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标兵的“斜杠人生”
2025年09月08日
字数:1125
版次:01

刘海燕(中)带领青年技术骨干开展隐患排查

刘海燕精准降低4号炉喷氨量

刘海燕青年创新工作室讨论节能降耗方案

刘海燕(右二)组织职工开展仿真机技能培训
2014年7月,带着对“电是如何发出来的”这份好奇,刘海燕告别4年大学生活,回到家乡蚌埠投身电力行业。自踏入安徽蚌埠公司大门起,她便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信念刻进骨子里,工作十余年间扎根能源保供一线,以实干、创新与担当,诠释着新时代电力人的青春价值。
2016年,公司二期两台660兆瓦机组工程启动,新进班组全为应届大学生,技术力量薄弱成了“拦路虎”。刘海燕主动挑起二期理论培训班班长重担,开启“白+黑”奋战模式:白天扎根施工现场熟悉设备流程,夜晚埋首资料堆梳理知识、搜罗同类型机组经验,还联合上海电院老师结合案例授课,并邀请技术人员开展现场教学。在她的带领下,学员们快速掌握技能,为工程调试筑牢技术根基。
项目建设期间,刘海燕既是“老师”也是“哨兵”。一次设备巡检中,她凭借对管道走向的熟稔,发现三通阀安装方向与设计图纸不符,若不及时整改可能导致机组启动时介质倒流。随后又接连排查出3处管道对接偏差问题,第一时间协调施工单位整改,避免了重大安全隐患。2018年设备调试阶段,机组先后出现振动超标、轴承温度异常、锅炉管壁泄漏等突发状况,她总是第一个赶到现场,带领团队分析数据、对接厂家与调试单位,连续多日守在控制台前跟踪处理。最终,两台机组分别于2018年4月、6月一次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顺利投产,每年为安徽区域输送电力80亿千瓦时,极大缓解了当地用电紧张局面。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传统火电面临挑战加大。刘海燕敏锐地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深耕火电优化研究,参与机组启停机优化、30%深度调峰等重点攻关,助力提升机组竞争力。2024年,身为集团劳模的她,组建蚌埠公司首个青年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聚焦生产痛点攻关。《降低机组喷氨量》等多个QC课题屡获省、公司级奖项,她个人还获3项实用专利,累计为公司节约成本超百万元。
在推动创新的同时,刘海燕始终扮演着青年引路人的角色。她深知企业发展,人才为要,推动建立师徒结对机制,促成50余对新老职工结对传帮带。搭建仿真机操作大赛、技术能手比武等竞技平台,配套设立晋升激励、奖金奖励等机制,让青年职工学有方向、干有动力。她发起的青年创新行动,通过定期调研、专项指导、资源协调,帮助青年团队破解项目推进中的设备、资金难题。近年来,公司青年职工累计发表科技论文128篇、获得专利56项,6个青年创新项目落地转化,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青春动能。
从扎根一线的技术尖兵,到攻坚克难的创新先锋,再到倾心育才的“青年导师”,刘海燕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用坚守与奉献书写着电力人的责任担当,也让青春在能源保供的事业中绽放出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