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粥情
2025年08月14日
字数:1560
版次:04
晨跑完回家,妻说米粥已经熬好了。看着砂锅里翻滚的金黄小米,我心里蓦然感动。这碗热气腾腾的米粥,是舌尖的挚爱,承载着岁月的烟火,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血脉,也蕴含着无尽的亲情。
千年之前,粥香便萦绕在文人志士的奋斗里。范仲淹少年时寄身醴泉寺,用糙米熬粥。待粥冷凝,便用刀划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就着腌菜充饥。这就是成语“断齑画粥”的由来。齑盐布衾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宏愿与米粥一同熬煮,这份坚韧与担当,成就了“北宋第一名臣”的盛誉;曹雪芹家道中落后,居于西山黄叶村,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顿中,却将半生悲欢酿成字字珠玑的《红楼梦》,笔下大观园的钟鸣鼎食,与现实中的清粥冷饭形成鲜明对比。那些困窘年月里的粥,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对理想的坚守,对磨难的淬炼。
每当看到灶台上蓝色的火焰时,思绪总被拉回小时候的东北老家。那时候物资匮乏,苞米粥、高粱米粥是餐桌上的常客,小米粥是逢年过节时才有的“贵宾”,大米粥更是遥不可及的珍馐。母亲总在熹微晨光中起身,瘦小的身影映在被柴火熏黑的灶墙上。大铁锅咕嘟作响,她粗糙的手掌着木勺,在浓稠的粥里画出一圈圈的涟漪。每次搅动,都像是在调和日常的酸甜苦辣。炉灶里柴火噼啪作响,火星子偶尔溅出来,母亲却浑然不觉,专注地盯着锅中的粥,因为那是生活的希望。
为了让寡淡的粥好吃一些,我总缠着母亲,让她往粥里放白糖。在那个计划供应的年代,全家二斤白糖要省着吃一年。母亲自有办法,她用“糖精”(一种化学制品)代替,每次舀粥前,她都会用一根细细的竹签蘸取少许“糖精”,小心翼翼地在粥面上划过,动作轻柔。当那抹若有若无的甜在齿间散开,连带着咸菜都有了别样风味。母亲切咸菜的手艺堪称一绝,辣菜疙瘩在她刀下细如银丝、薄如蝉翼,淋上酱油的瞬间,香气便在狭小的厨房里肆意蔓延。偶尔母亲还会撒上几粒味精,仿佛在施一场神奇的魔法,让寻常食物瞬间变得鲜美。有时候,母亲还会把腌好的萝卜条放在窗台上晾晒,冬日的阳光洒在上面,萝卜条渐渐变得皱巴巴的,却也浓缩了独特的咸香。一家人围坐在简陋的饭桌前,喝着烫嘴的米粥,就着母亲精心制作的咸菜,简单的饭菜里满是温馨与满足。
时光流转,餐桌上的米粥越来越丰富。妻子跟着潮流煮过燕麦粥,可那股怪味总让我如鲠在喉;试过牛奶配面包,肠胃却闹起了别扭。在尝过舶来食品后,我的胃终究还是老老实实地回到了那碗熟悉的米粥前。小米粥的醇厚、白米粥的软糯、玉米粥的香甜,每一口都带着光阴的故事,将我带回童年的老屋,带回母亲身旁。有一回,我特意按照印象中母亲的方法熬粥,可无论怎么努力,都煮不出原来的滋味。那一刻,我才明白,那碗粥里不仅有食材的香气,更有母亲的爱与时光的沉淀。
儿子在南方打拼,电话里总抱怨喝不到地道的北方粥。他说看到超市里包装精美的速食粥,就想起家中砂锅里那咕嘟作响的米粥。记得今年春节,儿子、儿媳回来时,特意跟着妻子学熬粥。他笨手笨脚地淘米、加水,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电饭锅。当第一锅粥终于煮好,虽然品相不佳,但他欢呼雀跃的样子,让我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我知道,那一碗粥里藏着他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这大概就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吧。
夜幕降临时,妻子又端来一盆新熬的米粥。老瓷盆上细密的纹理,像极了母亲手上的纹路,盛满生活的沧桑。从母亲的灶台到妻子的厨房,这碗粥始终在传递着爱的温度。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亲情在时光的长河里生生不息。如今,我也时常给孙辈们讲起小时候喝米粥的故事,看着他们好奇的眼神,我知道,这份关于米粥的情愫,将会继续传承下去。
