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东煤炭:育“新星” 聚动能
2025年09月10日
字数:2590
版次:01
青年势能如何转化为企业动能?答案在这场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的人才破茧行动里。在神东煤炭,人才培养从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深刻的人才革命。2025年,神东煤炭全面启动优秀青年职工“新星”轮训计划,以系统性、针对性培训为抓手,全方位提升青年职工素养与能力,为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通过科学专题轮训,青年职工明确了胜任管理岗位所具备的素质能力、责任型思维和团队意识。从理论筑基到实战淬炼,从课堂研讨到井下实操,立体化的培训脉络重塑着青年职工的成长轨迹,让每一位青年都能在学习与实践中找准定位、快速成长。
在新时代人才强企战略指引下,神东煤炭党委锚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深入实施“三支队伍三年行动计划”,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干部职工的职责要求和学习需求,采取有针对性、差异化的措施,分层次、分类别、递进式开展培养锻炼,构建起阶梯式培养、精准化培育的青年人才发展新格局,让人才培养更贴合企业发展实际,更契合职工成长需求。
然而,神东煤炭在高质量发展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人才梯队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当前我们主要存在‘两少一短’的结构性矛盾。科队级年轻干部总量不足,特别是90后干部占比与集团要求存在差距。同时,青年职工专业技术水平亟待提升,职业发展通道还需进一步畅通。”神东煤炭组织人事部副主任刘振彦直言问题所在。
为高效提升职工综合素质、提高人才专业能力,神东煤炭以“四个思维”工程破题攻坚。在青年人才、骨干人才和高潜人才的培养中,通过培训帮助他们建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以及创新思维,推动人才从执行者向引领者转变,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多智慧力量。
思想的淬炼激活管理基因,人才的培育催生实践突破。在大柳塔矿井下工作面,一场关乎效率与安全的变革正在上演。面对设备超负荷运转的严峻挑战,该矿掘锚五队副队长余国栋用培训赋予的系统思维,成功破解生产难题。
此前,大柳塔矿22307掘进工作面因掘进推进速度快,设备出现疲劳期,顶链、帮链、销子等设施经常出现断裂,油液乳化问题频发,严重影响设备正常运行,制约掘进效率。余国栋牵头采用“网格化+数据化”双轮驱动模式,创新构建三级巡查网络,形成“发现、整改、验收”全链条闭环。这一创新管理方式的灵感,源于公司组织的机电管理人员能力培训。“培训课程针对性较强,对我帮助很大,不仅提升了理论知识水平,还让我更注重日常工作经验的总结,为后续机电管理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余国栋对培训成效赞不绝口。
从网格化巡查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余国栋将课堂上的系统思维转化为精益管理实践。这一转变的背后,正是神东煤炭“理论筑基+实战淬炼”培训模式结出的丰硕成果,让理论知识真正在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补连塔矿井田面积大,各类气体检查点较为分散,检测工作任务繁重。在测定待测地点二氧化碳浓度时,需先测甲烷浓度,再拔掉二氧化碳吸收管测混合气体浓度,进而计算二氧化碳浓度。在光瓦仪现场操作中,需反复拔管、插管的流程不仅烦琐,还成为影响气体检测精度的“拦路虎”,胶管损耗更埋下气密性隐患,让检测人员陷入精度把控与设备维护的双重困扰。
就在难题持续困扰一线工作时,一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训,为补连塔矿通风队副队长苗涛指出了破解方向。培训课堂上的思维碰撞,让他找到了“小改进创造大效益”的创新密码。光瓦仪改造的“金点子”迸发于一次使用花洒的日常经历。“我们能不能在光瓦仪上加装一个三通阀门,通过阀门控制、改变进气气路,省去反复拔管、安管的步骤?”苗涛提出的这一改造思路,不仅简化了操作流程,保证了检测结果精确度,还将测定一次二氧化碳浓度的用时从1分钟缩短至30秒,大幅提升了瓦检员的工作效率。
创新往往萌发于平凡的生活场景,但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离不开专业赋能。苗涛从浴室花洒中获得的灵感,正是神东煤炭“前沿技术+场景应用”培训理念的生动体现。当创新思维与传统工艺碰撞,一线技术人员打破经验桎梏,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际操作的转变。
