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畴织锦绘新景
2025年09月09日
字数:3575
版次:01
从动人心弦的村史馆党群服务中心,到困难大学生助留守儿童辅导课堂;从生机蓬勃的中药材种植地,到农产品线上交易平台……初秋时节,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到甘肃省宕昌县兴化乡磑子坝和柴家庄村,驻村帮扶的蓬勃生机和显著成效扑面而来。
自2012年起,甘肃公司持续深耕宕昌县、临潭县、靖远县的6个乡12个村,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倾智倾力的付出,全方位构建帮扶体系,绘就了一幅央地携手、苦干实干的“输血”“造血”富民兴陇锦绣画卷。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山雾,洒在陇原乡村的土地上。此时,甘肃公司6名驻村工作人员早已开启忙碌的一天,统计困难大学生信息、核算务工人员路费补助、走访五保户家庭……这些重复却琐碎的日常,是一代代帮扶干部的工作缩影,更是甘肃公司践行央企担当的生动注脚。
甘肃公司帮扶的12个村,普遍面临自然条件恶劣、生存基础薄弱的困境。为此,公司成立由党政一把手挂帅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让每一项帮扶举措都落到实处。
刘伟民、阳涛、曾建国、汪涛……一批又一批帮扶干部带着资金、技术和满腔热情奔赴一线。他们把党的惠民政策转化成村民听得懂的“土话”,把产业、技术、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大山深处,让增收的希望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
担任磑子坝村第一书记的4年间,汪涛的脚步无数次丈量过这个千余户人口的村庄。“面对村民的期盼与不舍,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所有驻村干部的心声。烈日下,他和同伴穿梭在中药材种植园,一边查看大黄、党参等的长势,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土壤墒情与待解的技术难题。他们的帮扶,从未停留在“送资金”的表层,而是陪着村民学技术、建产业、拓销路,真正让帮扶成果看得见、摸得着、能持续。
如今,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不仅长出了郁郁葱葱的中药材,更孕育出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这是驻村干部用脚步与汗水浇灌出的民心之花。
困难帮扶,基础先行。甘肃公司始终锚定“出行难、饮水难、居住难”等民生痛点,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基础设施改善工程,为乡村长远发展筑牢“硬件底座”。
在宕昌县新城子乡拉界村,曾经泥泞不堪的田间小路,如今已被平整宽阔的机耕路取代。农用车能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村民彻底告别了用“肩挑背扛运送农具”的耕作方式,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翻开2016年帮扶工作台账,一行清晰的记录格外醒目:“拉界村道路亮化工程已经完工,沈家坝村道路亮化工程正在进行中,预计9月4日前全部完工。”短短几十个字,像一帧定格的老照片,呈现了帮扶工作从“资金落地”到“项目见效”的完整链条。针对没有路灯村民夜间出行不安全的实际,甘肃公司为多个村庄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明亮的灯光不仅照亮坑洼的村道,更温暖了村民的心。
从“面上覆盖”到“点上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标准化村部拔地而起,成为村干部议事、村民办事的“主阵地”;道路硬化亮化工程让村庄的夜晚焕发生机;村部院落的硬化、小广场配备健身器材……每一项投入都精准对接村民需求。甘肃公司用一系列实打实的投入证明,只有让村民住得安心、行得顺心、用得舒心,才能卸下“后顾之忧”,放心搞产业、谋发展。
“霜降后的3到5天,是当归开挖的好日子,过早采挖会降低产量和品质,挖晚了根条会变脆、易折,过两天价格还可能上涨。”看着自家地里长势喜人的当归,临潭县王旗乡龙元山村藏族村民赵安哇曾犯了难,驻村干部的及时提醒让他心里有了底:“刚学着种当归,多亏驻村干部手把手指导,让我心里很踏实。”
这一幕,是甘肃公司产业帮扶的生动写照。多年来,甘肃公司坚持把促进产业发展作为帮扶的着力点,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帮扶从“输血”到“造血”转变。
宕昌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村民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在柴家庄村,甘肃公司扶持成立药材种植产业合作社,流转百亩土地打造集中种植基地,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采收加工,提供全流程技术指导,建成“百亩药材种植园”。
在磑子坝村,公司投入大量资金扶持养蜂项目,由村里养蜂能人、村干部带头,成立养蜂产业合作社,吸纳困难户以各种形式入股并参与管理,如今已成为村民的一项稳定增收来源。
从大黄、当归种植到养蜂、养猪产业,每一个项目都扎根当地资源,每一个环节都让村民看得见收益、摸得着希望,让乡村振兴有了可持续的源头活水。
