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之光让历史显现
2025年08月13日
字数:1402
版次:04
灯光亮起,影院里唯有断续的抽泣声在回荡。137分钟的《南京照相馆》落幕了,那句“鸡鸣寺的鸡不鸣,莫愁湖的愁更愁”却如刀刻般留在心上。
导演将镜头对准1937年寒冬的南京城,却未停留在尸山血海的直观呈现,而是将照相馆化为历史记忆的隐秘容器,十几平方米的店面被迫冲洗日军“太平盛世”的谎言,里间暗房的红灯下,显影液却浸泡着屠杀的真相与平民逃亡的影像。
小小照相馆内,一群普通人以生命守护罪证的壮举,并非艺术虚构。1938年1月,南京估衣廊华东照相馆的十五岁学徒罗瑾,在冲洗日军少尉送来的胶卷时,骇然发现其中记录着斩首、奸淫、屠戮的暴行。冒着杀身之险,他偷偷加洗照片,选取十六张制成封面绘有滴血尖刀与“耻”字的相册。当伪宪兵搜查毗卢寺,他将相册藏于厕所墙洞,相册却不翼而飞。原来同寺受训的吴旋发现后,将其藏入佛龛底座,每夜站岗时都要偷偷确认相册安危。这本经两位青年之手接力守护的相册,八年后终成审判战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铁证当前,一度狡辩“未闻屠杀”的谷寿夫面如土色,最终伏法雨花台。
电影中邮差阿昌目睹底片上被斩首的街坊、江边堆积的尸山,嘶吼出:“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么糟蹋!”这正是对历史中罗瑾们勇气的深刻呼应。暗房红灯不仅显影了胶片,更照见了民族尊严的底线:当林毓秀拒绝通行证,决然说出“从小学戏,我唱的是穆桂英,梁红玉”时;当金老板从忍辱洗照片到怒斥“洗这种照片就是汉奸”时,那些被硝烟遮蔽的普通人脊梁,在红光中挺立如碑。
《南京照相馆》最撼动人心的力量,在于将冰冷数字转化为痛彻心扉的生命体验。幸存者常志强之女常小梅观影时,日本兵摔死婴儿的画面令她瞬间泪崩:“我立刻联想到我奶奶……电影把我拉到那个年代。”纪念馆雕塑与父辈口述未能抵达的痛感,在银幕上化为血溅母亲脸颊的婴儿与刺刀下哺乳的躯体。三十万不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个在我们面前倒下的温热生命。
然而绝望中仍有不灭的微光。众人决定在逃亡前拍摄合影,老金在背景布上轮番展示北京紫禁城、天津劝业场、武汉黄鹤楼、杭州西湖……方寸之间,他们以意念行遍万里河山。这近乎诗意的抗争,与魏特琳女士的现实壮举形成互文,这位原型人物的美国女性,在金陵女子大学以单薄之躯阻拦日军暴行,日记里记满血泪,最终在战后因精神重负自戕。背景布上虚幻的风景与魏特琳真实的牺牲,共同拼贴出民族精神最悲壮的底色:肉身可囚,心向自由。
当片尾老照片中的笑脸与被迫害的影像重叠,镜头陡然转向今日南京,鸡鸣寺樱花如雪,莫愁湖波光潋滟。今昔切换间,我倏然彻悟:那些在暗房中冒死显影真相的人们,那些将相册藏进佛龛的青年,所求从非永恒的悲情,而正是此刻阳光下我们平静的凝视。当小津安二郎这般参与毒气战却以电影大师之名被后世铭记的刽子手仍在被暧昧叙述,当“京字第一号证据”已随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守护记忆,本身就是对遗忘机制的殊死对抗。照相馆的合影从未拍成,背景布里的山河却已成真。暗房红灯照透血色胶卷,显影出的是一个民族在屈辱中挺立的灵魂。
走出影院,盛夏骄阳灼人眼目。回望放映厅那扇已闭的门,恍如看见暗房中那盏摇曳的红灯。它照过罗瑾颤抖的双手,照过吴旋夜探佛龛的身影,此刻更照着我们脚下这片先辈以命守护的土地。血沃之地,终开繁花,而胶片定格的岂止暴行?更有一群普通人以凡躯为烛,在至暗时刻点燃的民族心火,这火光穿透八十八载烟尘,依旧在每一双不愿闭上的眼睛里烈烈燃烧。(作者单位:山东蓬莱公司)
