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能集团:向“新”问路 以“质”领航
2025年09月08日
字数:2560
版次:02
在黄河之滨的准格尔矿区,准能集团这艘以煤炭开采闻名的能源“巨轮”,正以创新为引擎,在“黑金”沃土上精耕细作,奋力书写新质生产力驱动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准能集团紧扣“创新、质优、效能”三个核心关键词,将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入煤炭全产业链,进行流程再造、技术革新与效能跃升,全力推动煤炭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走出了一条安全保供、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协同并进的发展新路。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是首要引擎。近年来,准能集团聚焦煤炭产业痛点,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矿山开发利用全链条,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
围绕“减人、增安、提效”核心目标,准能集团积极构建并深度应用“1+1+1+N”智能矿山模式:织密一张覆盖全域的5G工业专网,打造一个强大的综合智能管控云平台,建成一个精准的数字孪生中心,并衍生部署超过200项覆盖“采、选、运、储”的智能应用系统,铸就“智慧准能”坚实骨架,科技创新正全方位重塑生产范式。
走进黑岱沟露天矿,不见传统矿山的人声鼎沸,取而代之的,是300吨级大型无人驾驶矿用卡车沿着最优路径精准穿行,巨型液压反铲在远程指令下高效采掘煤炭,智能钻机按照预定轨迹有序作业……一幅“少人化、无人化”的智慧图景跃然眼前。
2025年8月,黑岱沟露天矿和哈尔乌素露天矿完成85台无人驾驶矿用卡车试运行考核验收,标志着露天矿无人驾驶项目完成关键节点。两矿还率先实现了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生产全流程智能调度与安全风险超前预警的全覆盖,构建了矿山运行的“智慧大脑”。智能化的深度应用,不仅显著提升了本质安全水平,同时实现了驱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吨煤成本有效降低、资源回收率稳步提升,为煤炭这一传统产业注入了全新活力与“智”造基因。
创新之力更在关键领域澎湃。准能集团全力攻坚进口设备国产化替代,在大型矿用卡车、电铲等关键设备的核心配件供应上实现突破性进展,有效降低对外依存度,显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国内首创千万吨级分选工艺,使原煤清洁高效分选达到新高度——入选率100%,矸石带煤率稳控在5%以下。初步实现从原煤生产到辅助生产的全产业链一体化联动管理,矿用卡车轮胎监测系统、机动车安全管理平台等“黑科技”广泛落地,5G、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赋能矿山运营,彻底重塑传统生产模式。
准能集团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以“质优”为基石,驱动产业升级与价值跃升,同时精心描绘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底色,将“质优”融入发展血脉。
保障能源安全,必须夯实资源根基。准能集团统筹施策,强化产能储备,领导班子靠前指挥,高效完成5个社20548亩土地征迁协议,创历史最好成绩;获批采场用地1342公顷,全面保障两矿未来5年用地需求。
面对采剥失衡挑战,黑岱沟露天矿优化采场布局,提升作业效率;哈尔乌素露天矿创新“内排搭桥”技术,缓解排土压力,开辟保供新路径。
迎峰度夏期间,面对持续高温与强降雨,准能集团迅速响应,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依托智能监测系统对边坡、排土场、运输道路实施全天候监控,实现隐患早发现、早处置。科学调整受影响区域的生产计划,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有序组织生产。
截至8月底,准能集团年累计生产商品煤4203.5万吨,超年进度计划75.9万吨;自产煤一体化出区资源量完成3632.1万吨,超年进度计划113.5万吨,为能源保供提供坚实支撑。
生产流程持续优化。在采煤环节,两矿区以全流程优化为核心,精准打通各环节衔接堵点。通过精减班前会流程、改进作业人员接送模式,使班前会平均时长由35分钟压缩至20分钟以内,单日交接班时间从1.6小时缩短至1小时,主采电铲平均实动率同比提升10.9%,生产效率显著增强。在洗选环节,深化运、选、储、装协同,精细化设备运维与科学煤种配装,大幅提升装车合格率,实现煤质稳定可控。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准能集团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构建“采—复—农—园”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边开采、边复垦、边返还”。目前,复垦区植被覆盖率已远超原生态水平,成功打造国家级绿色矿山标杆和生态修复典范,并建成生态公园和科普基地,实现了煤炭开采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
