道班班长王玉云深有感触地说,“每次遇到难题,大家从不是互相推诿,而是主动想对策、出主意。这种团结协作的氛围,是我们啃下硬骨头、提前完成任务的关键底气。”
历经37天的艰苦鏖战,沙吉海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攻坚答卷:安全回撤液压支架165台及刮板输送机、采煤机、转载机等设备21台,所有设备完好率达100%,提前3天圆满完成回撤任务,创造了该矿综放工作面回撤速度新纪录。整个回撤过程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质量达标率100%,回撤设备完好率100%。
这些亮眼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提前谋划、全程管控”的精细化组织管理,离不开掘锚机自开回撤通道、数字化设备管理等技术创新的强力赋能和全体干部职工拧成一股绳的团结奋斗。
此次工程中创新应用的掘锚机自开回撤通道工艺,成功突破了传统回撤技术瓶颈,为同类地质条件下的综放工作面回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技术路径,具有重要的行业示范引领意义,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的高度评价与肯定,为新疆区域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向更高质量、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