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光中的闪亮人生
2025年09月11日
字数:3071
版次:02

爬上75米高的锅炉外搭建的平台,钻过直径45厘米的圆形“人孔门”到锅炉内部,在密密麻麻、粗细不一的“管道丛林”中找到焊缝,小心翼翼地将焊枪伸到焊缝处,瞬间加热到2000℃进行焊接作业……这是云南阳宗海公司锅炉“四管”焊接人员的操作现场,也是全国劳动模范、维护部压容班班长费海涛的“战场”。
从1993年到2025年,费海涛一干就是32年。32年来,他用手中的焊枪把一条条焊缝“写”成了国能工匠的“签名”,更把焊接工艺铸成了亮闪闪的“国能名片”。
从门外汉到工匠的蜕变
1993年,18岁的费海涛从云南省电力技工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阳宗海公司,跟随师傅高游学习焊接技术。
第一次上手,费海涛连焊枪角度都找不准,焊缝像“蚯蚓爬”。再看看劳动模范张天斌在老花镜上面绑上电焊眼镜,依然能做到腰不弯、手不抖,这样的操作让费海涛羡慕不已。费海涛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手艺练好,把活干到极致。凭借着一股子执念,在飞溅的火花中,在呛人的烟雾中,费海涛一遍遍练习,一练就是一整天。
焊接是一门技术性、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工种,而在焊接工艺中锅炉“四管”的焊接难度是最大的,可谓焊接届的天花板,对人的体能、专注度、稳定性要求极高。为了练体能,费海涛每天坚持跑步,做100个俯卧撑、100个仰卧起坐、100个深蹲。为了练专注度和稳定性,他在业余时间学习围棋、书法和摄影。
32年的焊接生涯,最让费海涛难忘的是2003年第一次参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和全国的高手同台竞技。为了备战大赛,他每天刻苦训练14个小时,做100多道理论练习题,一直熬到晚上11时,教练多次催促后,他才回家。到家后,他没有休息,而是接着学习理论到凌晨1时,每天只睡5个小时。手上和腿上被电焊火花烫得伤痕累累,一个月下来,体重减了近20斤。最终,费海涛在比赛中荣获“优秀技能选手”称号。
“一个优秀的焊工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多年的勤学苦练才能掌握高超的焊接操作技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费海涛深谙此理。在经历过想把眼珠子摘下来冻进冰箱的灼痛,尝过因面瘫导致眼睛无法闭合、却仍要在电焊弧光中强忍泪水的煎熬后,各项荣誉终于纷至沓来。走进费海涛创新工作室,墙上挂满了各种荣誉证书,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奖杯。他先后获评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优秀选手、全国优秀创新工匠,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云南省焊工技术状元、云南省万人计划首席技师、云南省首届十大“云岭工匠”,今年又获评全国劳动模范……这一项项荣誉记录着他吃过的苦、流过的汗,引领他一路追光向前。
当记者看到费海涛手上和腿上密密麻麻的伤疤问道,电焊弧2000°的高温火花溅落到皮肤上是什么感觉时,费海涛笑着说,“一个优秀的焊接工是数以吨计的焊条和数以十吨计的练习铁板堆积而成,这满身的伤疤就是我的荣誉勋章”。
把焊缝做成“国能名片”
在阳宗海公司职工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的一件事,是从2016年至今,费海涛创造了连续8年公司锅炉“四管”无爆漏的奇迹。
电厂锅炉是火力发电主要的热力设备之一,锅炉“四管”是锅炉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力发电厂非计划性停机约有60%均由锅炉“四管”爆管引起,直接影响着电厂的安全稳定运行和经济效益。锅炉“四管”运行时,管内蒸汽高压高达20兆帕,管外在高温烟气的加热和冲刷磨损腐蚀下,管壁温度高达600℃。一台300兆瓦火力发电机组锅炉的“四管”焊口有上万道,焊口中极其微小的缺陷,只有头发丝细的裂纹,在高温运行状态下,都有可能导致“四管”爆管,造成灾难性后果。
2009年6月,3号炉高温再热器爆管,101道T91钢焊口需要焊接和热处理。T91钢的焊接是锅炉管道中难度最高的一种,一直以来,大面积的T91钢管更换,公司的焊接工难以胜任,都是求助于电建安装单位。由于工期紧,短时间内难以找到那么多能焊T91锅炉管的高压焊工。“别人能干,我们也能干。”费海涛决定带领团队上。
