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铁轨上的“同班生”
本报通讯员 任亚菲
2025年09月10日
字数:1384
版次:03
  9月5日清晨5时,包神铁路神朔公司阴塔站被一层淡淡的薄雾笼罩。46岁的线路工区副工长金建蹲在道岔旁,手中的道尺稳稳抵住钢轨,目光专注如炬。“尖轨与基本轨密贴度0.5毫米,符合标准;辙叉心磨损量2毫米,还能再用3个周期……”他一边仔细测量,一边在记录本上清晰标注。
  这时,身后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金师傅,等我一会儿!”43岁的郭忠诚背着沉甸甸的工具包快步赶来,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
  在同事们眼中,这对年纪相仿的“师徒”更像是并肩钻研的“同班生”。金建在线路工区深耕26年,从学徒成长为副工长,一手精湛的道岔整治技术在神朔铁路沿线小有名气;郭忠诚坚守探伤工区19年,凭借娴熟的技术,能用探伤仪精准找出钢轨内部的细微裂纹。
  去年,因工区人员调整,郭忠诚主动申请转到线路工区。“总觉得只摸清钢轨内部情况还不够,想把线路上的活儿从头到尾学透。”可真正拿起道尺、扳手实操时,他才发现自己得从零开始。有一次调整道岔密贴度,他严格按照金建教的方法拧动调整螺栓,可折腾了近半个小时,尖轨和基本轨的缝隙仍然超标。“你看,螺栓拧反方向了,自然会适得其反。”金建蹲下身来手把手帮他扶正扳手,耐心讲解:“道岔看着是‘铁疙瘩’,实则全是精细活儿,差一点都不行。”此后,每逢线路检修,金建总会陪着郭忠诚反复练习,一点点抠细节,直到郭忠诚仅凭手感就能判断出螺栓的松紧程度。
  郭忠诚虽说是“学徒”,却带着探伤工特有的细致与敏锐。一次日常巡检中,金建带着他检查32号道岔,刚量完轨距,郭忠诚突然指着辙叉心说:“金师傅,你看这里表面虽然没明显磨损,但弧度好像有点不对劲。”金建立刻凑近细看,果然发现一处肉眼难辨的微小变形。“亏你眼尖!这要是忽略了,列车高速经过时很容易产生冲击,后果不堪设想。”两人立即分工,用打磨机一点点修正变形部位,及时排除了安全隐患。
  真正的考验,在入夏后的一场暴雨中悄然来临。8月26日凌晨1时,阴塔站突然接到紧急通知:“21号道岔因雨水长时间浸泡,出现尖轨爬行故障,若不及时处理,即将通过的万吨编组列车将无法正常通行。”金建立即带着郭忠诚等人赶往现场,此时雨水已没过道岔底部的石砟。
  “郭忠诚,你跟我负责调整尖轨位置,其他人清理积水。”说完,金建便一脚踏入没过脚踝的积水中。郭忠诚紧随其后,手里紧紧攥着金建提前绘制的“道岔调整示意图”。
  暴雨如注,模糊了视线,道尺上的刻度根本看不清,郭忠诚一时有些慌了神。“别慌,按平时练的来,沉住气。”金建的声音穿透雨幕,坚定而有力,“先摸准尖轨的受力点,凭手感调整螺栓,我来复核数据。”郭忠诚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脑海中飞速回想练习时的细节,手指顺着尖轨边缘仔细摸索,找准牵引点后稳稳拧动螺栓。雨水顺着安全帽帽檐不断流下,他全然不顾,眼睛始终紧紧盯着尖轨的移动方向,不敢有丝毫松懈。
  2个小时后,随着最后一颗螺栓调整到位,尖轨爬行问题终于解决。当第一列万吨编组列车平稳通过道岔时,浑身湿透的师徒二人相视一笑,脸上的雨水和汗水混在一起,却难掩心中的踏实与欣慰。“今天要是没有您教的那些‘土办法’,我肯定慌了手脚。”郭忠诚语气里满是感激。金建拍了拍他的肩膀,欣慰地说:“你也不赖,关键时刻没掉链子。光靠教理论可不行,真本事还得在实战里练。”
  夕阳的余晖洒在延伸的铁轨上。师徒二人又蹲在道岔旁研究起来,他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与蜿蜒向前的铁轨一起定格成铁路线上最温暖的画面。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