在设备维修中心机加工车间,精密的机器人焊接设备频发问题。入企2年的焊接“新手”李浩宇,正面临传统操作经验与智能控制程序适配的难题。“机器人焊接过程中,经常发生熔合不好、咬边的现象,这会导致严重的质量问题。我结合人工焊接经验多次调整机器人,但效果始终不理想。”李浩宇的困惑,映射出青年技工转型期的成长阵痛,而这也正是培训体系发力的关键契机。在设备维修中心,超过60%的青年技工都曾遭遇“人机协同”的适应性挑战。
“机械手臂是灵活的,需要随时调整角度。”师傅申城城的“一对一”授课,不仅为李浩宇解开困惑,更让他的操作技能实现质的提升。“遇到复杂的焊接问题,我现在能通过观察熔齿,灵活调整电流、电压、速度和角度,最终达到最佳的焊接效果。”李浩宇欣喜地分享着成长感受。
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传帮带”的优良传统。申城城不仅是李浩宇的师傅,更是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牵头人。神东煤炭大力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让技能大师的创新经验与青年职工技术技能提升的期望精准对接,为双方架起“技术会诊”的桥梁和平台。通过现场指导、技术培训等形式,将技能“绝活儿”展示、传授给更多人,让技艺薪火相传。
在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中,神东煤炭不仅着眼于培训规模拓展与实训模式创新,更致力于构建立体化人才成长生态。
神东煤炭党委构建的青年干部人才成长“三维赋能”体系,为青年人才发展保驾护航。
——实施“铸魂工程”,构建“3+3”培养矩阵。通过优秀年轻干部、青年骨干、高潜人才3类培训班次,全面提升青年人才综合素质,激活其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推进“强基工程”,打造实战练兵场。将重大项目、艰苦岗位作为培养主战场,选拔年轻干部,培育青年科创英才,让青年人才在实践中“经风雨、长才干”。
——建立“护航工程”,完善全周期管理体系。实施重要行为“一人一档”纪实制度,同步完善“三谈三查”工作机制,真正实现“严管厚爱”相结合,为青年人才健康成长筑牢保障。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安坐课堂”到“直奔现场”、从“培训清单”到“成果清单”,神东煤炭“三维赋能”体系的高效运转,驱动着人才培育形成良性循环。2025年,神东煤炭拿出了真招、实招、硬招,持续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和上升路径,让技能人才创新有舞台、成才有支撑、奋斗有回报,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才保障。
通过科学专题轮训,青年职工明确了胜任管理岗位所具备的素质能力、责任型思维和团队意识。从理论筑基到实战淬炼,从课堂研讨到井下实操,立体化的培训脉络重塑着青年职工的成长轨迹,让每一位青年都能在学习与实践中找准定位、快速成长。
在新时代人才强企战略指引下,神东煤炭党委锚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深入实施“三支队伍三年行动计划”,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干部职工的职责要求和学习需求,采取有针对性、差异化的措施,分层次、分类别、递进式开展培养锻炼,构建起阶梯式培养、精准化培育的青年人才发展新格局,让人才培养更贴合企业发展实际,更契合职工成长需求。
然而,神东煤炭在高质量发展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人才梯队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当前我们主要存在‘两少一短’的结构性矛盾。科队级年轻干部总量不足,特别是90后干部占比与集团要求存在差距。同时,青年职工专业技术水平亟待提升,职业发展通道还需进一步畅通。”神东煤炭组织人事部副主任刘振彦直言问题所在。
为高效提升职工综合素质、提高人才专业能力,神东煤炭以“四个思维”工程破题攻坚。在青年人才、骨干人才和高潜人才的培养中,通过培训帮助他们建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以及创新思维,推动人才从执行者向引领者转变,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多智慧力量。
实战淬炼出真章
思想的淬炼激活管理基因,人才的培育催生实践突破。在大柳塔矿井下工作面,一场关乎效率与安全的变革正在上演。面对设备超负荷运转的严峻挑战,该矿掘锚五队副队长余国栋用培训赋予的系统思维,成功破解生产难题。