公司将扶智扶技作为帮扶工作的核心,针对村民“缺技术、难就业”的痛点,甘肃公司将电工、焊接等专业技能培训搬到村部大院,邀请专业老师带着工具现场教学,手把手传授实用技术,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致富本领”。
在永新乡水沟村,驻村干部还当起了“电商主播”,帮村民拍摄农产品照片、撰写推广文案,将自家生产的胡麻油、大枣等农产品上传到电商平台。这不仅为农产品打开了一条更宽广的销路,更点燃了乡村的“数字基因”,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学打字、学拍照,尝试用互联网拓宽增收渠道。
针对帮扶村交通闭塞、信息滞后的问题,甘肃公司还为帮扶村送去“数字礼包”:21套电脑与路由器、5台打印机、1台复印机,让信息化的种子在山乡生根发芽,帮助村民打通与外界连接的“信息通道”。
健康是致富的基础。考虑到农村医疗条件薄弱、村民健康意识不强的问题,甘肃公司把“健康帮扶”纳入扶智扶技体系,组织医务人员带着药品深入山村,在村部搭起“临时诊所”,为村民量血压、测血糖、做基础体检,同时普及健康知识,让“小病不出村、健康有保障”成为现实。
13年来,资金、技能的全方位帮扶如细水长流,浸润大地,也滋润着村民的心田。
文化教育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点亮孩子们的“希望心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甘肃公司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帮扶,让知识的光芒照亮大山,让文化的种子扎根乡土。
甘肃公司持续组织优秀团员青年赴联系点开展活动,陪伴留守儿童度过节日,持续性捐赠书本与文体用品,组织学生代表走出大山,到省城参观体验、开阔眼界。
拉界村的韩碧霞,就是在这样的关爱帮扶中埋下梦想种子的女孩。“是刘老师让我知道,大山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如今她已考上了师范大学。而韩碧霞一直念念不忘的刘老师,就是甘肃公司驻村干部中的一员刘伟民,他带着在教师岗位退休的妻子,在宕昌县拉界村义务支教多年,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拉界老村山大沟深,条件艰苦,师资力量薄弱,孩子们基础普遍较差。刘伟民夫妇便从最基本的拼音教起,还为孩子们讲故事、教英语,举办暑期趣味运动会,带孩子们唱歌、跳舞,甚至捐出自己珍藏的天文望远镜,让孩子们观察星空。渐渐地,孩子们变得开朗大方,读书声与歌声成为了山间最美的音符。
深知个人力量有限,刘伟民夫妇还动员亲朋好友参与帮扶。当满载着爱心的书籍、学习用品从四面八方送到拉界村时,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着孩子们的求学路。新城子藏族乡原党委书记沈清泉感慨:“两位老师的助学帮扶,比给拉界多少钱都有意义,他们的贡献二三十年后会看得更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在刘伟民夫妇的帮助下,拉界村有23名孩子考上了大学,升学率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如今,这些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带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责任,以医生、教师、乡镇干部的身份反哺家乡,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教育不止于教书,更在于育人与留根。这份“根”,藏在乡土的历史记忆里,也融在代代相传的技艺中。
磑子坝村是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人们从古至今一直制作和使用的木轮车,是农耕文明生产生活工具的“活化石”,被当地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亟待守护的文化瑰宝。甘肃公司协助乡党委政府修建了木轮车村史馆,成为全县第一座村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建起的展览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场所。
在柴家庄村,甘肃公司还对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建设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文化长廊、宣传教育阵地,配置健身器材、购买文化书籍,既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磑子坝村村民王卫星自幼喜欢画画,却因双膝滑膜炎行动不便,一度难以坚持创作。在甘肃公司与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为他建起了“素艺画室”,采购纸笔、画框等创作用品,为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从留守儿童的笑声到村史馆的老物件,从支教课堂的读书声到“素艺画室”的创作,甘肃公司的文化教育帮扶像一条温暖的河,既滋养着孩子们的成长,也守护着乡村的精神土壤,这份超越物质帮扶的灵魂滋养,成为乡村振兴最深厚、最持久的动力。
13载深耕不辍,甘肃公司的精准帮扶已覆盖基础设施、生态、教育、卫生、产业、党建等多个领域,既有物质上的支持,也有精神上的鼓舞。站在新的起点,甘肃公司将继续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在陇原帮扶的田野上,书写央企担当的壮丽篇章。
