蜃楼之下
2025年08月22日
字数:1945
版次:04
蓬莱阁居于丹崖危壁之上,檐角刺破海雾,如同悬在云水之间的一只巨大香炉。我沿着石阶向上攀行,晨雾未散,青石阶缝里洇着露水,湿滑而冰凉。雾气在松枝间游走,将亭台楼阁的轮廓浸染得半虚半实,脚下涛声却沉雄有力,一声声自崖底撞上来,震得石阶都在微微发颤。这虚实交织的登临,竟似一场半醒的跋涉。
及至阁前,仰观其势,飞檐如巨鸟振翅,脊兽在薄雾中模糊了面目。朱漆剥落处,露出木材本色的筋骨,倒显出几分历经风涛后的坦然。阁内梁柱间悬着无数祈愿的木牌,红丝带垂落如林,每一块木牌上都写着人间沉甸甸的希冀。海风穿堂而过,木牌彼此轻叩,发出细碎零落的声响,汇入窗外那永不止息的、宏大的海潮声中,仿佛无数微弱的祈愿正被无边的涛声所吞吐、裹挟。
凭栏远眺,海天一色,混沌莫辨。唯有近处几处黑黢黢的礁石群,犬牙交错地突出于翻涌的白沫之中。导游遥指其中一片嶙峋怪石,称其名“八仙礁”,道是当年八仙渡海时各显神通所踏之处。我凝目细观,那几处礁石,其状确乎有些异样:一块扁平如巨大蒲扇,一块中空似倒扣的酒葫芦,更有数块尖锐耸立如剑戟……风涛日夜啃噬,竟鬼斧神工般雕琢出如此肖似的形骸。礁石沉默着,任凭咸涩的海水冲刷、白浪击打,黝黑的躯体吸饱了阳光,又沁透了寒意,不知在此处浸淫了几千几万个潮涨潮落。传说依附其上,如同藤蔓缠绕古木,为其冷硬嶙峋的躯壳,注入了一丝缥缈的仙气。
正神思飘忽,耳畔忽闻一阵清越的“叮铃”之声,细碎如珠玉落盘。循声望去,却是阁楼最高处飞檐下悬着的几枚小小铜铃。海风时疾时徐,那铃音便也时密时疏,时而清晰,时而几近被涛声吞没。它们悬于这云水交接的绝险之处,发出的声音却如此纤细、空灵,仿佛来自云端的一缕清唱,固执地在这片以雄浑与力量主宰的领域里,绣着几线若有若无的金丝。
这铃声渺小,却引得我心念一动。它不似阁中祈愿牌的喑哑私语,亦不似崖下海涛的磅礴宣言。它自顾自地响着,无求无应,倒显出几分出尘的孤清。铃声与涛声,一纤弱一雄浑,一近在咫尺一远接天际,竟在这蜃气楼头,交织成一首奇诡的复调。
阁后僻静处,遇一老木匠。他攀在高高的木架上,正修补着一处被海风蛀蚀的飞檐斗拱。海风掀动他洗得发白的旧衫,露出精瘦而筋骨毕露的手臂。他一手紧握木梁,另一手执着短柄小斧,对着榫卯接缝处,极耐心、极精准地轻轻敲击、削斫。斧刃啄木之声“笃、笃、笃”,清脆、短促,在空旷的崖壁间异常清晰,竟奇异地应和着檐角铜铃的细碎清音。他神情专注,对脚下万丈深渊与耳边轰鸣海涛恍若未闻,眼中只有手中斧凿与那一小段亟待修整的木头。阳光穿透薄雾,落在他花白的鬓角与古铜色的手臂上,汗水沿着深刻的皱纹蜿蜒而下。那专注的身影,仿佛与手中温润的木料、与脚下沉默的巨阁融为一体,成了抵御无尽风涛侵蚀的一部分。他并非在建造蜃楼,而是在以最具体的手艺,修补着时间在“仙山琼阁”上啃噬出的微小缺口。