走进准能矿区,煤矿的“黑色”标签被彻底颠覆。昔日被称为“鸡爪子山”的黑岱沟、哈尔乌素两大露天矿,如今已蜕变为“中国最美矿山”。连绵的复垦区草木繁茂、瓜果飘香、牛羊成群,一派生机勃勃的绿色景象。
准能集团正加速推进煤炭资源的智能绿色开发与清洁高效利用,同步拓展新能源赛道。将排土场资源开发纳入绿色转型战略布局,深度挖掘矿区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共生价值,大力推进矿区光伏电站建设,前瞻布局“绿氢”“绿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深化煤炭转化技术攻关,全力拓展煤制天然气等业务,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准能集团以价值创造和效能提升为导向,健全激励机制,激发一线职工创新活力。两矿通过调整商品煤结构、调控热值创效2.1亿元,优化采排方案降本1.34亿元;炸药厂重塑硝酸铵供应渠道,降本0.31亿元;同步推进管理流程标准化,依托信息化精简非生产环节,提升决策与执行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价值创造赋能。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根基。准能集团锚定人才强企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工作室建设。近5年,27个工作室攻关课题286项,获专利121项,完成技改数百项;42名职工在国家级、省部级大赛中摘金夺银,16人荣获“国家能源集团技术能手”称号,“准能工匠”品牌愈发响亮。此外,基层创新成果丰硕,累计形成“五小”成果546项,充分彰显人才驱动的创新活力。构建“金字塔”式人才梯队,培育智能装备运维、高端设备维修等领域顶尖技术人才,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每一位职工在创新舞台上发光发热,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正加速成长。
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准能集团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和重塑行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它既是推动核心装备国产化等前沿领域实现突破的强劲动力,也是一场依托创新机制激发全员活力、以智能化重构生产与管理全流程的深刻变革,更是一幅万亩生态修复区绿意绵延、万物共生的和谐图景。如今,一场触及露天矿发展内核的深度变革正悄然成势,准能集团正以创新为笔、以绿色为底、以智能为翼,在北疆大地上奋力书写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革命”新篇章。
准能集团紧扣“创新、质优、效能”三个核心关键词,将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入煤炭全产业链,进行流程再造、技术革新与效能跃升,全力推动煤炭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走出了一条安全保供、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协同并进的发展新路。
以“创新”为引擎
点燃全流程智能跃升的火种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是首要引擎。近年来,准能集团聚焦煤炭产业痛点,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矿山开发利用全链条,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
围绕“减人、增安、提效”核心目标,准能集团积极构建并深度应用“1+1+1+N”智能矿山模式:织密一张覆盖全域的5G工业专网,打造一个强大的综合智能管控云平台,建成一个精准的数字孪生中心,并衍生部署超过200项覆盖“采、选、运、储”的智能应用系统,铸就“智慧准能”坚实骨架,科技创新正全方位重塑生产范式。
走进黑岱沟露天矿,不见传统矿山的人声鼎沸,取而代之的,是300吨级大型无人驾驶矿用卡车沿着最优路径精准穿行,巨型液压反铲在远程指令下高效采掘煤炭,智能钻机按照预定轨迹有序作业……一幅“少人化、无人化”的智慧图景跃然眼前。
2025年8月,黑岱沟露天矿和哈尔乌素露天矿完成85台无人驾驶矿用卡车试运行考核验收,标志着露天矿无人驾驶项目完成关键节点。两矿还率先实现了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生产全流程智能调度与安全风险超前预警的全覆盖,构建了矿山运行的“智慧大脑”。智能化的深度应用,不仅显著提升了本质安全水平,同时实现了驱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吨煤成本有效降低、资源回收率稳步提升,为煤炭这一传统产业注入了全新活力与“智”造基因。
创新之力更在关键领域澎湃。准能集团全力攻坚进口设备国产化替代,在大型矿用卡车、电铲等关键设备的核心配件供应上实现突破性进展,有效降低对外依存度,显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国内首创千万吨级分选工艺,使原煤清洁高效分选达到新高度——入选率100%,矸石带煤率稳控在5%以下。初步实现从原煤生产到辅助生产的全产业链一体化联动管理,矿用卡车轮胎监测系统、机动车安全管理平台等“黑科技”广泛落地,5G、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赋能矿山运营,彻底重塑传统生产模式。
