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蝈鸣
2025年09月11日
字数:1529
版次:04
秋凉刚漫过窗棂时,阳台竹笼里的蝈蝈便起了调。那声音不似夏蝉的尖噪,也不像蟋蟀的细碎,倒像山涧里滚着的圆石子,“呱呱”撞着笼壁,又顺着晚风荡出温软的涟漪。我捧着茶杯听了半晌,忽然想起读过的一句话“秋虫鸣,如故人叩门”,倒真是贴切。
这笼蝈蝈是于子上周送来的。他总爱往山坳里钻,说抓蝈蝈的乐子不在捉,而在“听声寻踪”。上回同去,山路边的艾蒿齐腰深,他蹲在草里侧耳听了片刻,忽然捅我后背:“别动!”话音未落,竹筷做的“蝈蝈拉子”已在指间相擦,“沙沙”声裹着竹节的轻响,像极了蝈蝈较劲的鸣声。草丛里那声儿陡然急了,许是以为来了同类。于子猫着腰挪过去,指尖轻蹭着竹筷,青灰色的虫儿探出头,翅鞘张合得更欢。他猛地伸手,拇指压着虫背一捏,那虫儿只蹬着后腿挣了两下,便落进他早备好的网兜。“瞧,”他举着虫笼笑,“刻了方格的筷子,声儿透,蝈蝈听着像抢地盘,准露头。”
送我时,他在笼外缠了圈棉纱:“夜里凉,别让它受了寒。”又塞给我那副“蝈蝈拉子”,叮嘱:“轻蹭两下,它叫得更欢。”这心思,倒和相声大师侯宝林养蝈蝈时的精细如出一辙。传闻侯先生曾用泡软的花生拌牛奶喂蝈蝈,还让虫儿在湿毛巾上爬,只为它活得久些,从秋末挨到次年春,仿佛要把一季的鸣唱,硬生生拽成跨冬的暖。于子编的笼子极精致,细竹篾剖得薄如蝉翼,边缘还留着他掌心的温度,笼顶用红笔歪歪扭扭写个“趣”字。这让我想起管平湖先生,那位以古琴名世的大家,曾在隆福寺花五块大洋买过一只老蝈蝈,五块大洋在当年能买两袋白面。可那虫儿肚上有斑,足缺半只,他却当宝贝似的。有人说他痴,他抚着琴笑:“听一天便值一天。”古琴的清越撞着虫鸣的朴拙,倒像把秋山的云、溪涧的风,都收进了书斋里。我这笼蝈蝈虽没那般讲究,可于子说“喂胡萝卜丁别多,两颗就够,多了反倒闷声”,倒和管先生“惜虫”的心思相通。
夜渐深,蝈蝈的叫声沉了些,添了几分温吞的绵长。我学于子的样子,用“蝈蝈拉子”轻蹭笼壁,“沙沙”声里,笼里的虫儿果然振了振翅,叫得清亮了些。我忽然记起孙犁先生的信,他在给友人的信里碎碎念着蝈蝈的价钱:“天津四角一个,好吃大米饭,喂菜叶倒容易死。”这位写过《荷花淀》的作家,笔下是芦苇荡里的风,字外却记着蝈蝈的吃食。想来秋夜伏案时,虫鸣该是他砚边的墨香,是稿纸上的月光,是最软的注脚。蒲松龄写《促织》时满纸荒诞,偏又说“虫鸣当琴瑟。”原来文人爱虫,爱的从来不是虫本身,是虫鸣里藏着的,对平凡日子的热望。
昨夜下了点小雨,今晨见笼底沾了潮气,蝈蝈伏在角落,翅鞘湿答答的,却还在叫,只是声儿弱了。我想起于子叮嘱“雨天别让笼挨墙”,忙把笼挪到阳台中间,又用“蝈蝈拉子”轻蹭两下,它像是听懂了,振翅的动静大了些,叫声里带着股子脆气。默然懂了这些养虫人的执念:蝈蝈活不过冬,偏要在秋里拼了命地唱,像是要把一季的光和暖,都喊进声里。人养着它,也不是为了什么,不过是在庸常的日子里,留个活物的动静,听听时间的回响。
就像乾隆让造办处做珐琅蝈蝈笼,宝石镶边,暖阁里悬着,听虫鸣破雪寒;也像科学家吴自良先生为摸透蝈蝈习性,反复试出“两颗毛豆叫,三颗毛豆不叫”的规律。从宫廷到田埂,从琴师到科学家,人对蝈蝈的那点疼惜,原是对“生机”的念想,秋越深,越怕万物沉寂,便总想留些活声,哪怕只是一只小虫的鸣叫。
暮色漫进来时,蝈蝈的叫声混着窗外树叶的沙沙声。我给它添了颗新切的萝卜丁,它啃着,翅鞘时不时颤一颤,叫声一段一段漫出来,把秋夜的凉,都泡得温软了。原来秋夜的好,不只是月白风清,更是有那么些天籁之音,从竹笼里、从草窠里钻出来,提醒着你:这一季刚开始,虫儿始终在叫,还有像于子这样为抓虫跑遍山坳的人,把秋的意趣递到你手里,让这日子过得再慢些,再暖些。
