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舟山海上风电工匠创新工作室:匠心智建驭海风
本报通讯员 章钧星
2025年08月19日
字数:2781
版次:03
  
  工作室成员进行技术讨论。



  象山二期轻量化海上升压站。


  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给职工讲解图纸。

  在浙江象山东南沿海区域,海风轻拂,一支青年团队正在海面上如火如荼地开展各项工作。他们以勤为笔、以风为墨、以海为卷,用踏实的汗水和创新的智慧书写着海上风电创新发展的新篇章,这就是国电电力舟山海上风电创新工作室成员的日常缩影。难题攻坚、精益求精、技术创新、坚韧卓越——这些标签都深深烙在“工匠创新工作室”的精神血脉中。
  舟山海上风电工匠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22年1月,自成立以来,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2.5岁的年轻队伍,针对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生产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硬骨头”开展深入研究,创新解决方案,在惊涛骇浪中展开技术突围,短短3年,成功取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中文核心论文6篇,参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他们用年轻的肩膀扛起大国重器的创新使命。

  ★ 用实干砥砺匠心以行动诠释担当

  “把办公室搬到船上,把课堂设在现场。”这是舟山海上风电工匠创新工作室始终秉持的作风理念。
  该工作室成员坚持实干为先,匠心为底,将“敬业、精益、务实、创新”的精神融入工作全过程,让工作室成为舟山海上风电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和管理创新的“试验田”。
  2022年底,国电象山1号海上风电场(二期)工程正式开工。面对总容量504兆瓦,需在一年内完成56台9兆瓦海上风机安装及投产并网的艰巨任务,考虑到项目建设规模大、建设时间紧,工作室成员驻船驻点,直面施工现场各类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在创新中寻求突破。
  “时间就是命令,任务就是责任!为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我们必须严把施工工艺,深入现场,靠前管理。”工作室带头人对成员坚定地说道。
  工作室主要成员依托“下海驻船”工作模式,贴近施工一线,通过“见缝插针”施工方法,挖掘现场施工重点难点和创新点,创新推行多工作面同步流水作业,针对施工窗口期将现场管理精细到小时,及时与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沟通联系,牢牢把关现场管理,夯实安全基础。
  作为工作室的年轻成员之一,95后的王成更是见证了在厚淤泥海域中深埋220千伏海底电缆9米这一世界首例施工任务。深埋9米难度超乎想象,白天他驻扎海缆深埋船上,实时监测海缆控制状态,调试各类参数控制水压和埋设犁前进速度,确保埋深要求。夜晚便对照技术方案总结当日进度,反复演练次日作业安排,做好标注,确保施工达到技术标准。半个多月的海上时光,陪伴他的只有海上的日月和风浪,但他从未退缩,40多张蓝色施工图纸上密密麻麻地标注,都成为他匠心成长的见证。
  项目建设的关键时期横跨了一整个冬季,海上的寒风极为凛冽,经常把成员们的脸冻得通红,但他们匠心无畏,最终在“一年之约”内顺利完成海上桩基、升压站建安、风机安装等关键节点目标,如期实现项目全容量投产。

  ★ 用创新探索前沿以坚韧破解难题

  在创新工作室每一名成员的办公桌上,总堆着复杂多样的工程图纸和文件资料。白天,他们和项目团队一起跑现场,勘实况,汗水浸透工装,笔记本上更是密密麻麻记录着项目进度和各类参数。深夜,他们反复模拟方案,设计图纸铺满桌面,从项目部的有限办公空间,到象山二期项目的海上工地,再到海上各个工作面的施工管控,都留下了他们优化设计方案、督导施工现场忙碌的身影。
  “海上风电建设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多种多样,在象山二期项目初期阶段,我们就在想如何将现有经验与技术创新有效结合,更好实现降本增效。为此,整个团队在设计阶段就注入了很多努力。”该工作室成员回忆道。
  施工方案优化升级是挖掘降本增效、实现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传统海上建设方案桩基钢材使用量较多,且升压站整站重量大,导致工程造价极高。该工作室负责人王羽深知,要想实现方案优化,技术创新很关键。
  为此,他带着成员突破常规方案,积极与设计院对接,通过精细化、集约化的海上风电结构状态监测设计和海上风机基础桩土参数反演评估方法,成功优化桩基钢材使用量,减少幅度达20%以上。期间提出的轻量化集成式升压组块产品Slim-SO™,较传统海上升压站,整站重量下降约1600吨,投影面积减小25%,建设周期缩短约30%,为项目边建设边发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创新产出成果只是一个起点,能真正运用到公司实际,取得长期显著成效才是最终彼岸。该工作室深谙此理,注重在日常工作中创新解决技术难题。时间拨回到一年前,该工作室成员敏锐地发现,42号风机中压开关柜在长时间承受高负荷后导致风机故障停机,对风电场的整体发电量和无故障运行目标将带来不小的影响。
  为在现有条件下高效、安全地完成开关柜更换,工作室成员广泛调研,提出“中压开关柜维修模式简化”这一整体思路,聚焦需求点设置技术方案,并通过数据整合分析和模拟实验反复论证,最终有效简化中压开关柜更换流程。据大致统计,相较传统更换模式节省了350万元,缩减维修时间35天,该项技术高效率解决了42号风机开关柜故障问题,为设备稳定供能提供了坚实保障。

  ★ 用耐心浇灌人才以技术引领发展

  “工作室成立的初衷,是聚焦创新,通过QC、‘五小’创新活动开展技术攻关,让一线优秀人才在实践中施展才能,并将创新成果有效应用于生产运行。”王羽介绍道。
  一直以来,舟山海上风电匠心创新工作室秉持着“创新永无止境”的理念,注重培养团队成员创新能力,经常性组织人员开展技术交流和讨论活动,鼓励大家提出新的想法思路,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该工作室坚持打造“理论+实操”的双轨培养模式,除深入作业现场参与设备调试、开展模拟演练,工作室积极组织技术研讨,开展“头脑风暴”,让成员们在解决实际难题中锤炼业务能力、激活创新思维。与此同时,在青年员工培养上下足功夫,以创新任务为牵引,搭配“传帮带”机制,积极开展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既教授技能素养,也传递职业信仰,助力青年人快速成长,并在此过程中积极吸纳新的工作室成员,通过打造教、学、练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通道,最大限度地影响和带动职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
  众人拾柴火焰高。老员工丰富的经验与沉稳的心态,为年轻员工指引方向,年轻员工的蓬勃朝气与创新思维,为团队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教学相长、团结一心的团队精神,更成为舟山海上风电工匠创新工作室不断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
  每每想到这些,该工作室成员王成都不禁感慨:“现场建设只要有重大节点,创新工作室的各位成员都是第一时间奔赴现场,驻扎海上,与大家一同在第一线探索方案、现场讨论。在这里,大家既是传道授业的老师,又是相互学习的学生,更是并肩作战的兄弟。”
  “我在创新工作室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也打开了不同视角,这里不仅教我们技术,更教会我们‘把难题当课题’的创新思维。”年轻员工的评价,同样折射出该工作室浓厚的传帮带氛围。
  筚路蓝缕,驾海驭风。舟山海上风电工匠创新工作室将继续以坚定的信念、创新的精神和实干的作风,在海上风电领域不断探索前行,为推动海上风电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书写更加绚丽多彩的篇章。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