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神机务分公司:“智变”重塑未来
2025年09月05日
字数:2833
版次:03
作为国家西煤东运核心通道的重要力量,包神铁路集团机务分公司始终站在行业技术革新的前沿。近年来,公司以重载列车智能驾驶技术研发与应用为突破口,破解了复杂线路条件下的运输效率瓶颈,重构了机务管理模式,为我国重载铁路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包神方案”。
从人工驾驶的“经验依赖”到智能系统的“数据决策”,从单机车控制到多车协同运行,这场深刻的“智变”正在重塑能源运输的未来图景。
在“坡陡弯急”中开辟智能路径
神朔线朱盖塔至神木北区间,列车正以70公里的时速穿越黄土高原的沟壑。
驾驶室内,机车司机杨凯旋的手指轻放在操纵杆旁,目光却更多聚焦在驾驶台的电子屏上——屏幕上跳动的实时数据、线路三维模型和智能预警提示,正取代传统的“目视驾驶”,成为列车运行的核心指引。
“过去跑车,光‘闯’12‰的长下坡就得绷紧神经,尤其是在蛇口峁和霍家梁隧道,空电配合、试闸一系列操作一个都不能少,现在智能驾驶能自动调节制动,一趟车下来轻松多了。”杨凯旋的感慨,道出了包神铁路机务分公司智能驾驶技术带来的直观变化。
时间回溯至2019年,彼时的包神铁路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作为连接神府东胜煤田与渤海湾港口的关键通道,万吨级重载列车日均开行量突破120列,运输压力持续攀升;另一方面,线路全长210公里的神朔铁路,存在400米最小转弯半径、12‰连续长大坡度等复杂地形,传统的人工驾驶不仅对司机技术要求极高,且因操作差异导致的能耗波动、效率不均等问题日益凸显。
“最忙的时候,司机一个月要跑13趟车,每次值乘都像‘过独木桥’,精神高度紧张。”机务分公司神木北运用车间主任李冬回忆,当时仅神木北运用车间一个车间就有近400名司机轮班值守,人力成本与安全压力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破局的关键,指向了智能驾驶技术。2019年,机务分公司牵头成立“重载列车智能驾驶攻关小组”,联合中车株洲所、铁科院等单位,在神朔铁路展开了一场“摸着石头过河”的技术突围。最初的试验并不顺利。在神木北到府谷区段试验中,智能驾驶系统在连续弯道处因对坡度预判滞后,导致列车出现短暂滑行,触发了紧急制动。
“线路数据的精度不够,算法就像‘近视眼’,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况’。”攻关小组成员、工程师周勇坦言,团队花了整整8个月,徒步沿线采集了3000多个关键点位的坡度、曲线参数,搭建起覆盖全线路的三维地形模型,才让智能系统具备了“预知路况”的能力。
为了让系统适应复杂天气,团队又在列车顶部加装了毫米波雷达和高清摄像头,通过AI算法识别雨雪、大雾等天气下的轨道状态。在2021年冬季的暴雪天气试验中,智能驾驶列车首次实现了“雪天不减速”——系统根据实时雪量自动调整牵引力,将轮轨黏着系数控制在最佳区间,较人工驾驶缩短了12分钟运行时间。
“那一刻,我们知道,这条路走通了。”机务分公司副总经理张虎说。
如今,包神铁路集团已经实现公司经营管理“一张图”,数据可视化,信息全关联,无论是调度、管理还是维护,全都在这张“智慧地图”上一目了然,成为行业内数据标准化的引领者。
从“人控”到“智控”的管理革命
走进包神铁路机务分公司值班室,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12列智能驾驶列车的运行轨迹,每列车的速度、牵引力、制动压力等200余项数据动态更新。调度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查看任意列车的“健康状态”,甚至可远程干预异常情况。这个集“监控、指挥、诊断”于一体的智能平台,正是机务分公司管理模式变革的“神经中枢”。
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首先颠覆了传统的乘务组织模式。在神朔铁路,过去3台8轴机车牵引万吨列车需6名乘务员分班操控,如今采用2台12轴“国能号”机车组合,仅需2名司机在驾驶室内值守;若使用单台24轴机车,则实现“1名司机值守”。
“人力成本降低60%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操作标准化带来的效率提升。”机务分公司李少波拿出一组数据:智能驾驶系统的牵引制动控制精度达到±0.5km/h,较人工操作的±2km/h提升4倍,单趟列车能耗降低8%,年节约电费超1200万元。
管理模式的革新更体现在细节处。在机务分公司检修设备车间,过去依赖老师傅“听声辨故障”的场景已被智能诊断系统取代。通过安装在机车上的传感器,系统可实时监测电机温度、轴承振动等参数,提前24小时预警潜在故障。
“智能驾驶能够实现正线区间长距离自主异物检测与巡检,提升障碍物检测距离与宽度,检测距离达到1000米,具备雨雪模式下机车智能驾驶控制。”机车司机景尧说。
如今,智能诊断让故障检出率提升至98%,机车整备时间缩短17%。
员工技能的“迭代”同样是这场变革的重要一环。为了让老司机适应智能驾驶,机务分公司开设了“智能驾驶训练营”,通过模拟操作台、VR实景演练等方式,帮助司机从“操作者”转变为“监控者”。
