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风机相伴
2025年09月10日
字数:2540
版次:02
在海拔1800米的风雨殿风电场,群山连绵起伏,巨型风机叶片迎着劲风匀速旋转,将自然之力化作清洁电能。这一切都见证了邓亦峰从青涩学徒到电力工匠,从一线运检员到风电场场长的蜕变。十年光阴,变的是岗位和身份,不变的是他扎根山区,以风场为家、与风机作伴,书写新时代能源华章的使命和责任。他以匠心筑梦、创新攻坚、厚植沃土,生动诠释了“追风者”的坚守与担当。
初入风电场时,邓亦峰就被高大的风机深深吸引,他下决心要做一名合格的风机“守护神”。很快,他就把梦想融入在认设备、钻图纸、练实操之中。每天跟着师傅爬风机、查线路,在80米高的机舱里一待就是大半天,油污沾满工装、汗水浸透衣衫,但他从未叫苦。多年来他的工装口袋里总揣着小本子,不懂就问不会就记,密密麻麻的笔记,都是他对技术的较真,更是守护风雨殿风电场每一台风机安全运行的制胜“法宝”。
自今年6月起,风电场的多台风机变频器频繁发出超温报警,这给即将到来的大风季抢发电量工作埋下不可预知的隐患。为了根治这一故障,邓亦峰第一时间成立攻坚小组。然而,问题的难度让小组成员始料未及。当10多天的时间过去,6种不同的改造方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大家的心态濒临崩溃。超温报警如同尖刺扎在邓亦峰的心头。
“要抢发电量就必须在小风月攻克难题!”邓亦峰边说边将布满批注的图纸摊在桌上,其他组员依次围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针对近期的每一次失败开始头脑风暴。发黄卷边的图纸浸满了他们在无数次故障中耗费的心血,密集整齐的标注是他们一路走来不断失败和摸索的痕迹。邓亦峰坚信,这支在风雨中成长起来的队伍,一定能够攻克这个难题。
很快,第7次改造方案确定了。“这法子也行不通啊。”首次加装散热风机失败后,组员卢海波叹气道。
邓亦峰没有立刻回应,他蹲下仔细观察风机与塔筒壁的连接部位,指尖摩挲着散热孔边缘,在金属锈味和机油气息的混杂中,他似乎嗅到了成功的味道。机舱内40多摄氏度的高温,让汗水浸透了工装,邓亦峰全然不顾,将手电光稳稳对准通风口,耐心观察。当一股微尘在强光中向内滚动时,邓亦峰兴奋地喊道:“自然风正面灌入,热气被堵在内部——必须改变导流角度!”
就在第7次改造方案实施当天,邓亦峰精心校准每一处细节,拧紧每一颗螺丝。当变频器温度曲线缓缓回落后,大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多日来的压力与疲惫在这一刻终于得到释放。
这只是无数攻坚战役中的其中一场。风雨殿风场运行已达12年,风机的偏航和变桨润滑油泵临近使用年限,故障频次显著增加,继发问题接踵而至。然而,要更换的油泵因为货源紧张,迟迟得不到落实,机组运行的可靠性没了保障,邓亦峰的心里时时悬着一块大石头。“不能等下去了。”
去年7月,在邓亦峰的动员下,一场以“攻坚克难、降本增效”为主的“油泵重生记”,在风电场的创新工作室上演了。
白天他们各忙各的,夜间聚在一起就研究油泵,废弃油泵拆了又装,装了再拆。缺少专用工具,就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进行改造;没有配套的维修手册参考,就自学机械原理和液压知识,在灯光下围坐讨论,手绘油路图;没有合适的密封圈,就驱车3小时前往周边的村镇,在众多零件中逐一比对,寻找规格相近的。在所有人心中,想创新就是要做别人不想做、不敢做的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一次次“问诊把脉”和“开方下药”后,一台台油泵逐渐从报废的边缘走向“重生”。仅1年的时间,邓亦峰带领团队累计让6台偏航、变桨油泵重获新生,逐步总结出油泵的三大故障类型,并整理出相应的《油泵自主维修技术指南》。让邓亦峰记忆犹新的是一台因压力不足被判“死刑”的变桨油泵,连续3天都不见好转,但工作室成员仍不放弃。经过深入拆解,最终发现内部单向阀弹簧失效,用废旧继电器的弹簧替换后,仅花费几十元就把这台价值8000元的油泵修好了。