下得蓬莱阁,沿着蜿蜒石径行至海边。八仙礁近在眼前。潮水退去,湿滑的礁石间留下许多水洼,映着破碎的天光。礁石表面坑洼不平,覆满了滑腻的深色海藻与坚硬的牡蛎壳。游人纷纷脱鞋挽裤,争相去触摸那些被赋予仙名的礁石。一双双手掌抚过“铁拐李”的葫芦礁、“吕洞宾”的剑脊石、“何仙姑”的莲花座……仿佛指尖触碰到的并非冰冷粗糙的石质。礁石默然承受着无数手掌的摩挲,黝黑的躯体在无数次的触摸下,竟也显出一种被供奉后的温润光泽。
我寻了一块远离人群、无甚名目的礁石坐下。脚下是墨绿幽深的海水,涌上来,又退下去,永无休止。海风带着咸腥与凉意,吹得人衣衫鼓胀。极目远望,海天在雾气中彻底融为一片苍茫的灰蓝,界限模糊不清。此身所踞之礁,不过沧海一粟;此心所念之八仙传说,亦不过是附着于顽石之上的缥缈云烟。在这浩渺无垠之前,人力之微渺,仙踪之难觅,皆成定数。
然而,就在这苍茫的底色上,那阁顶铜铃的细碎清响,那老木匠笃笃的斧凿之声,还有眼前游人指尖触碰礁石时那瞬间的温热——这些细微、具体、甚至有些凡俗的声响与触感,却异常清晰地浮现在心间。它们如此真实,如此可感,带着人间的温度与劳作的气息,在这片以宏大传说和无垠动荡为背景的舞台上,固执地存在着,发出自己的微光。
蓬莱阁终究不是真正的仙山,八仙也未曾在此处留下可循的足迹。可那檐角铜铃的微吟,是老木匠斧凿下溅落的木屑,是无数掌心在冰冷礁石上留下的温热,是祈愿牌上墨迹未干的期盼——这些微不足道的人间声响与痕迹,才是在这浩渺海天之间,唯一真实可触的“渡”。它们不是腾云驾雾的神通,而是凡俗生命在时间与风涛的侵蚀中,以自身的微光与韧劲,刻下的、对抗虚无的印记。
海风更劲,吹散了薄雾,也翻动着衣襟。我起身离去,回望那高踞崖顶的蓬莱阁,檐角铜铃在风中兀自清响,细碎铃声融入无边海韵。原来仙凡之界,不在海天相接的缥缈处,而在此心方寸之间。
(作者单位:山东蓬莱公司)
及至阁前,仰观其势,飞檐如巨鸟振翅,脊兽在薄雾中模糊了面目。朱漆剥落处,露出木材本色的筋骨,倒显出几分历经风涛后的坦然。阁内梁柱间悬着无数祈愿的木牌,红丝带垂落如林,每一块木牌上都写着人间沉甸甸的希冀。海风穿堂而过,木牌彼此轻叩,发出细碎零落的声响,汇入窗外那永不止息的、宏大的海潮声中,仿佛无数微弱的祈愿正被无边的涛声所吞吐、裹挟。
凭栏远眺,海天一色,混沌莫辨。唯有近处几处黑黢黢的礁石群,犬牙交错地突出于翻涌的白沫之中。导游遥指其中一片嶙峋怪石,称其名“八仙礁”,道是当年八仙渡海时各显神通所踏之处。我凝目细观,那几处礁石,其状确乎有些异样:一块扁平如巨大蒲扇,一块中空似倒扣的酒葫芦,更有数块尖锐耸立如剑戟……风涛日夜啃噬,竟鬼斧神工般雕琢出如此肖似的形骸。礁石沉默着,任凭咸涩的海水冲刷、白浪击打,黝黑的躯体吸饱了阳光,又沁透了寒意,不知在此处浸淫了几千几万个潮涨潮落。传说依附其上,如同藤蔓缠绕古木,为其冷硬嶙峋的躯壳,注入了一丝缥缈的仙气。
正神思飘忽,耳畔忽闻一阵清越的“叮铃”之声,细碎如珠玉落盘。循声望去,却是阁楼最高处飞檐下悬着的几枚小小铜铃。海风时疾时徐,那铃音便也时密时疏,时而清晰,时而几近被涛声吞没。它们悬于这云水交接的绝险之处,发出的声音却如此纤细、空灵,仿佛来自云端的一缕清唱,固执地在这片以雄浑与力量主宰的领域里,绣着几线若有若无的金丝。