导演将镜头对准1937年寒冬的南京城,却未停留在尸山血海的直观呈现,而是将照相馆化为历史记忆的隐秘容器,十几平方米的店面被迫冲洗日军“太平盛世”的谎言,里间暗房的红灯下,显影液却浸泡着屠杀的真相与平民逃亡的影像。
小小照相馆内,一群普通人以生命守护罪证的壮举,并非艺术虚构。1938年1月,南京估衣廊华东照相馆的十五岁学徒罗瑾,在冲洗日军少尉送来的胶卷时,骇然发现其中记录着斩首、奸淫、屠戮的暴行。冒着杀身之险,他偷偷加洗照片,选取十六张制成封面绘有滴血尖刀与“耻”字的相册。当伪宪兵搜查毗卢寺,他将相册藏于厕所墙洞,相册却不翼而飞。原来同寺受训的吴旋发现后,将其藏入佛龛底座,每夜站岗时都要偷偷确认相册安危。这本经两位青年之手接力守护的相册,八年后终成审判战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铁证当前,一度狡辩“未闻屠杀”的谷寿夫面如土色,最终伏法雨花台。
电影中邮差阿昌目睹底片上被斩首的街坊、江边堆积的尸山,嘶吼出:“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么糟蹋!”这正是对历史中罗瑾们勇气的深刻呼应。暗房红灯不仅显影了胶片,更照见了民族尊严的底线:当林毓秀拒绝通行证,决然说出“从小学戏,我唱的是穆桂英,梁红玉”时;当金老板从忍辱洗照片到怒斥“洗这种照片就是汉奸”时,那些被硝烟遮蔽的普通人脊梁,在红光中挺立如碑。
《南京照相馆》最撼动人心的力量,在于将冰冷数字转化为痛彻心扉的生命体验。幸存者常志强之女常小梅观影时,日本兵摔死婴儿的画面令她瞬间泪崩:“我立刻联想到我奶奶……电影把我拉到那个年代。”纪念馆雕塑与父辈口述未能抵达的痛感,在银幕上化为血溅母亲脸颊的婴儿与刺刀下哺乳的躯体。三十万不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个在我们面前倒下的温热生命。
然而绝望中仍有不灭的微光。众人决定在逃亡前拍摄合影,老金在背景布上轮番展示北京紫禁城、天津劝业场、武汉黄鹤楼、杭州西湖……方寸之间,他们以意念行遍万里河山。这近乎诗意的抗争,与魏特琳女士的现实壮举形成互文,这位原型人物的美国女性,在金陵女子大学以单薄之躯阻拦日军暴行,日记里记满血泪,最终在战后因精神重负自戕。背景布上虚幻的风景与魏特琳真实的牺牲,共同拼贴出民族精神最悲壮的底色:肉身可囚,心向自由。
当片尾老照片中的笑脸与被迫害的影像重叠,镜头陡然转向今日南京,鸡鸣寺樱花如雪,莫愁湖波光潋滟。今昔切换间,我倏然彻悟:那些在暗房中冒死显影真相的人们,那些将相册藏进佛龛的青年,所求从非永恒的悲情,而正是此刻阳光下我们平静的凝视。当小津安二郎这般参与毒气战却以电影大师之名被后世铭记的刽子手仍在被暧昧叙述,当“京字第一号证据”已随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守护记忆,本身就是对遗忘机制的殊死对抗。照相馆的合影从未拍成,背景布里的山河却已成真。暗房红灯照透血色胶卷,显影出的是一个民族在屈辱中挺立的灵魂。
走出影院,盛夏骄阳灼人眼目。回望放映厅那扇已闭的门,恍如看见暗房中那盏摇曳的红灯。它照过罗瑾颤抖的双手,照过吴旋夜探佛龛的身影,此刻更照着我们脚下这片先辈以命守护的土地。血沃之地,终开繁花,而胶片定格的岂止暴行?更有一群普通人以凡躯为烛,在至暗时刻点燃的民族心火,这火光穿透八十八载烟尘,依旧在每一双不愿闭上的眼睛里烈烈燃烧。(作者单位:山东蓬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