在这期间,邓亦峰还带着大家修好了即将报废的3台碳刷架、1台框架断路器,累计节约成本15万元。他彻底打破了大家“故障即报废”的老观念,形成了故障件“先评估、再修复、后报废”的标准化流程,大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就是这份“干一行、钻一行”的信念,让邓亦峰在专业深耕中逐渐找到青春的价值所在。2024年国电电力风电运检技能竞赛个人一等奖、2025年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等荣誉,无疑是最好的证明。
作为风电场攻坚克难、创新增效的青年榜样,邓亦峰深知青年人的茁壮成长决定着风场的未来。
2023年,邓亦峰用过硬的本领和赤诚的担当接过技术专责的重任。很快,他便开始了“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战经验”的青年培训工作。在深入了解每一位青年职工的能力水平后,邓亦峰为大家量身制定差异化的培训计划。
然而,“白天忙生产、晚上难学习”的现实制约了计划的实施。于是,他根据实际生产需求,精心收集5600余道专业题目,按照难度分级整理成题库,利用小程序推行“每日刷题+月度考核”培训机制。有了这一小程序,青年职工的学习既方便又高效,在前往风机的途中或者休息就餐的空隙,都能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充电”。同时,邓亦峰积极发挥老职工的“传帮带”作用,与青年职工结成“师徒对子”,让年轻人在监护下得到更多实操机会,并鼓励大家分析总结复杂的故障处理并整理成册,定期开展专题授课和答疑解惑。一系列“组合拳”有效促成“老职工示范操作、新职工整理成课、全员复盘研讨”的消缺三步骤,让每个人都成为“干中学,学中干”的受益者。
风电场工作的煎熬,远不止故障抢修的紧迫艰辛,还有很多来自闲暇时的单调乏味。风电场到最近的乡镇也要一个多小时车程,新职工初次来到海拔高、湿度大的偏远山区,极易在封闭的环境中丧失工作的热情。一路走来的邓亦峰对这些深有感触。为此,他格外关注新职工的业余生活,经常询问他们宿舍住得习惯与否、饭菜合不合口味、工作上有没有烦心事……这些贴心的话题总能拉近邓亦峰与大家的心灵距离。不仅如此,他还带动大家在休息时间,利用健身器材和棋牌娱乐,缓解工作压力,增强团队凝聚力。在大家眼中,邓亦峰是工作中的良师,亦是生活中的益友。他用悉心培养换来职工的快速成长,以及技能竞赛中的骄人成绩。这些,都是邓亦峰最想看到的。
正如邓亦峰所说:“风电人的使命,就是让每一阵风都成为照亮未来的力量。”这力量,融入了他修复的设备、攻克的难题以及培养的人才,当暮色笼罩山峦时,从山巅出发,沿着银线奔向万家灯火,奔向更多年轻人在新能源事业中奋进的新征程。
初入风电场时,邓亦峰就被高大的风机深深吸引,他下决心要做一名合格的风机“守护神”。很快,他就把梦想融入在认设备、钻图纸、练实操之中。每天跟着师傅爬风机、查线路,在80米高的机舱里一待就是大半天,油污沾满工装、汗水浸透衣衫,但他从未叫苦。多年来他的工装口袋里总揣着小本子,不懂就问不会就记,密密麻麻的笔记,都是他对技术的较真,更是守护风雨殿风电场每一台风机安全运行的制胜“法宝”。
自今年6月起,风电场的多台风机变频器频繁发出超温报警,这给即将到来的大风季抢发电量工作埋下不可预知的隐患。为了根治这一故障,邓亦峰第一时间成立攻坚小组。然而,问题的难度让小组成员始料未及。当10多天的时间过去,6种不同的改造方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大家的心态濒临崩溃。超温报警如同尖刺扎在邓亦峰的心头。
“要抢发电量就必须在小风月攻克难题!”邓亦峰边说边将布满批注的图纸摊在桌上,其他组员依次围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针对近期的每一次失败开始头脑风暴。发黄卷边的图纸浸满了他们在无数次故障中耗费的心血,密集整齐的标注是他们一路走来不断失败和摸索的痕迹。邓亦峰坚信,这支在风雨中成长起来的队伍,一定能够攻克这个难题。
很快,第7次改造方案确定了。“这法子也行不通啊。”首次加装散热风机失败后,组员卢海波叹气道。
邓亦峰没有立刻回应,他蹲下仔细观察风机与塔筒壁的连接部位,指尖摩挲着散热孔边缘,在金属锈味和机油气息的混杂中,他似乎嗅到了成功的味道。机舱内40多摄氏度的高温,让汗水浸透了工装,邓亦峰全然不顾,将手电光稳稳对准通风口,耐心观察。当一股微尘在强光中向内滚动时,邓亦峰兴奋地喊道:“自然风正面灌入,热气被堵在内部——必须改变导流角度!”
