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的“绿电卫士”
2025年08月20日
字数:2466
版次:02
今年夏天,黑龙江省遭遇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用电负荷不断攀升。面对“烤”验,龙源电力黑龙江公司全员出击,以极速抢修筑牢设备防线,以智能监盘挖掘发电潜力,以动能升级焕新提效,以市场博弈拓展交易收益,用汗水与智慧在广袤的黑土地上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迎峰度夏保供答卷。
极速抢修:与时间赛跑的“设备守护者”
7月23日清晨6时,白山风电场的宁静被一阵刺耳的警报声打破。“149号机组无法自动偏航!”北部设备维保中心检修班班长程刚从睡梦中惊醒,来不及揉掉眼角的困意,立即召集杨明坤、张磊组成3人检修小组赶赴现场。20分钟后,皮卡车稳稳地停在149号风机下。
攀爬塔筒的电梯里,密闭空间的热浪让人喘不过气,此时机舱内的温度已达38摄氏度,3人的安全帽内衬很快被汗水浸透。进入机舱后,3人立刻蜷缩在狭小的空间里紧张排查:拆盖板、测线路、查变桨电机……
“是编码器信号干扰,需要重新校准!”程刚抹了把脸上的汗珠,声音因闷热有些沙哑。
校准参数、复位系统,3人分工协作有条不紊。40分钟后,随着“嗡”的一声轰鸣,风机叶片重新转动,实时数据传回中控室:“149号风机恢复正常!”
这样的极速抢修,已成为今夏龙源黑龙江公司的常态。在爱华风电场,4011断路器连杆断裂变形,厂家备件最快5天才能送达。危急关头,西部设备维保中心的检修人员研判部件材质与结构后,立即驱车前往县城车床加工厂,在飞溅的火花中通宵达旦打磨配件,最终让设备如期送电,抢回约160万千瓦时发电量,避免约60万元的经济损失;曙光风电场处理断路器故障时,抢修小组连续作战至凌晨2时,成功挽回电量80万千瓦时。
“故障不过夜”的铁律背后,是龙源风电人对每一度绿电的珍视。无论正午烈日当空还是凌晨暑气未消,只要指令传来,他们便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入夏以来,龙源黑龙江公司已完成238次抢修,平均处理时间较标准缩短10%,设备可用率始终保持高位,为迎峰度夏筑牢坚实的“设备防线”。
智能监盘:数据洪流中的“保健医生”
如果说抢修是应对突发故障的“急救”,那么智能监盘就是守护设备健康的“日常保健”。
7月26日,白山风电场中控室的大屏上,180台风机的实时数据不停地滚动刷新。转速、齿轮箱温度、发电量、风速风向……绿色的数字流中,运行人员曹克紧盯屏幕,手指不时地轻点操作台。“135号机组发电机轴承温度比均值高2摄氏度,调历史曲线!”程刚敏锐地捕捉到异常。
曹克迅速调取数据,结合近期高温天气,二人初步判断为散热系统阀体轻微阻塞导致,程刚立即安排检修人员前往现场处置。30分钟后,温度回落至正常区间。这次提前预判,成功避免了一次故障停机。
这样的“未病先治”,已成为监控团队的工作日常。他们像“保健医生”一样对每台风机参数“过筛子”,通过智能系统预判风况变化,提前调整运行策略。今夏以来,他们通过数据预警及时处理异常59次,让风机可用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与此同时,在各风电场,预防性维护正全面铺开。草原风电场技术员张维龙通过风机后台SCADA数据中心月度分析时,发现13号和20号机组齿轮箱温度偏高,排查后确认是柳絮灰尘堵塞过滤风扇导致散热效率下降,清洗后温度迅速恢复正常;爱华风电场对主变、断路器等设备全面校验,更换10台箱变套管、安装8台除潮装置;马鞍山风电场开展“冬病夏治”专项行动,为冬季稳定运行提前“排雷”。
龙源黑龙江公司构建的多维度设备状态评估体系,让运维模式从“被动检修”转向“主动预防”,有效控制了非计划停机时间。
动能升级:老旧风场的“绿色涅槃”
设备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动能升级正让老旧机组焕发新生。