52岁的老司机杨贵曾对此心存抵触:“开了20年车,突然要听‘机器’的,心里没底。”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智能驾驶系统在突发线路异物情况下的0.3秒应急反应速度,让他彻底改变了看法。
“现在我学会了看数据曲线,系统处理不了的复杂情况,才需要我们介入,这叫‘人机协同’。”杨贵的话,道出了许多司机的心态转变。
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包神铁路机务分公司已在神朔线累计开行智能驾驶列车1.2万列,安全运行超300万公里,未发生一起责任事故。这组数字的背后,是从“人控”到“智控”的管理逻辑重构,更是重载铁路运输向“安全、高效、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
从“试验线”到“示范田”的行业担当
2024年8月3日,由2台“国能号”12轴机车牵引着108节车厢的超万吨重载智能列车,从陕西的朱盖塔货运编组站出发,终到河北黄骅港站。这标志着货运列车智能驾驶成套技术在国能包神铁路集团神朔铁路牵引机车上批量应用。从“单机车控制”迈入“多车协同”已经成为包神智能驾驶的新常态,也让包神铁路机务分公司成为行业瞩目的标杆。
“我们的目标不是‘炫技’,而是解决行业痛点。”机务分公司总经理单俊强表示,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始终以实际需求为导向。针对重载列车“长编组、大惯性”的特点,团队创新研发了“分布式动力协同控制技术”,让前后机车的牵引力响应误差控制在0.5秒内,彻底解决了传统人工操控中“前拉后拽”导致的车钩断裂风险。这项技术已被纳入《重载铁路智能驾驶技术规范》,成为行业标准。
面向未来,包神铁路机务分公司的“智能版图”正在持续扩张。目前,团队已启动“5G+北斗”双模定位系统的测试,计划将列车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级,为全自动驾驶奠定基础。首次创新性采用陆基高精度自主导航定位技术,实现隧道定位基站间皮秒级时间同步,定位精度达到亚米级,解决了铁路长大隧道内机车、人员实时定位难题。同时,正在研发的“智能调度大脑”,可根据煤炭供需变化自动优化列车开行计划,预计将使运输效率再提升15%。
从黄土高原的沟壑到渤海湾的港口,包神铁路的钢铁动脉上,智能驾驶的引擎正轰鸣作响。包神铁路机务分公司以技术创新打破壁垒,用管理变革激活效能,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更以“先行先试”的担当,为我国重载铁路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在能源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这场“智变”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从人工驾驶的“经验依赖”到智能系统的“数据决策”,从单机车控制到多车协同运行,这场深刻的“智变”正在重塑能源运输的未来图景。
在“坡陡弯急”中开辟智能路径
神朔线朱盖塔至神木北区间,列车正以70公里的时速穿越黄土高原的沟壑。
驾驶室内,机车司机杨凯旋的手指轻放在操纵杆旁,目光却更多聚焦在驾驶台的电子屏上——屏幕上跳动的实时数据、线路三维模型和智能预警提示,正取代传统的“目视驾驶”,成为列车运行的核心指引。
“过去跑车,光‘闯’12‰的长下坡就得绷紧神经,尤其是在蛇口峁和霍家梁隧道,空电配合、试闸一系列操作一个都不能少,现在智能驾驶能自动调节制动,一趟车下来轻松多了。”杨凯旋的感慨,道出了包神铁路机务分公司智能驾驶技术带来的直观变化。
时间回溯至2019年,彼时的包神铁路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作为连接神府东胜煤田与渤海湾港口的关键通道,万吨级重载列车日均开行量突破120列,运输压力持续攀升;另一方面,线路全长210公里的神朔铁路,存在400米最小转弯半径、12‰连续长大坡度等复杂地形,传统的人工驾驶不仅对司机技术要求极高,且因操作差异导致的能耗波动、效率不均等问题日益凸显。
“最忙的时候,司机一个月要跑13趟车,每次值乘都像‘过独木桥’,精神高度紧张。”机务分公司神木北运用车间主任李冬回忆,当时仅神木北运用车间一个车间就有近400名司机轮班值守,人力成本与安全压力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破局的关键,指向了智能驾驶技术。2019年,机务分公司牵头成立“重载列车智能驾驶攻关小组”,联合中车株洲所、铁科院等单位,在神朔铁路展开了一场“摸着石头过河”的技术突围。最初的试验并不顺利。在神木北到府谷区段试验中,智能驾驶系统在连续弯道处因对坡度预判滞后,导致列车出现短暂滑行,触发了紧急制动。
“线路数据的精度不够,算法就像‘近视眼’,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况’。”攻关小组成员、工程师周勇坦言,团队花了整整8个月,徒步沿线采集了3000多个关键点位的坡度、曲线参数,搭建起覆盖全线路的三维地形模型,才让智能系统具备了“预知路况”的能力。
为了让系统适应复杂天气,团队又在列车顶部加装了毫米波雷达和高清摄像头,通过AI算法识别雨雪、大雾等天气下的轨道状态。在2021年冬季的暴雪天气试验中,智能驾驶列车首次实现了“雪天不减速”——系统根据实时雪量自动调整牵引力,将轮轨黏着系数控制在最佳区间,较人工驾驶缩短了12分钟运行时间。
