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成本皆可控
2025年08月13日
字数:2054
版次:03
本报通讯员 武培瑞
在焦化行业成本高压传导、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焦化公司西来峰质计中心将“过紧日子”思想深植血脉、化为行动。
今年以来,该中心紧扣“思想破冰、厉行节约、严控质量、提升效率”四大核心,上下同心,开辟出一条特色鲜明的降本增效新路径。观念破旧立新、节俭力行不辍、质量关口严防死守,成功激活发展新动能,为企业减亏脱困注入强劲动能。
筑牢“过紧日子”行动根基
“节约意识要融入日常,杜绝浪费需从小事做起。我们要弘扬主人翁精神,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在节约增效、修旧利废上主动作为。”该中心负责人王小军反复强调节约创效理念。
锚定全年扭亏治亏硬目标,该中心拧紧节约创效“发条”,深挖材料消耗、日常节约、修旧利废、设备维护等环节潜力。截至7月底,已实现扭亏治亏金额199.8万元,完成年度预计创效目标的70%。
一场关于“紧日子怎么过、效益从哪里来”的全员大思考、大讨论在各班组热烈展开。采制化及计量岗位员工立足岗位,深挖降本潜力,纷纷提出优化检验流程、降低材料消耗、减少设备空转、煤样回收利用等具体意见。大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将工作中节约、修旧利废的金点子逐一分享出来,并迅速付诸行动。“人人为节约创效主动作为”的氛围日益浓厚。
“装样瓶的塑料袋,可以重复利用一直到破损为止,务必减少塑料袋的领用次数,达到降低采购数量、节约物资成本的目的。”
“做完煤焦检验的各项实验后,及时关掉马弗炉、定硫仪、干燥箱等设备,每一间操作室尽量保证白天不开灯,晚上实验完毕后及时关灯。”
……
化验员刘晶瑾、刘妮等依次分享了日常工作中日常节约的实招。通过常态化的形势教育、专题宣讲和学习讨论,所有干部职工将“过紧日子”的思想观念深深刻在了骨子里,在心底扎下了根,在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精打细算汇聚涓滴效益
一直以来,“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早已融入西来峰质计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的血脉,渗透到工作的点滴之中。“不浪费一粒煤、节约一滴水、惜用一张纸、节省一度电”,从思想共识固化为行为准则。
上半年,该中心合理使用实验设备,根据样品数量集中启动马弗炉、定硫仪等化验设备,坚持“随用随开、够用就行、非必要不启动”的原则,减少设备待机时长,累计节约电费约1.16万元。
该中心加强精煤水分自动采样与人工采样对比,确保了全水分指标的代表性。实现了内购精煤水分减控0.2%目标,完成水分减控目标金额约134.8万元。在物资材料节约使用、压缩采购计划等方面实现成本管控约1.5万元。设备运行精打细算、过期样品集中回收、数据精准把控……一个个贴合实际的治亏措施,不仅在干部职工的思想上得到认可,也在具体工作中得到了更好的落实。
7月19日晚上8时,煤焦化验小组长王菲班前会后直奔天平室,查看送收样记录和送来的煤样。“今天的煤样不多,而且没有粘结指数的实验项目,启动两台马弗炉、一台定硫仪和一台电热干燥箱即可完成实验任务,切勿启动更多设备,造成浪费。”她迅速布置任务。
在平凡的岗位上,化验员任燕将办公桌上的废纸收集起来二次利用,杜绝纸张浪费。化验员白艳霞看到休息室的椅子有故障,第一时间拿起工具维修,既保障了安全又达到修旧利废的目的。化验员刘春燕每当下班前总是四处查看,关闭电脑、饮水机和空调的电源,做到人走电断。
严控原料与产品质量
降本不等于降质。西来峰质计中心严格管控原料与产品质量,仔细分析、审核关键质量指标。1月至6月,坚持对入厂原料煤进行随机抽检,杜绝了供货商的掺假行为,及时完成异常数据的复检任务,保证各项结算数据真实准确。通过严把质量关,累计挽回损失约49.5万元。
7月15日,上午7时40分,化验室负责人王辉一如既往地专注于每一批次原料煤的质量检验数据。一家弱粘煤的全水分测定结果引起他的警觉。“煤样020250714006的全水分测定值13.2%,应该是不符合实际的,存在异常,请安排复检一下,顺便对当天调运的无烟煤下达煤岩制样及化验任务。”他迅速致电化验班长。
“收到,一定按时完成煤样检测工作,对异常数据进行多次测定,务必保证真实、准确地反映原料煤质量问题。”班前会结束后化验班长及时回复。他认真分析质量管理系统上的每一条数据,眼神紧紧盯着电脑屏幕,5个供煤厂家的合同指标在脑海里闪现,快速锁定需要复检的样品编号。
下午3时,所有复检样的检测结果在质量 管理系统 中呈现。 当看到煤 样020250714006的全水分复检结果为14.2%时,任燕说道:“14.2%,比原始结果高出1.0%,幸亏发现及时,要不直接审出去,又给企业带来或多或少的损失。”
“是的,原料产品的质量把关,对于企业的减亏脱困和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时刻关注所有质量数据,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及时复检。生产焦炭的理化指标同样重要,需要我们及时了解,经常与焦炭销售样的指标进行比对。”王辉语重心长地回复道。
以“过紧日子”思想为引领,西来峰质计中心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关键要求融入日常工作,以过硬作风和高度责任感严控质量命脉。在质量检验与计量业务中,全体干部职工不断锤炼技能、转变观念,精打细算练内功,精益求精守关口,用行动诠释“一切成本皆可控”,持续以专业力量,为企业提质增效、筑牢发展根基提供强劲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