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大箐山的密林间,3台5.55兆瓦的国产风机已经吊装完成,正在进行反送电试验。去年,这里还矗立着19台丹麦进口的850千瓦老旧机组。“每台新机组的发电量相当于过去的6台老机组,发电小时数将提升至3900小时,年发电量约4000万千瓦时,较改造前增加30%至40%;年节约标煤2.0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41万吨。”说起大箐山等容量升级改造项目,龙源黑龙江公司“以大代小”项目负责人杨光辉的自豪溢于言表。
作为龙源电力在黑龙江的首个风电场,大箐山项目已运行20年,累计发电7.5亿千瓦时。但随着设备老化,小容量机组难以匹配优质的风资源,运维成本攀升。去年,在黑龙江省和龙源电力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龙源黑龙江公司大箐山、云岭等12个风电项目共计531.25兆瓦容量,成功被列入黑龙江省风电场升级改造清单,成为全省首批开展“以大代小”改造的新能源企业。其中,大箐山、云岭项目还分别获得1570万元、3389万元国债资金支持,这也是集团公司首例获国债支持的风电设备更新项目。
7月24日,云岭49.3兆瓦风电项目完成首台风机吊装。“新机组抗极端天气能力更强,发电效率更高,我们保供的底气更足了!”公司负责人表示。这些老旧风场的“绿色涅槃”,不仅提升了发电能力,更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市场博弈:现货交易的“智慧突围”
今年,随着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市场化,为了提高现货交易量,这个夏天,龙源黑龙江公司的营销团队打出了“三步法则”组合拳:
第一步是“错峰运维”。将非紧急检修安排在电价低谷时段,高电价时段则通过调整风机参数挖掘发电潜力。
第二步是“智慧预测”。整合各场站历史发电数据与气象信息,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捕捉发电曲线与影响因素的关联,使现货价格预测准确率达90%以上,并实施“一场一策”的定制化策略,确保收益最大化。
第三步是“专班攻坚”。面对现货市场中庞大的决策数据和复杂的交易形势,市场营销部组建现货交易专班,自主研发现货交易辅助决策系统,依托“数据库+网页”的架构实现数据交互与业务逻辑高效协同,数据处理效率提升50%,实现15分钟快速响应。
上半年,累计竞得省间现货交易电量1.02亿千瓦时,市场占有率在省内同类型电源中名列前茅,为打赢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战注入强劲动力。
从百米塔筒上的抢修奋战,到数据中枢里的智能研判;从技改现场的机组升级,到交易市场中的策略博弈,龙源黑龙江公司以“一度电也不放过”的执着,在迎峰度夏大考中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截至7月底,今年公司共完成发电量19.7亿千瓦时。黑土地上转动的风机叶片,正为千家万户输送着绿色动能,也为能源保供写下生动注脚。
极速抢修:与时间赛跑的“设备守护者”
7月23日清晨6时,白山风电场的宁静被一阵刺耳的警报声打破。“149号机组无法自动偏航!”北部设备维保中心检修班班长程刚从睡梦中惊醒,来不及揉掉眼角的困意,立即召集杨明坤、张磊组成3人检修小组赶赴现场。20分钟后,皮卡车稳稳地停在149号风机下。
攀爬塔筒的电梯里,密闭空间的热浪让人喘不过气,此时机舱内的温度已达38摄氏度,3人的安全帽内衬很快被汗水浸透。进入机舱后,3人立刻蜷缩在狭小的空间里紧张排查:拆盖板、测线路、查变桨电机……
“是编码器信号干扰,需要重新校准!”程刚抹了把脸上的汗珠,声音因闷热有些沙哑。
校准参数、复位系统,3人分工协作有条不紊。40分钟后,随着“嗡”的一声轰鸣,风机叶片重新转动,实时数据传回中控室:“149号风机恢复正常!”
