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东煤炭:书写煤海“绿色情缘”
2025年09月05日
字数:3406
版次:02

夏日的神东矿区。

大柳塔矿职工在智能太空舱操作采煤设备。

哈拉沟生态公园。
初秋,踏入神东煤炭布尔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只见远处一片片整齐排列的光伏板紧密相连,汇聚成了浩瀚无垠的“蓝色海洋”。光伏板下,嫩绿的草芽、娇小的野花星星点点散布着,为这片土地添上灵动色彩。该基地是神东煤炭积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神东煤炭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路径,以“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生活更美好”为己任,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
创新,开启绿色密码
绿色发展,关系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关键密钥。
多年来,神东煤炭累计实施生态治理606平方公里,开展生态研究200多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破解了在荒漠化地区大型煤炭基地开发建设中进行生态保护的世界性难题,为矿山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践行。
2019年,国家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神东先行示范区”,守护绿水青山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神东煤炭主动挑大梁、担重责。
面对生态和发展并行的双重挑战,神东煤炭坚持生态优先推进高质量发展,探索走好协同创新的路子,先后摸索出五大创新模式,成功探索出生态效益与发展效益双赢的“金钥匙”。
——创新“碳资源”和“碳资产”协同发展模式,以绿色开采、清洁生产、低碳转化为目的开发“碳资源”,以生产减碳、生活低碳、生态负碳为途径开发“碳资产”。“双碳发展”模式的创新,让绿色转型有了“加速器”。
——基于“时”“空”和“采”“治”协同,以采前防治期、采中控制期和采后营造期为“三期”,以外围防护圈、周边常绿圈和中心美化圈为“三圈”创新的“三期三圈”模式,构建起了具有神东特色的生态安全图景,让其层层有保护、圈圈绿意浓。
——创新应用“三水保护”“三级处理”“三种利用”“三水管理”的“四水统筹”模式,一套“组合拳”下来,成功破解了煤炭开采和水资源保护的突出矛盾。
——创新“五采五治”模式,从5个维度辩证解决“采”“治”关系。时间维度上先治后采;水平维度上治大采小;垂直维度上采治互动;资金维度上以采促治;地企维度上以治保采,探索形成煤炭企业绿色发展的“神东模式”。
——结合落实生态治理要求,通过建设水保林、建设复垦林、建设景观林、建设经济林、建设碳汇林、保障公益林生态功能等“六林协同”模式,形成多维共建的“交响”绿色生态。
一系列创新实践和务实举措,守护了绿水青山,也见证了神东煤炭从“心中有生态”升至“行中有生态”的实质性突破。
实干,铸就绿色丰碑
植树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一环。多年来,神东煤炭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造林绿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弘扬生态文化,不断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做大金山银山的“价值”。
一如既往践行生态理念,不仅成为了神东人的共识,也早已化作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水土保持工作是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做好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稳定就是发展生产力。
神东煤炭积极开展大面积高标准的风沙治理行动,精心构建了以草为主、草灌乔结合的植被生态系统,形成稳固的生态防护屏障,累计治理流动沙地103平方公里。建设廊道式常绿林水保工程,形成大柳塔东山、西山和上湾C型弯“两山一湾”常绿林长廊42公里,营造常绿林约300万株,从行动上保障生态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
不仅要青山常在,也要绿水长流。
在寸草塔二矿沉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现场,生态灌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为了做好节水优先工作,神东煤炭统筹用好矿井水进行生态灌溉,当前生态用水量占矿井水产生量的48.5%。
一手补煤炭富集而水资源短缺的短板,向做好空间均衡,统筹水资源保护发力,通过生态涵养地表水水源,采取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措施,合计减少泥沙入河263.36万吨。同时,利用大气降水促进水土保持,在陡坡地、沟道、沙地、塌陷地、排矸场等地采取水保措施,种植樟子松生态林,沙棘、牧草等经济林,实现区域大气降水生态循环。