自2012年起,甘肃公司持续深耕宕昌县、临潭县、靖远县的6个乡12个村,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倾智倾力的付出,全方位构建帮扶体系,绘就了一幅央地携手、苦干实干的“输血”“造血”富民兴陇锦绣画卷。
驻村干部搭起“暖民心桥”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山雾,洒在陇原乡村的土地上。此时,甘肃公司6名驻村工作人员早已开启忙碌的一天,统计困难大学生信息、核算务工人员路费补助、走访五保户家庭……这些重复却琐碎的日常,是一代代帮扶干部的工作缩影,更是甘肃公司践行央企担当的生动注脚。
甘肃公司帮扶的12个村,普遍面临自然条件恶劣、生存基础薄弱的困境。为此,公司成立由党政一把手挂帅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让每一项帮扶举措都落到实处。
刘伟民、阳涛、曾建国、汪涛……一批又一批帮扶干部带着资金、技术和满腔热情奔赴一线。他们把党的惠民政策转化成村民听得懂的“土话”,把产业、技术、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大山深处,让增收的希望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
担任磑子坝村第一书记的4年间,汪涛的脚步无数次丈量过这个千余户人口的村庄。“面对村民的期盼与不舍,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所有驻村干部的心声。烈日下,他和同伴穿梭在中药材种植园,一边查看大黄、党参等的长势,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土壤墒情与待解的技术难题。他们的帮扶,从未停留在“送资金”的表层,而是陪着村民学技术、建产业、拓销路,真正让帮扶成果看得见、摸得着、能持续。
如今,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不仅长出了郁郁葱葱的中药材,更孕育出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这是驻村干部用脚步与汗水浇灌出的民心之花。
基础建设筑牢“硬件底座”
困难帮扶,基础先行。甘肃公司始终锚定“出行难、饮水难、居住难”等民生痛点,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基础设施改善工程,为乡村长远发展筑牢“硬件底座”。
在宕昌县新城子乡拉界村,曾经泥泞不堪的田间小路,如今已被平整宽阔的机耕路取代。农用车能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村民彻底告别了用“肩挑背扛运送农具”的耕作方式,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翻开2016年帮扶工作台账,一行清晰的记录格外醒目:“拉界村道路亮化工程已经完工,沈家坝村道路亮化工程正在进行中,预计9月4日前全部完工。”短短几十个字,像一帧定格的老照片,呈现了帮扶工作从“资金落地”到“项目见效”的完整链条。针对没有路灯村民夜间出行不安全的实际,甘肃公司为多个村庄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明亮的灯光不仅照亮坑洼的村道,更温暖了村民的心。
从“面上覆盖”到“点上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标准化村部拔地而起,成为村干部议事、村民办事的“主阵地”;道路硬化亮化工程让村庄的夜晚焕发生机;村部院落的硬化、小广场配备健身器材……每一项投入都精准对接村民需求。甘肃公司用一系列实打实的投入证明,只有让村民住得安心、行得顺心、用得舒心,才能卸下“后顾之忧”,放心搞产业、谋发展。
特色产业注入发展“新动能”
“霜降后的3到5天,是当归开挖的好日子,过早采挖会降低产量和品质,挖晚了根条会变脆、易折,过两天价格还可能上涨。”看着自家地里长势喜人的当归,临潭县王旗乡龙元山村藏族村民赵安哇曾犯了难,驻村干部的及时提醒让他心里有了底:“刚学着种当归,多亏驻村干部手把手指导,让我心里很踏实。”
这一幕,是甘肃公司产业帮扶的生动写照。多年来,甘肃公司坚持把促进产业发展作为帮扶的着力点,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帮扶从“输血”到“造血”转变。
宕昌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村民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在柴家庄村,甘肃公司扶持成立药材种植产业合作社,流转百亩土地打造集中种植基地,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采收加工,提供全流程技术指导,建成“百亩药材种植园”。
在磑子坝村,公司投入大量资金扶持养蜂项目,由村里养蜂能人、村干部带头,成立养蜂产业合作社,吸纳困难户以各种形式入股并参与管理,如今已成为村民的一项稳定增收来源。
从大黄、当归种植到养蜂、养猪产业,每一个项目都扎根当地资源,每一个环节都让村民看得见收益、摸得着希望,让乡村振兴有了可持续的源头活水。
送技上门拓宽群众致富路
公司将扶智扶技作为帮扶工作的核心,针对村民“缺技术、难就业”的痛点,甘肃公司将电工、焊接等专业技能培训搬到村部大院,邀请专业老师带着工具现场教学,手把手传授实用技术,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致富本领”。