工艺制定验证、工装设备组织、工序拟定,一道道“拦路虎”被攻克,团队焊工连夜仿样,确保焊接质量无瑕疵,工期紧,就24小时倒班换管。没有其他热处理工,费海涛一个人同时操作10炉热处理机,全天24小时坚守在现场。为了布置加热器和配合焊接,他每天爬“人孔门”及脚手架近百次,双手、双膝磨得都是血泡。就这样坚守了整整6天,直到所有钢管更换完毕、检验合格,锅炉恢复正常发电,费海涛才松了一口气。
这项工作完成后,费海涛开始思考,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故发生?经过无数次的研究,他解决了大型电站锅炉等离子点火系统阴极头贵金属堆焊修复再生难题,解决了提高等离子点火枪套管耐磨性的难题;主持完成了1号炉低温再热器联箱支管封堵工法创新,将原对接堵头改进为沉台式堵头,降低了打磨组对难度,免除了内冲氩工序,降低了焊接难度,较传统工法节约了10小时,极大地提高了工效。
2022年10月,云南某水电站1号机水轮机组转轮出现多条裂纹,亟须进行焊接处理,但因为是进口产品,其转轮材质及焊接工艺均不对中国开放,陷入无计可施的境地,请求阳宗海公司支援。费海涛临危受命,到达现场后,根据多年经验提出了镍基焊材半热焊,附加锤击消应,焊后缓冷的焊接处理方案。经过论证试验后,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完美修复进口转轮并安全运营至今。
让每一道焊缝成为传承的刻度
深耕焊接领域32年,费海涛扎根一线、洞悉行业发展。面对人工智能浪潮和“机器换人”的担忧,他说:“焊工是应用最广泛的基础工种之一,而焊接的工艺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我们国家还需要大批高技能焊接技能人才。”基于这样的认识,面对焊接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费海涛主动扛起传承大旗。他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既是技术攻关的堡垒,更是人才培养的摇篮。
2018年5月,云南省总工会授牌“云岭工匠费海涛创新工作室”;2019年3月,云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授牌“费海涛技能大师工作室”;2020年8月,国家能源集团授牌“费海涛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21年10月,“云岭工匠费海涛创新工作室”被云南省总工会命名为“云南省示范性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阳宗海公司统筹谋划,将这些创新工作室合并建设和管理,按“创新攻关基地+教学培训基地”的模式,在金属电火焊班建成工作室创新攻关基地,建成阳宗海公司焊工培训中心。
工作室汇聚了掌握精湛的焊接技术、参与过大型项目的专家,对企业转型发展、安全生产、技能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等实际问题开展创新研究,形成企业人才培养、技术练兵、技能提升、技艺传授、创新攻关的平台,并逐步打造为云南省及国家能源集团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创效和人才培养的领军基地。
近5年来,费海涛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紧紧围绕节能减排、增收节支、精益管理、工艺优化、设备改进、技术经济指标提升等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开展攻关创新活动,牵头开展“4号汽轮机高中压外缸中分面修复”“三期吹灰汽源改造”等技术革新31项,解决“3号机启动过程中高压缸进汽短管法兰结合面泄漏螺栓拆除”等关键技术难题18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工作室共创收114.65万元,技术改造节约资金472.84万元。5年来,费海涛在阳宗海公司及云南省多次开办焊工培训讲座,培训学员近千人次,培养技术技能骨干9人、带徒25人。通过他的“传帮带”,更多职工快速成长为新一代技术人才。
采访结束已是中午,阳宗海公司职工陆陆续续往职工食堂就餐,费海涛还要赶回班组,有一项技术难题还等着他处理。记者问费海涛:“总是这样临危受命,总是这样挺身而出,总是这样执着坚守,不累吗?”他黝黑的面庞在正午的阳光下微微发亮:“只要焊枪还点得着,我就守得住。每一道焊缝,都是国能的名片。”
一束弧光,方寸焊台。正是千万个费海涛,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劳模精神,写进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