就在第7次改造方案实施当天,邓亦峰精心校准每一处细节,拧紧每一颗螺丝。当变频器温度曲线缓缓回落后,大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多日来的压力与疲惫在这一刻终于得到释放。
这只是无数攻坚战役中的其中一场。风雨殿风场运行已达12年,风机的偏航和变桨润滑油泵临近使用年限,故障频次显著增加,继发问题接踵而至。然而,要更换的油泵因为货源紧张,迟迟得不到落实,机组运行的可靠性没了保障,邓亦峰的心里时时悬着一块大石头。“不能等下去了。”
去年7月,在邓亦峰的动员下,一场以“攻坚克难、降本增效”为主的“油泵重生记”,在风电场的创新工作室上演了。
白天他们各忙各的,夜间聚在一起就研究油泵,废弃油泵拆了又装,装了再拆。缺少专用工具,就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进行改造;没有配套的维修手册参考,就自学机械原理和液压知识,在灯光下围坐讨论,手绘油路图;没有合适的密封圈,就驱车3小时前往周边的村镇,在众多零件中逐一比对,寻找规格相近的。在所有人心中,想创新就是要做别人不想做、不敢做的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一次次“问诊把脉”和“开方下药”后,一台台油泵逐渐从报废的边缘走向“重生”。仅1年的时间,邓亦峰带领团队累计让6台偏航、变桨油泵重获新生,逐步总结出油泵的三大故障类型,并整理出相应的《油泵自主维修技术指南》。让邓亦峰记忆犹新的是一台因压力不足被判“死刑”的变桨油泵,连续3天都不见好转,但工作室成员仍不放弃。经过深入拆解,最终发现内部单向阀弹簧失效,用废旧继电器的弹簧替换后,仅花费几十元就把这台价值8000元的油泵修好了。
在这期间,邓亦峰还带着大家修好了即将报废的3台碳刷架、1台框架断路器,累计节约成本15万元。他彻底打破了大家“故障即报废”的老观念,形成了故障件“先评估、再修复、后报废”的标准化流程,大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就是这份“干一行、钻一行”的信念,让邓亦峰在专业深耕中逐渐找到青春的价值所在。2024年国电电力风电运检技能竞赛个人一等奖、2025年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等荣誉,无疑是最好的证明。
作为风电场攻坚克难、创新增效的青年榜样,邓亦峰深知青年人的茁壮成长决定着风场的未来。
2023年,邓亦峰用过硬的本领和赤诚的担当接过技术专责的重任。很快,他便开始了“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战经验”的青年培训工作。在深入了解每一位青年职工的能力水平后,邓亦峰为大家量身制定差异化的培训计划。
然而,“白天忙生产、晚上难学习”的现实制约了计划的实施。于是,他根据实际生产需求,精心收集5600余道专业题目,按照难度分级整理成题库,利用小程序推行“每日刷题+月度考核”培训机制。有了这一小程序,青年职工的学习既方便又高效,在前往风机的途中或者休息就餐的空隙,都能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充电”。同时,邓亦峰积极发挥老职工的“传帮带”作用,与青年职工结成“师徒对子”,让年轻人在监护下得到更多实操机会,并鼓励大家分析总结复杂的故障处理并整理成册,定期开展专题授课和答疑解惑。一系列“组合拳”有效促成“老职工示范操作、新职工整理成课、全员复盘研讨”的消缺三步骤,让每个人都成为“干中学,学中干”的受益者。
风电场工作的煎熬,远不止故障抢修的紧迫艰辛,还有很多来自闲暇时的单调乏味。风电场到最近的乡镇也要一个多小时车程,新职工初次来到海拔高、湿度大的偏远山区,极易在封闭的环境中丧失工作的热情。一路走来的邓亦峰对这些深有感触。为此,他格外关注新职工的业余生活,经常询问他们宿舍住得习惯与否、饭菜合不合口味、工作上有没有烦心事……这些贴心的话题总能拉近邓亦峰与大家的心灵距离。不仅如此,他还带动大家在休息时间,利用健身器材和棋牌娱乐,缓解工作压力,增强团队凝聚力。在大家眼中,邓亦峰是工作中的良师,亦是生活中的益友。他用悉心培养换来职工的快速成长,以及技能竞赛中的骄人成绩。这些,都是邓亦峰最想看到的。
正如邓亦峰所说:“风电人的使命,就是让每一阵风都成为照亮未来的力量。”这力量,融入了他修复的设备、攻克的难题以及培养的人才,当暮色笼罩山峦时,从山巅出发,沿着银线奔向万家灯火,奔向更多年轻人在新能源事业中奋进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