一手做好系统治理,加快推进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工程,建立高效沉淀过滤系统,每座煤矿都配套建有预处理系统,主要处理井下收集的生产污水,通过混凝、沉淀、过滤等方式将污水中的悬浮物质转移到污泥中,出水可满足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再回用于工作面生产和洗煤用水等。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的有力推进下,当前已有效保障了十万人的生活用水、百万亩的生态用水及千亿元产值的生产用水需求。
绿水含金,青山有价。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神东煤炭的生态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笃行,绘就绿色画卷
在绿色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神东煤炭将高质量发展作为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以创新为钥、实干为基,奋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技术革命,推动煤炭生产绿色转型。针对煤炭运输及消费环节的环境污染特性,神东煤炭大力开展煤炭生产全周期技术革命,为13座矿井配套建设11座选煤厂,主要采用重介质选煤工艺。经洗选加工后,商品煤发热量提高330大卡、灰分降低6%、硫分降低0.04%,每年可减少下游煤炭消费端二氧化硫排放量33.1万吨。这组数据不仅直观印证了神东煤炭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扎实成效,更彰显其创建环境友好型矿区的坚定决心与有力实践。
循环发展,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神东煤炭从资源利用源头发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方面,全面实施提标治理,充分利用矿井水质优良、水量充足的优势,拓展煤制油等工业生产用水、矿区生活用水和生态灌溉等利用途径,大幅提升矿井水利用效率与综合效益,形成了完整的矿井水资源化循环利用产业链。在煤矸石资源化利用领域,充分利用煤矸石成分特质和剩余热值双重优势,大力发展矸石制砂、制砖、制砾石及余热发电等多元化综合利用项目,构建起煤矸石资源化深度利用产业链,在降低煤矸石处置成本、规避环境污染风险的同时,有效拓展了经济效益增长点。
低碳建设,节约能源增加碳汇。在建设低碳发展型矿区的道路上,神东煤炭从节约能源和综合治理两方面发力,集中布局10个矿井生产区和4个生活区,实现资源集约利用;依托周边热电余热满足取暖需求,在分散区域构建多能互补供热体系,夏季全面停用燃煤锅炉;在13座矿井地面实施打孔工程,缩短输料与输电距离,降低电损、缩减运输成本,持续削减碳排放总量。
收获,见证绿色硕果
走进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醒目标语苍劲有力,成为矿区一道标志性景观。
在神东,生态建设绝非简单的绿化工程。公司立足矿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原生生态环境特征,精准布局并建成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布尔台生态示范基地、上湾红石圈生态基地三大标杆项目,集生态防护、景观观赏、休闲游憩及经济林培育于一体的综合治理区模式大放异彩,让“绿色、科技、人文”的融合氛围愈发浓厚。
在神东,生态建设着力凸显一个“新”字,在零碳示范领域主动“破局出击”,以“生产减碳、生活低碳、生态负碳”为目标,从“减碳、替碳、碳汇”三个方面构建矿区“双碳”目标实现路径,创新推出“开采减能”“洗选减电”“生活减热”“乏风减碳”四种减排模式、“光伏发电”“风源供热”“余热利用”“太阳能浴水”四大替代模式及“生态治理”“牧草产业”“设施农业”“微藻固碳”四种碳汇模式,全方位驱动神东矿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在神东,生态建设始终将“和谐”作为核心要义,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积极探索生态工程、生态管护、经济林营造、农田复垦、生态文化五项企民共建共赢模式,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源,将绿色红利转化为民生福利,通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协同发展新格局。
自开发建设以来,神东煤炭累计实施生态治理工程2500余项,植树4900万株,矿区植被覆盖率从3%至11%跃升至64%以上,塌陷区治理率实现100%,水土保持率由67%提升至75%以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彰显。公司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不仅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先行示范,为西部区域生态与能源协同安全发展树立了示范标杆,更为煤炭行业资源环境协同开发贡献了“神东方案”。
如今,站在“新起点,神东煤炭将继续勇毅前行,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续写煤海与“绿色”的生动实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