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捡矸石的女人们
刘井林
2025年08月19日
字数:1520
版次:04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煤矿以男人为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群身影,她们如扎根于石缝中的小草,虽不被众人瞩目,却以顽强的姿态,在重重磨砺下,倔强地生长。她们,就是捡矸石的女人们。
  当年,客户到煤矿买煤,这看似平常的交易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辛劳。煤矿产出的煤,因地质构造或煤炭赋存等原因,并非纯净无瑕,里面夹杂着矸石是常有的事。而这些矸石在客户眼里就是废品,需要从煤里被分拣出来,于是就有了捡矸石的人。这些捡矸石的女人们,人数少的时候有十几人,多的时候则有三四十人,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其中还有不少已年过半百。她们当中有的是退休矿工家属,有的是矿山周边的村民。她们当中,大多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收入微薄。还有人经历了婚变的打击,成为了独自拉扯孩子的单亲妈妈。然而,生活的重担并不会因为她们是女性有丝毫减轻,她们只能毅然决然地扛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到矿拉煤的,大多是装30吨左右的大车,车长13米,宽2.5米,高3米,宛如一个个巨大的钢铁巨兽。她们要做的,便是爬到这高高的车厢里面,争分夺秒地从中挑拣出矸石。铲车每倾倒一铲煤,那煤块便如黑色潮水般滚滚而下,瞬间扬起巨大的煤尘。此时的车厢内,瞬间变成了一个混沌的世界,她们的身影在这一片煤雾中若隐若现,艰难地寻觅着矸石的踪迹。煤质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她们的工作量。遇上煤质欠佳的情况,一车之中最多能挑出十多吨矸石;即便煤质稍好,也有两三吨的矸石等待她们去清理。她们的报酬按吨计算,一天劳作结束后,当天结账,众人平分。运气好的时候够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但要是碰上没有拉煤车的日子,这一天便意味着分文没有。
  和矿工一样,她们戴着安全帽,穿着反光马甲,防止在车厢内干活被铲车碰伤。捡矸石的工具有小耙子和小铁锨,在车厢内捡矸石时,主要还是靠双手。膝盖上的护膝,便是她们必备的保护。一天活干下来,她们的脸上、头发上、衣服上都被厚厚的煤尘包裹着,整个人黑乎乎的。
  在她们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当其中一个人累得直不起腰时,旁边的人会默默递上一瓶水,或者帮忙捡上一会儿;要是有人因为家里的琐事心情不好,其他人就会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安慰着。在这个小小的工作群体里,有的只是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她们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烈日炎炎的夏日,太阳仿佛要把大地烤化。车厢里的温度更是高得让人难以忍受。正在干活的张大姐突然中暑晕倒了,周围的女人们立刻放下手中的工具,围了过来。有的赶紧跑到附近的小卖部,买来藿香正气水;有的用毛巾蘸着水,轻轻地擦拭着张姐的额头;还有的,一边焦急地呼喊着张姐的名字,一边扇着风,试图给她带来一丝凉意。在大家的悉心照料下,张姐终于缓缓地睁开了眼睛。看着周围一脸关切的姐妹们,不禁泪流满面。那一刻,她们之间那份真挚而又深厚的感情,在环境的衬托下显得愈发珍贵。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这句话在她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女人,她们或许在体力上不如男人,也会有脆弱的时候。可一旦成为了母亲,她们就拥有了无穷的力量。面对如此糟糕的环境,她们没有抱怨,没有退缩。无论是烈日当空,还是寒风凛冽,都无法阻挡她们的脚步。为了孩子能吃好、穿暖,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了给父母、丈夫治病,她们愿意吃尽所有的苦。
  她们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却有着一颗善良、坚韧的内心。她们是可亲的,那一张张被煤尘掩盖却依然绽放笑容的脸庞,让人深切感受到她们内心深处的温暖与纯净;她们是可爱的,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依然能够相互关爱、相互扶持,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她们更是可敬的,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劳的品格,撑起了家庭的一片天。如今,这些捡矸石的身影虽已远去,可她们散发出的光芒,却足以照亮我们的心灵。
  (作者单位:平庄煤业老公营子矿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