这样的极速抢修,已成为今夏龙源黑龙江公司的常态。在爱华风电场,4011断路器连杆断裂变形,厂家备件最快5天才能送达。危急关头,西部设备维保中心的检修人员研判部件材质与结构后,立即驱车前往县城车床加工厂,在飞溅的火花中通宵达旦打磨配件,最终让设备如期送电,抢回约160万千瓦时发电量,避免约60万元的经济损失;曙光风电场处理断路器故障时,抢修小组连续作战至凌晨2时,成功挽回电量80万千瓦时。
“故障不过夜”的铁律背后,是龙源风电人对每一度绿电的珍视。无论正午烈日当空还是凌晨暑气未消,只要指令传来,他们便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入夏以来,龙源黑龙江公司已完成238次抢修,平均处理时间较标准缩短10%,设备可用率始终保持高位,为迎峰度夏筑牢坚实的“设备防线”。
智能监盘:数据洪流中的“保健医生”
如果说抢修是应对突发故障的“急救”,那么智能监盘就是守护设备健康的“日常保健”。
7月26日,白山风电场中控室的大屏上,180台风机的实时数据不停地滚动刷新。转速、齿轮箱温度、发电量、风速风向……绿色的数字流中,运行人员曹克紧盯屏幕,手指不时地轻点操作台。“135号机组发电机轴承温度比均值高2摄氏度,调历史曲线!”程刚敏锐地捕捉到异常。
曹克迅速调取数据,结合近期高温天气,二人初步判断为散热系统阀体轻微阻塞导致,程刚立即安排检修人员前往现场处置。30分钟后,温度回落至正常区间。这次提前预判,成功避免了一次故障停机。
这样的“未病先治”,已成为监控团队的工作日常。他们像“保健医生”一样对每台风机参数“过筛子”,通过智能系统预判风况变化,提前调整运行策略。今夏以来,他们通过数据预警及时处理异常59次,让风机可用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与此同时,在各风电场,预防性维护正全面铺开。草原风电场技术员张维龙通过风机后台SCADA数据中心月度分析时,发现13号和20号机组齿轮箱温度偏高,排查后确认是柳絮灰尘堵塞过滤风扇导致散热效率下降,清洗后温度迅速恢复正常;爱华风电场对主变、断路器等设备全面校验,更换10台箱变套管、安装8台除潮装置;马鞍山风电场开展“冬病夏治”专项行动,为冬季稳定运行提前“排雷”。
龙源黑龙江公司构建的多维度设备状态评估体系,让运维模式从“被动检修”转向“主动预防”,有效控制了非计划停机时间。
动能升级:老旧风场的“绿色涅槃”
设备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动能升级正让老旧机组焕发新生。
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大箐山的密林间,3台5.55兆瓦的国产风机已经吊装完成,正在进行反送电试验。去年,这里还矗立着19台丹麦进口的850千瓦老旧机组。“每台新机组的发电量相当于过去的6台老机组,发电小时数将提升至3900小时,年发电量约4000万千瓦时,较改造前增加30%至40%;年节约标煤2.0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41万吨。”说起大箐山等容量升级改造项目,龙源黑龙江公司“以大代小”项目负责人杨光辉的自豪溢于言表。
作为龙源电力在黑龙江的首个风电场,大箐山项目已运行20年,累计发电7.5亿千瓦时。但随着设备老化,小容量机组难以匹配优质的风资源,运维成本攀升。去年,在黑龙江省和龙源电力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龙源黑龙江公司大箐山、云岭等12个风电项目共计531.25兆瓦容量,成功被列入黑龙江省风电场升级改造清单,成为全省首批开展“以大代小”改造的新能源企业。其中,大箐山、云岭项目还分别获得1570万元、3389万元国债资金支持,这也是集团公司首例获国债支持的风电设备更新项目。
7月24日,云岭49.3兆瓦风电项目完成首台风机吊装。“新机组抗极端天气能力更强,发电效率更高,我们保供的底气更足了!”公司负责人表示。这些老旧风场的“绿色涅槃”,不仅提升了发电能力,更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市场博弈:现货交易的“智慧突围”
今年,随着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市场化,为了提高现货交易量,这个夏天,龙源黑龙江公司的营销团队打出了“三步法则”组合拳:
第一步是“错峰运维”。将非紧急检修安排在电价低谷时段,高电价时段则通过调整风机参数挖掘发电潜力。
第二步是“智慧预测”。整合各场站历史发电数据与气象信息,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捕捉发电曲线与影响因素的关联,使现货价格预测准确率达90%以上,并实施“一场一策”的定制化策略,确保收益最大化。
第三步是“专班攻坚”。面对现货市场中庞大的决策数据和复杂的交易形势,市场营销部组建现货交易专班,自主研发现货交易辅助决策系统,依托“数据库+网页”的架构实现数据交互与业务逻辑高效协同,数据处理效率提升50%,实现15分钟快速响应。
上半年,累计竞得省间现货交易电量1.02亿千瓦时,市场占有率在省内同类型电源中名列前茅,为打赢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战注入强劲动力。
从百米塔筒上的抢修奋战,到数据中枢里的智能研判;从技改现场的机组升级,到交易市场中的策略博弈,龙源黑龙江公司以“一度电也不放过”的执着,在迎峰度夏大考中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截至7月底,今年公司共完成发电量19.7亿千瓦时。黑土地上转动的风机叶片,正为千家万户输送着绿色动能,也为能源保供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