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边的能量新生
2025年08月20日
字数:2348
版次:02
马鞍山市的长江之滨,一座拥有30年运营历史的老电厂——安徽公司马鞍山电厂静静矗立。历经数十载,这座“老火电”一步步地用高效、绿色、安全,不断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如今,它正撕掉旧标签,蜕变为集数智化、绿色化、安全化于一体的综合能源标杆;用实际行动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刻进发展基因,让工业废料在循环中焕发新生,让长江岸线在守护中永葆生机;用科技构建起全方位的安全防护网,从虚拟体验到现实监控,在创新发展中始终筑牢安全根基。
数字赋能铸就发展“源代码”
走进马鞍山电厂生产车间,给煤机、磨煤机、锅炉等各式大型设备呈现在眼前,仿佛进入“钢铁丛林”。高速运转的设备一尘不染,黄白绿相间的地面洁净如洗,现场却鲜见人影。造就这一画面的“幕后英雄”,正是电厂搭建的智慧决策平台。
在集控室内,一块巨型电子屏实时跳动着各类运行数据,两侧看板则集中展示着电厂概况、机组运行情况、生产效率趋势等信息,这便是整个电厂的“智慧大脑”。“所有设备的启停运转,都能通过分散控制系统远程操控。以往需要很多人日夜轮转的活,如今4个人就能轻松搞定。”运行部当班值长宣斌介绍。该平台不仅能实时监测运营情况,还能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分析,配合智能语音报警系统,让设备故障在萌芽状态就能被精准定位。
数智化变革带来的甜头不止于生产端,还延伸至原料接卸最前沿。
长江边,正在运行的6号无人值守卸船机,如同不知疲倦的“钢铁巨人”,在5G-A网络与人工智能驱动下,实现了智能控制、视频传输和精准卸煤。卸船机搭载的激光雷达扫描系统能对船舱、煤堆进行三维成像,经大数据分析形成最优抓取策略,配合防摇控制技术,让抓斗如同被赋予“手感”。操作司机只需在控制室内一键启动,便可完成自动卸煤、清扫、清舱的全流程作业。经测算,该套系统减少了70%的操作人力,不仅将卸船效率提升30%,更让码头作业从“汗水作业”升级为“指尖操控”。
企业的奋进势头,在这一连串改变中悄然换挡。从“人海战术”到“智能管控”,用科技为传统火电装上了“智慧引擎”,让这座运行30载的老厂实现了从“体力型”到“脑力型”的跨越发展。该厂党委书记、董事长项棵林掷地有声地说:“我们虽然是个老厂,但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老厂要有自己的‘精气神’!”
循环经济成就发展“源头水”
步入厂区,不见传统电厂的烟尘弥漫,只见绿草如茵、杨树挺拔、空气清新,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火电厂“灰头土脸”的刻板印象。
在电厂污泥掺烧项目现场,一辆辆载满污泥的卡车驶入厂房,这些来自11家市政污水处理厂的“黑污泥”,即将经历一场神奇的“变形记”。污泥被直接送入锅炉焚烧,作为燃料参与发电。截至8月18日,该厂累计掺烧处理城市污泥超16.547万吨,创造掺烧收益5300万元,让昔日的环境负担变成了发电“金疙瘩”,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2024年,城市污泥掺烧项目入选全国《综合智慧能源典型场景案例集》。
还有曾是火电生产“老大难”的粉煤灰,如今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焕发新生。该厂每年产生约70万吨粉煤灰,这些占用煤量20%的工业废渣,经高温煅烧后含有氧化钙、硅、铝等物质,成分与水泥熟料接近。电厂与海螺水泥等企业合作,将粉煤灰作为水泥生产原料,既消化了废渣又节约了成本。
不仅如此,该厂通过开拓压缩空气供应、热水销售、循环水供应等多元业务,与地方企业达成合作,形成了电、热、新能源、气、灰等“多联供”的特色模式。利用渔光互补、校企合作、茶光互补等方式,分别投资建设龙上、和县鹿泉2个集中式光伏发电站,安工大、马鞍山学院等11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环保示范码头径流水改造不让一滴煤水排入长江,干雾抑尘加全封闭抓斗实现不让一粒煤尘飘入长江,岸电系统与生活污水回收确保没有一滴油水落入长江……