这铃声渺小,却引得我心念一动。它不似阁中祈愿牌的喑哑私语,亦不似崖下海涛的磅礴宣言。它自顾自地响着,无求无应,倒显出几分出尘的孤清。铃声与涛声,一纤弱一雄浑,一近在咫尺一远接天际,竟在这蜃气楼头,交织成一首奇诡的复调。
阁后僻静处,遇一老木匠。他攀在高高的木架上,正修补着一处被海风蛀蚀的飞檐斗拱。海风掀动他洗得发白的旧衫,露出精瘦而筋骨毕露的手臂。他一手紧握木梁,另一手执着短柄小斧,对着榫卯接缝处,极耐心、极精准地轻轻敲击、削斫。斧刃啄木之声“笃、笃、笃”,清脆、短促,在空旷的崖壁间异常清晰,竟奇异地应和着檐角铜铃的细碎清音。他神情专注,对脚下万丈深渊与耳边轰鸣海涛恍若未闻,眼中只有手中斧凿与那一小段亟待修整的木头。阳光穿透薄雾,落在他花白的鬓角与古铜色的手臂上,汗水沿着深刻的皱纹蜿蜒而下。那专注的身影,仿佛与手中温润的木料、与脚下沉默的巨阁融为一体,成了抵御无尽风涛侵蚀的一部分。他并非在建造蜃楼,而是在以最具体的手艺,修补着时间在“仙山琼阁”上啃噬出的微小缺口。
下得蓬莱阁,沿着蜿蜒石径行至海边。八仙礁近在眼前。潮水退去,湿滑的礁石间留下许多水洼,映着破碎的天光。礁石表面坑洼不平,覆满了滑腻的深色海藻与坚硬的牡蛎壳。游人纷纷脱鞋挽裤,争相去触摸那些被赋予仙名的礁石。一双双手掌抚过“铁拐李”的葫芦礁、“吕洞宾”的剑脊石、“何仙姑”的莲花座……仿佛指尖触碰到的并非冰冷粗糙的石质。礁石默然承受着无数手掌的摩挲,黝黑的躯体在无数次的触摸下,竟也显出一种被供奉后的温润光泽。
我寻了一块远离人群、无甚名目的礁石坐下。脚下是墨绿幽深的海水,涌上来,又退下去,永无休止。海风带着咸腥与凉意,吹得人衣衫鼓胀。极目远望,海天在雾气中彻底融为一片苍茫的灰蓝,界限模糊不清。此身所踞之礁,不过沧海一粟;此心所念之八仙传说,亦不过是附着于顽石之上的缥缈云烟。在这浩渺无垠之前,人力之微渺,仙踪之难觅,皆成定数。
然而,就在这苍茫的底色上,那阁顶铜铃的细碎清响,那老木匠笃笃的斧凿之声,还有眼前游人指尖触碰礁石时那瞬间的温热——这些细微、具体、甚至有些凡俗的声响与触感,却异常清晰地浮现在心间。它们如此真实,如此可感,带着人间的温度与劳作的气息,在这片以宏大传说和无垠动荡为背景的舞台上,固执地存在着,发出自己的微光。
蓬莱阁终究不是真正的仙山,八仙也未曾在此处留下可循的足迹。可那檐角铜铃的微吟,是老木匠斧凿下溅落的木屑,是无数掌心在冰冷礁石上留下的温热,是祈愿牌上墨迹未干的期盼——这些微不足道的人间声响与痕迹,才是在这浩渺海天之间,唯一真实可触的“渡”。它们不是腾云驾雾的神通,而是凡俗生命在时间与风涛的侵蚀中,以自身的微光与韧劲,刻下的、对抗虚无的印记。
海风更劲,吹散了薄雾,也翻动着衣襟。我起身离去,回望那高踞崖顶的蓬莱阁,檐角铜铃在风中兀自清响,细碎铃声融入无边海韵。原来仙凡之界,不在海天相接的缥缈处,而在此心方寸之间。
(作者单位:山东蓬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