岁月更迭,米粥的香气始终萦绕在内心深处。它是寒夜里的温暖,是漂泊时的慰藉,更是血脉相连的亲情最朴实的表达。那一碗温热的米粥,是我们心中最柔软的角落,那是家的象征,是爱的味道,早已融入我们的生命,成为了永恒的记忆。(作者单位:平庄煤业老公营子矿)
千年之前,粥香便萦绕在文人志士的奋斗里。范仲淹少年时寄身醴泉寺,用糙米熬粥。待粥冷凝,便用刀划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就着腌菜充饥。这就是成语“断齑画粥”的由来。齑盐布衾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宏愿与米粥一同熬煮,这份坚韧与担当,成就了“北宋第一名臣”的盛誉;曹雪芹家道中落后,居于西山黄叶村,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顿中,却将半生悲欢酿成字字珠玑的《红楼梦》,笔下大观园的钟鸣鼎食,与现实中的清粥冷饭形成鲜明对比。那些困窘年月里的粥,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对理想的坚守,对磨难的淬炼。
每当看到灶台上蓝色的火焰时,思绪总被拉回小时候的东北老家。那时候物资匮乏,苞米粥、高粱米粥是餐桌上的常客,小米粥是逢年过节时才有的“贵宾”,大米粥更是遥不可及的珍馐。母亲总在熹微晨光中起身,瘦小的身影映在被柴火熏黑的灶墙上。大铁锅咕嘟作响,她粗糙的手掌着木勺,在浓稠的粥里画出一圈圈的涟漪。每次搅动,都像是在调和日常的酸甜苦辣。炉灶里柴火噼啪作响,火星子偶尔溅出来,母亲却浑然不觉,专注地盯着锅中的粥,因为那是生活的希望。
为了让寡淡的粥好吃一些,我总缠着母亲,让她往粥里放白糖。在那个计划供应的年代,全家二斤白糖要省着吃一年。母亲自有办法,她用“糖精”(一种化学制品)代替,每次舀粥前,她都会用一根细细的竹签蘸取少许“糖精”,小心翼翼地在粥面上划过,动作轻柔。当那抹若有若无的甜在齿间散开,连带着咸菜都有了别样风味。母亲切咸菜的手艺堪称一绝,辣菜疙瘩在她刀下细如银丝、薄如蝉翼,淋上酱油的瞬间,香气便在狭小的厨房里肆意蔓延。偶尔母亲还会撒上几粒味精,仿佛在施一场神奇的魔法,让寻常食物瞬间变得鲜美。有时候,母亲还会把腌好的萝卜条放在窗台上晾晒,冬日的阳光洒在上面,萝卜条渐渐变得皱巴巴的,却也浓缩了独特的咸香。一家人围坐在简陋的饭桌前,喝着烫嘴的米粥,就着母亲精心制作的咸菜,简单的饭菜里满是温馨与满足。
时光流转,餐桌上的米粥越来越丰富。妻子跟着潮流煮过燕麦粥,可那股怪味总让我如鲠在喉;试过牛奶配面包,肠胃却闹起了别扭。在尝过舶来食品后,我的胃终究还是老老实实地回到了那碗熟悉的米粥前。小米粥的醇厚、白米粥的软糯、玉米粥的香甜,每一口都带着光阴的故事,将我带回童年的老屋,带回母亲身旁。有一回,我特意按照印象中母亲的方法熬粥,可无论怎么努力,都煮不出原来的滋味。那一刻,我才明白,那碗粥里不仅有食材的香气,更有母亲的爱与时光的沉淀。
儿子在南方打拼,电话里总抱怨喝不到地道的北方粥。他说看到超市里包装精美的速食粥,就想起家中砂锅里那咕嘟作响的米粥。记得今年春节,儿子、儿媳回来时,特意跟着妻子学熬粥。他笨手笨脚地淘米、加水,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电饭锅。当第一锅粥终于煮好,虽然品相不佳,但他欢呼雀跃的样子,让我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我知道,那一碗粥里藏着他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这大概就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吧。
夜幕降临时,妻子又端来一盆新熬的米粥。老瓷盆上细密的纹理,像极了母亲手上的纹路,盛满生活的沧桑。从母亲的灶台到妻子的厨房,这碗粥始终在传递着爱的温度。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亲情在时光的长河里生生不息。如今,我也时常给孙辈们讲起小时候喝米粥的故事,看着他们好奇的眼神,我知道,这份关于米粥的情愫,将会继续传承下去。
岁月更迭,米粥的香气始终萦绕在内心深处。它是寒夜里的温暖,是漂泊时的慰藉,更是血脉相连的亲情最朴实的表达。那一碗温热的米粥,是我们心中最柔软的角落,那是家的象征,是爱的味道,早已融入我们的生命,成为了永恒的记忆。(作者单位:平庄煤业老公营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