作为马鞍山市首批“无废工厂”,该厂在实现自身固废的全流程管理的同时,也从单一的火电企业,发展成目前集光伏发电、供热、污泥掺烧、粉煤灰销售、冷热水供应等于一体的绿色综合能源公司。依靠改革与创新,这棵“老树”开出了新花。
安全生产夯实发展“原动力”
重锤从天而降、脚手架突然坍塌、电流穿透身体……在马鞍山电厂VR安全实训基地,职工左自成摘下设备后仍心有余悸:“腿软到站不稳,这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远超传统说教。”
这座融合了“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的安全实训基地,正通过“正向实训、逆向体验、安全互动”的新模式,重塑电力行业的安全教育。基地分为企业安全文化宣传、职工安全能力培训、事故案例警示教育三个中心,设有VR体验区、安全技能实训区、应急救援逃生区等八大功能区。
戴上VR设备,体验者能“沉浸式”体验高空坠落、触电伤害等逼真场景,这种培训形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听者无感、学者易忘”的困境,将“安全无小事”从说教转化为切身感知。据统计,实训基地自今年2月运行以来,职工安全考核通过率大大提升,违规操作率显著下降,成为企业安全生产的“智能教官”。
该厂还织密科技护安的智慧网络,投用远程视频监控、全景摄像头24小时值守,开关室门禁智能化管理,智能巡检仪提升巡检质量和效率……这些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让安全生产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防”。正如安全与环保监察部环保化学主管朱正正所言:“我们要用最前沿的技术为这条生命线装上‘智能保险锁’。”从虚拟体验到现实监控,马鞍山电厂用科技构建起全方位的安全防护网,让老厂在创新发展中始终筑牢安全根基。
三十载长江之畔的坚守,马鞍山电厂用创新实践诠释了传统工业的转型密码。当数智化浪潮席卷而来,它让“钢铁丛林”拥有了智慧大脑;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它让工业废料成为绿色资源;面对安全生产的永恒课题,它用科技筑牢了安全防线。未来,它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益、开放”的工作理念,用心、用情在长江经济带的版图上书写下“美丽长江、清洁国能”的时代答卷。
数字赋能铸就发展“源代码”
走进马鞍山电厂生产车间,给煤机、磨煤机、锅炉等各式大型设备呈现在眼前,仿佛进入“钢铁丛林”。高速运转的设备一尘不染,黄白绿相间的地面洁净如洗,现场却鲜见人影。造就这一画面的“幕后英雄”,正是电厂搭建的智慧决策平台。
在集控室内,一块巨型电子屏实时跳动着各类运行数据,两侧看板则集中展示着电厂概况、机组运行情况、生产效率趋势等信息,这便是整个电厂的“智慧大脑”。“所有设备的启停运转,都能通过分散控制系统远程操控。以往需要很多人日夜轮转的活,如今4个人就能轻松搞定。”运行部当班值长宣斌介绍。该平台不仅能实时监测运营情况,还能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分析,配合智能语音报警系统,让设备故障在萌芽状态就能被精准定位。
数智化变革带来的甜头不止于生产端,还延伸至原料接卸最前沿。
长江边,正在运行的6号无人值守卸船机,如同不知疲倦的“钢铁巨人”,在5G-A网络与人工智能驱动下,实现了智能控制、视频传输和精准卸煤。卸船机搭载的激光雷达扫描系统能对船舱、煤堆进行三维成像,经大数据分析形成最优抓取策略,配合防摇控制技术,让抓斗如同被赋予“手感”。操作司机只需在控制室内一键启动,便可完成自动卸煤、清扫、清舱的全流程作业。经测算,该套系统减少了70%的操作人力,不仅将卸船效率提升30%,更让码头作业从“汗水作业”升级为“指尖操控”。
企业的奋进势头,在这一连串改变中悄然换挡。从“人海战术”到“智能管控”,用科技为传统火电装上了“智慧引擎”,让这座运行30载的老厂实现了从“体力型”到“脑力型”的跨越发展。该厂党委书记、董事长项棵林掷地有声地说:“我们虽然是个老厂,但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老厂要有自己的‘精气神’!”