此前,大柳塔矿22307掘进工作面因掘进推进速度快,设备出现疲劳期,顶链、帮链、销子等设施经常出现断裂,油液乳化问题频发,严重影响设备正常运行,制约掘进效率。余国栋牵头采用“网格化+数据化”双轮驱动模式,创新构建三级巡查网络,形成“发现、整改、验收”全链条闭环。这一创新管理方式的灵感,源于公司组织的机电管理人员能力培训。“培训课程针对性较强,对我帮助很大,不仅提升了理论知识水平,还让我更注重日常工作经验的总结,为后续机电管理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余国栋对培训成效赞不绝口。
从网格化巡查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余国栋将课堂上的系统思维转化为精益管理实践。这一转变的背后,正是神东煤炭“理论筑基+实战淬炼”培训模式结出的丰硕成果,让理论知识真正在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思维赋能破瓶颈
补连塔矿井田面积大,各类气体检查点较为分散,检测工作任务繁重。在测定待测地点二氧化碳浓度时,需先测甲烷浓度,再拔掉二氧化碳吸收管测混合气体浓度,进而计算二氧化碳浓度。在光瓦仪现场操作中,需反复拔管、插管的流程不仅烦琐,还成为影响气体检测精度的“拦路虎”,胶管损耗更埋下气密性隐患,让检测人员陷入精度把控与设备维护的双重困扰。
就在难题持续困扰一线工作时,一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训,为补连塔矿通风队副队长苗涛指出了破解方向。培训课堂上的思维碰撞,让他找到了“小改进创造大效益”的创新密码。光瓦仪改造的“金点子”迸发于一次使用花洒的日常经历。“我们能不能在光瓦仪上加装一个三通阀门,通过阀门控制、改变进气气路,省去反复拔管、安管的步骤?”苗涛提出的这一改造思路,不仅简化了操作流程,保证了检测结果精确度,还将测定一次二氧化碳浓度的用时从1分钟缩短至30秒,大幅提升了瓦检员的工作效率。
创新往往萌发于平凡的生活场景,但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离不开专业赋能。苗涛从浴室花洒中获得的灵感,正是神东煤炭“前沿技术+场景应用”培训理念的生动体现。当创新思维与传统工艺碰撞,一线技术人员打破经验桎梏,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际操作的转变。
师徒传承续匠心
在设备维修中心机加工车间,精密的机器人焊接设备频发问题。入企2年的焊接“新手”李浩宇,正面临传统操作经验与智能控制程序适配的难题。“机器人焊接过程中,经常发生熔合不好、咬边的现象,这会导致严重的质量问题。我结合人工焊接经验多次调整机器人,但效果始终不理想。”李浩宇的困惑,映射出青年技工转型期的成长阵痛,而这也正是培训体系发力的关键契机。在设备维修中心,超过60%的青年技工都曾遭遇“人机协同”的适应性挑战。
“机械手臂是灵活的,需要随时调整角度。”师傅申城城的“一对一”授课,不仅为李浩宇解开困惑,更让他的操作技能实现质的提升。“遇到复杂的焊接问题,我现在能通过观察熔齿,灵活调整电流、电压、速度和角度,最终达到最佳的焊接效果。”李浩宇欣喜地分享着成长感受。
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传帮带”的优良传统。申城城不仅是李浩宇的师傅,更是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牵头人。神东煤炭大力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让技能大师的创新经验与青年职工技术技能提升的期望精准对接,为双方架起“技术会诊”的桥梁和平台。通过现场指导、技术培训等形式,将技能“绝活儿”展示、传授给更多人,让技艺薪火相传。
在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中,神东煤炭不仅着眼于培训规模拓展与实训模式创新,更致力于构建立体化人才成长生态。
神东煤炭党委构建的青年干部人才成长“三维赋能”体系,为青年人才发展保驾护航。
——实施“铸魂工程”,构建“3+3”培养矩阵。通过优秀年轻干部、青年骨干、高潜人才3类培训班次,全面提升青年人才综合素质,激活其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推进“强基工程”,打造实战练兵场。将重大项目、艰苦岗位作为培养主战场,选拔年轻干部,培育青年科创英才,让青年人才在实践中“经风雨、长才干”。
——建立“护航工程”,完善全周期管理体系。实施重要行为“一人一档”纪实制度,同步完善“三谈三查”工作机制,真正实现“严管厚爱”相结合,为青年人才健康成长筑牢保障。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安坐课堂”到“直奔现场”、从“培训清单”到“成果清单”,神东煤炭“三维赋能”体系的高效运转,驱动着人才培育形成良性循环。2025年,神东煤炭拿出了真招、实招、硬招,持续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和上升路径,让技能人才创新有舞台、成才有支撑、奋斗有回报,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