以“质优”为基石
筑牢产业链韧性与生态底色
准能集团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以“质优”为基石,驱动产业升级与价值跃升,同时精心描绘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底色,将“质优”融入发展血脉。
保障能源安全,必须夯实资源根基。准能集团统筹施策,强化产能储备,领导班子靠前指挥,高效完成5个社20548亩土地征迁协议,创历史最好成绩;获批采场用地1342公顷,全面保障两矿未来5年用地需求。
面对采剥失衡挑战,黑岱沟露天矿优化采场布局,提升作业效率;哈尔乌素露天矿创新“内排搭桥”技术,缓解排土压力,开辟保供新路径。
迎峰度夏期间,面对持续高温与强降雨,准能集团迅速响应,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依托智能监测系统对边坡、排土场、运输道路实施全天候监控,实现隐患早发现、早处置。科学调整受影响区域的生产计划,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有序组织生产。
截至8月底,准能集团年累计生产商品煤4203.5万吨,超年进度计划75.9万吨;自产煤一体化出区资源量完成3632.1万吨,超年进度计划113.5万吨,为能源保供提供坚实支撑。
生产流程持续优化。在采煤环节,两矿区以全流程优化为核心,精准打通各环节衔接堵点。通过精减班前会流程、改进作业人员接送模式,使班前会平均时长由35分钟压缩至20分钟以内,单日交接班时间从1.6小时缩短至1小时,主采电铲平均实动率同比提升10.9%,生产效率显著增强。在洗选环节,深化运、选、储、装协同,精细化设备运维与科学煤种配装,大幅提升装车合格率,实现煤质稳定可控。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准能集团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构建“采—复—农—园”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边开采、边复垦、边返还”。目前,复垦区植被覆盖率已远超原生态水平,成功打造国家级绿色矿山标杆和生态修复典范,并建成生态公园和科普基地,实现了煤炭开采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
走进准能矿区,煤矿的“黑色”标签被彻底颠覆。昔日被称为“鸡爪子山”的黑岱沟、哈尔乌素两大露天矿,如今已蜕变为“中国最美矿山”。连绵的复垦区草木繁茂、瓜果飘香、牛羊成群,一派生机勃勃的绿色景象。
以“效能”为驱动
释放资源价值与转型动能
准能集团正加速推进煤炭资源的智能绿色开发与清洁高效利用,同步拓展新能源赛道。将排土场资源开发纳入绿色转型战略布局,深度挖掘矿区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共生价值,大力推进矿区光伏电站建设,前瞻布局“绿氢”“绿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深化煤炭转化技术攻关,全力拓展煤制天然气等业务,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准能集团以价值创造和效能提升为导向,健全激励机制,激发一线职工创新活力。两矿通过调整商品煤结构、调控热值创效2.1亿元,优化采排方案降本1.34亿元;炸药厂重塑硝酸铵供应渠道,降本0.31亿元;同步推进管理流程标准化,依托信息化精简非生产环节,提升决策与执行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价值创造赋能。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根基。准能集团锚定人才强企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工作室建设。近5年,27个工作室攻关课题286项,获专利121项,完成技改数百项;42名职工在国家级、省部级大赛中摘金夺银,16人荣获“国家能源集团技术能手”称号,“准能工匠”品牌愈发响亮。此外,基层创新成果丰硕,累计形成“五小”成果546项,充分彰显人才驱动的创新活力。构建“金字塔”式人才梯队,培育智能装备运维、高端设备维修等领域顶尖技术人才,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每一位职工在创新舞台上发光发热,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正加速成长。
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准能集团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和重塑行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它既是推动核心装备国产化等前沿领域实现突破的强劲动力,也是一场依托创新机制激发全员活力、以智能化重构生产与管理全流程的深刻变革,更是一幅万亩生态修复区绿意绵延、万物共生的和谐图景。如今,一场触及露天矿发展内核的深度变革正悄然成势,准能集团正以创新为笔、以绿色为底、以智能为翼,在北疆大地上奋力书写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革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