“那一刻,我们知道,这条路走通了。”机务分公司副总经理张虎说。
如今,包神铁路集团已经实现公司经营管理“一张图”,数据可视化,信息全关联,无论是调度、管理还是维护,全都在这张“智慧地图”上一目了然,成为行业内数据标准化的引领者。
从“人控”到“智控”的管理革命
走进包神铁路机务分公司值班室,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12列智能驾驶列车的运行轨迹,每列车的速度、牵引力、制动压力等200余项数据动态更新。调度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查看任意列车的“健康状态”,甚至可远程干预异常情况。这个集“监控、指挥、诊断”于一体的智能平台,正是机务分公司管理模式变革的“神经中枢”。
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首先颠覆了传统的乘务组织模式。在神朔铁路,过去3台8轴机车牵引万吨列车需6名乘务员分班操控,如今采用2台12轴“国能号”机车组合,仅需2名司机在驾驶室内值守;若使用单台24轴机车,则实现“1名司机值守”。
“人力成本降低60%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操作标准化带来的效率提升。”机务分公司李少波拿出一组数据:智能驾驶系统的牵引制动控制精度达到±0.5km/h,较人工操作的±2km/h提升4倍,单趟列车能耗降低8%,年节约电费超1200万元。
管理模式的革新更体现在细节处。在机务分公司检修设备车间,过去依赖老师傅“听声辨故障”的场景已被智能诊断系统取代。通过安装在机车上的传感器,系统可实时监测电机温度、轴承振动等参数,提前24小时预警潜在故障。
“智能驾驶能够实现正线区间长距离自主异物检测与巡检,提升障碍物检测距离与宽度,检测距离达到1000米,具备雨雪模式下机车智能驾驶控制。”机车司机景尧说。
如今,智能诊断让故障检出率提升至98%,机车整备时间缩短17%。
员工技能的“迭代”同样是这场变革的重要一环。为了让老司机适应智能驾驶,机务分公司开设了“智能驾驶训练营”,通过模拟操作台、VR实景演练等方式,帮助司机从“操作者”转变为“监控者”。
52岁的老司机杨贵曾对此心存抵触:“开了20年车,突然要听‘机器’的,心里没底。”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智能驾驶系统在突发线路异物情况下的0.3秒应急反应速度,让他彻底改变了看法。
“现在我学会了看数据曲线,系统处理不了的复杂情况,才需要我们介入,这叫‘人机协同’。”杨贵的话,道出了许多司机的心态转变。
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包神铁路机务分公司已在神朔线累计开行智能驾驶列车1.2万列,安全运行超300万公里,未发生一起责任事故。这组数字的背后,是从“人控”到“智控”的管理逻辑重构,更是重载铁路运输向“安全、高效、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
从“试验线”到“示范田”的行业担当
2024年8月3日,由2台“国能号”12轴机车牵引着108节车厢的超万吨重载智能列车,从陕西的朱盖塔货运编组站出发,终到河北黄骅港站。这标志着货运列车智能驾驶成套技术在国能包神铁路集团神朔铁路牵引机车上批量应用。从“单机车控制”迈入“多车协同”已经成为包神智能驾驶的新常态,也让包神铁路机务分公司成为行业瞩目的标杆。
“我们的目标不是‘炫技’,而是解决行业痛点。”机务分公司总经理单俊强表示,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始终以实际需求为导向。针对重载列车“长编组、大惯性”的特点,团队创新研发了“分布式动力协同控制技术”,让前后机车的牵引力响应误差控制在0.5秒内,彻底解决了传统人工操控中“前拉后拽”导致的车钩断裂风险。这项技术已被纳入《重载铁路智能驾驶技术规范》,成为行业标准。
面向未来,包神铁路机务分公司的“智能版图”正在持续扩张。目前,团队已启动“5G+北斗”双模定位系统的测试,计划将列车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级,为全自动驾驶奠定基础。首次创新性采用陆基高精度自主导航定位技术,实现隧道定位基站间皮秒级时间同步,定位精度达到亚米级,解决了铁路长大隧道内机车、人员实时定位难题。同时,正在研发的“智能调度大脑”,可根据煤炭供需变化自动优化列车开行计划,预计将使运输效率再提升15%。
从黄土高原的沟壑到渤海湾的港口,包神铁路的钢铁动脉上,智能驾驶的引擎正轰鸣作响。包神铁路机务分公司以技术创新打破壁垒,用管理变革激活效能,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更以“先行先试”的担当,为我国重载铁路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在能源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这场“智变”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