循环经济成就发展“源头水”
步入厂区,不见传统电厂的烟尘弥漫,只见绿草如茵、杨树挺拔、空气清新,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火电厂“灰头土脸”的刻板印象。
在电厂污泥掺烧项目现场,一辆辆载满污泥的卡车驶入厂房,这些来自11家市政污水处理厂的“黑污泥”,即将经历一场神奇的“变形记”。污泥被直接送入锅炉焚烧,作为燃料参与发电。截至8月18日,该厂累计掺烧处理城市污泥超16.547万吨,创造掺烧收益5300万元,让昔日的环境负担变成了发电“金疙瘩”,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2024年,城市污泥掺烧项目入选全国《综合智慧能源典型场景案例集》。
还有曾是火电生产“老大难”的粉煤灰,如今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焕发新生。该厂每年产生约70万吨粉煤灰,这些占用煤量20%的工业废渣,经高温煅烧后含有氧化钙、硅、铝等物质,成分与水泥熟料接近。电厂与海螺水泥等企业合作,将粉煤灰作为水泥生产原料,既消化了废渣又节约了成本。
不仅如此,该厂通过开拓压缩空气供应、热水销售、循环水供应等多元业务,与地方企业达成合作,形成了电、热、新能源、气、灰等“多联供”的特色模式。利用渔光互补、校企合作、茶光互补等方式,分别投资建设龙上、和县鹿泉2个集中式光伏发电站,安工大、马鞍山学院等11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环保示范码头径流水改造不让一滴煤水排入长江,干雾抑尘加全封闭抓斗实现不让一粒煤尘飘入长江,岸电系统与生活污水回收确保没有一滴油水落入长江……
作为马鞍山市首批“无废工厂”,该厂在实现自身固废的全流程管理的同时,也从单一的火电企业,发展成目前集光伏发电、供热、污泥掺烧、粉煤灰销售、冷热水供应等于一体的绿色综合能源公司。依靠改革与创新,这棵“老树”开出了新花。
安全生产夯实发展“原动力”
重锤从天而降、脚手架突然坍塌、电流穿透身体……在马鞍山电厂VR安全实训基地,职工左自成摘下设备后仍心有余悸:“腿软到站不稳,这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远超传统说教。”
这座融合了“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的安全实训基地,正通过“正向实训、逆向体验、安全互动”的新模式,重塑电力行业的安全教育。基地分为企业安全文化宣传、职工安全能力培训、事故案例警示教育三个中心,设有VR体验区、安全技能实训区、应急救援逃生区等八大功能区。
戴上VR设备,体验者能“沉浸式”体验高空坠落、触电伤害等逼真场景,这种培训形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听者无感、学者易忘”的困境,将“安全无小事”从说教转化为切身感知。据统计,实训基地自今年2月运行以来,职工安全考核通过率大大提升,违规操作率显著下降,成为企业安全生产的“智能教官”。
该厂还织密科技护安的智慧网络,投用远程视频监控、全景摄像头24小时值守,开关室门禁智能化管理,智能巡检仪提升巡检质量和效率……这些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让安全生产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防”。正如安全与环保监察部环保化学主管朱正正所言:“我们要用最前沿的技术为这条生命线装上‘智能保险锁’。”从虚拟体验到现实监控,马鞍山电厂用科技构建起全方位的安全防护网,让老厂在创新发展中始终筑牢安全根基。
三十载长江之畔的坚守,马鞍山电厂用创新实践诠释了传统工业的转型密码。当数智化浪潮席卷而来,它让“钢铁丛林”拥有了智慧大脑;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它让工业废料成为绿色资源;面对安全生产的永恒课题,它用科技筑牢了安全防线。未来,它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益、开放”的工作理念,用心、用情在长江经济带的版图上书写下“美丽长江、清洁国能”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