在永新乡水沟村,驻村干部还当起了“电商主播”,帮村民拍摄农产品照片、撰写推广文案,将自家生产的胡麻油、大枣等农产品上传到电商平台。这不仅为农产品打开了一条更宽广的销路,更点燃了乡村的“数字基因”,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学打字、学拍照,尝试用互联网拓宽增收渠道。
针对帮扶村交通闭塞、信息滞后的问题,甘肃公司还为帮扶村送去“数字礼包”:21套电脑与路由器、5台打印机、1台复印机,让信息化的种子在山乡生根发芽,帮助村民打通与外界连接的“信息通道”。
健康是致富的基础。考虑到农村医疗条件薄弱、村民健康意识不强的问题,甘肃公司把“健康帮扶”纳入扶智扶技体系,组织医务人员带着药品深入山村,在村部搭起“临时诊所”,为村民量血压、测血糖、做基础体检,同时普及健康知识,让“小病不出村、健康有保障”成为现实。
13年来,资金、技能的全方位帮扶如细水长流,浸润大地,也滋润着村民的心田。
教育帮扶点亮“希望心灯”
文化教育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点亮孩子们的“希望心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甘肃公司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帮扶,让知识的光芒照亮大山,让文化的种子扎根乡土。
甘肃公司持续组织优秀团员青年赴联系点开展活动,陪伴留守儿童度过节日,持续性捐赠书本与文体用品,组织学生代表走出大山,到省城参观体验、开阔眼界。
拉界村的韩碧霞,就是在这样的关爱帮扶中埋下梦想种子的女孩。“是刘老师让我知道,大山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如今她已考上了师范大学。而韩碧霞一直念念不忘的刘老师,就是甘肃公司驻村干部中的一员刘伟民,他带着在教师岗位退休的妻子,在宕昌县拉界村义务支教多年,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拉界老村山大沟深,条件艰苦,师资力量薄弱,孩子们基础普遍较差。刘伟民夫妇便从最基本的拼音教起,还为孩子们讲故事、教英语,举办暑期趣味运动会,带孩子们唱歌、跳舞,甚至捐出自己珍藏的天文望远镜,让孩子们观察星空。渐渐地,孩子们变得开朗大方,读书声与歌声成为了山间最美的音符。
深知个人力量有限,刘伟民夫妇还动员亲朋好友参与帮扶。当满载着爱心的书籍、学习用品从四面八方送到拉界村时,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着孩子们的求学路。新城子藏族乡原党委书记沈清泉感慨:“两位老师的助学帮扶,比给拉界多少钱都有意义,他们的贡献二三十年后会看得更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在刘伟民夫妇的帮助下,拉界村有23名孩子考上了大学,升学率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如今,这些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带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责任,以医生、教师、乡镇干部的身份反哺家乡,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浸润留住乡村根脉
文化教育不止于教书,更在于育人与留根。这份“根”,藏在乡土的历史记忆里,也融在代代相传的技艺中。
磑子坝村是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人们从古至今一直制作和使用的木轮车,是农耕文明生产生活工具的“活化石”,被当地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亟待守护的文化瑰宝。甘肃公司协助乡党委政府修建了木轮车村史馆,成为全县第一座村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建起的展览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场所。
在柴家庄村,甘肃公司还对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建设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文化长廊、宣传教育阵地,配置健身器材、购买文化书籍,既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磑子坝村村民王卫星自幼喜欢画画,却因双膝滑膜炎行动不便,一度难以坚持创作。在甘肃公司与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为他建起了“素艺画室”,采购纸笔、画框等创作用品,为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从留守儿童的笑声到村史馆的老物件,从支教课堂的读书声到“素艺画室”的创作,甘肃公司的文化教育帮扶像一条温暖的河,既滋养着孩子们的成长,也守护着乡村的精神土壤,这份超越物质帮扶的灵魂滋养,成为乡村振兴最深厚、最持久的动力。
13载深耕不辍,甘肃公司的精准帮扶已覆盖基础设施、生态、教育、卫生、产业、党建等多个领域,既有物质上的支持,也有精神上的鼓舞。站在新的起点,甘肃公司将继续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在陇原帮扶的田野上,书写央企担当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