(作者单位:平庄煤业老公营子矿)
这笼蝈蝈是于子上周送来的。他总爱往山坳里钻,说抓蝈蝈的乐子不在捉,而在“听声寻踪”。上回同去,山路边的艾蒿齐腰深,他蹲在草里侧耳听了片刻,忽然捅我后背:“别动!”话音未落,竹筷做的“蝈蝈拉子”已在指间相擦,“沙沙”声裹着竹节的轻响,像极了蝈蝈较劲的鸣声。草丛里那声儿陡然急了,许是以为来了同类。于子猫着腰挪过去,指尖轻蹭着竹筷,青灰色的虫儿探出头,翅鞘张合得更欢。他猛地伸手,拇指压着虫背一捏,那虫儿只蹬着后腿挣了两下,便落进他早备好的网兜。“瞧,”他举着虫笼笑,“刻了方格的筷子,声儿透,蝈蝈听着像抢地盘,准露头。”
送我时,他在笼外缠了圈棉纱:“夜里凉,别让它受了寒。”又塞给我那副“蝈蝈拉子”,叮嘱:“轻蹭两下,它叫得更欢。”这心思,倒和相声大师侯宝林养蝈蝈时的精细如出一辙。传闻侯先生曾用泡软的花生拌牛奶喂蝈蝈,还让虫儿在湿毛巾上爬,只为它活得久些,从秋末挨到次年春,仿佛要把一季的鸣唱,硬生生拽成跨冬的暖。于子编的笼子极精致,细竹篾剖得薄如蝉翼,边缘还留着他掌心的温度,笼顶用红笔歪歪扭扭写个“趣”字。这让我想起管平湖先生,那位以古琴名世的大家,曾在隆福寺花五块大洋买过一只老蝈蝈,五块大洋在当年能买两袋白面。可那虫儿肚上有斑,足缺半只,他却当宝贝似的。有人说他痴,他抚着琴笑:“听一天便值一天。”古琴的清越撞着虫鸣的朴拙,倒像把秋山的云、溪涧的风,都收进了书斋里。我这笼蝈蝈虽没那般讲究,可于子说“喂胡萝卜丁别多,两颗就够,多了反倒闷声”,倒和管先生“惜虫”的心思相通。
夜渐深,蝈蝈的叫声沉了些,添了几分温吞的绵长。我学于子的样子,用“蝈蝈拉子”轻蹭笼壁,“沙沙”声里,笼里的虫儿果然振了振翅,叫得清亮了些。我忽然记起孙犁先生的信,他在给友人的信里碎碎念着蝈蝈的价钱:“天津四角一个,好吃大米饭,喂菜叶倒容易死。”这位写过《荷花淀》的作家,笔下是芦苇荡里的风,字外却记着蝈蝈的吃食。想来秋夜伏案时,虫鸣该是他砚边的墨香,是稿纸上的月光,是最软的注脚。蒲松龄写《促织》时满纸荒诞,偏又说“虫鸣当琴瑟。”原来文人爱虫,爱的从来不是虫本身,是虫鸣里藏着的,对平凡日子的热望。
昨夜下了点小雨,今晨见笼底沾了潮气,蝈蝈伏在角落,翅鞘湿答答的,却还在叫,只是声儿弱了。我想起于子叮嘱“雨天别让笼挨墙”,忙把笼挪到阳台中间,又用“蝈蝈拉子”轻蹭两下,它像是听懂了,振翅的动静大了些,叫声里带着股子脆气。默然懂了这些养虫人的执念:蝈蝈活不过冬,偏要在秋里拼了命地唱,像是要把一季的光和暖,都喊进声里。人养着它,也不是为了什么,不过是在庸常的日子里,留个活物的动静,听听时间的回响。
就像乾隆让造办处做珐琅蝈蝈笼,宝石镶边,暖阁里悬着,听虫鸣破雪寒;也像科学家吴自良先生为摸透蝈蝈习性,反复试出“两颗毛豆叫,三颗毛豆不叫”的规律。从宫廷到田埂,从琴师到科学家,人对蝈蝈的那点疼惜,原是对“生机”的念想,秋越深,越怕万物沉寂,便总想留些活声,哪怕只是一只小虫的鸣叫。
暮色漫进来时,蝈蝈的叫声混着窗外树叶的沙沙声。我给它添了颗新切的萝卜丁,它啃着,翅鞘时不时颤一颤,叫声一段一段漫出来,把秋夜的凉,都泡得温软了。原来秋夜的好,不只是月白风清,更是有那么些天籁之音,从竹笼里、从草窠里钻出来,提醒着你:这一季刚开始,虫儿始终在叫,还有像于子这样为抓虫跑遍山坳的人,把秋的意趣递到你手里,让这日子过得再慢些,再暖些。
(作者单位:平庄煤业老公营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