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集团“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岗位建功行动先进集体、包头化工甲醇中心:
最是实干能致远
本报特约记者 张晓刚 通讯员 刘光熠
2025年08月13日
字数:2113
版次:02
  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以执著坚守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他们夜以继日,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干出了不凡业绩;他们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产业工人主力军作用,在生产一线书写人生传奇,2024年实现日均生产MTO级甲醇6242吨,创造历史最高纪录。他们,就是“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获得者——包头化工甲醇中心。
  今年7月,甲醇中心又被评为集团公司2025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岗位建功行动先进集体。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是无数次攻坚克难的累积,更是每一位职工实干拼搏的生动见证。

  合力攻坚 争做技术创新“引领者”

  走进甲醇中心气化装置区,7台气化炉如钢铁巨人般巍然矗立.水煤浆与纯氧在炉膛内剧烈反应,耀眼的金色火焰在耐火砖衬里翻腾跃动。控制室里,对讲机中传来此起彼伏的汇报声:“激冷水流量正常”“合成气有效气含量达标”。这一刻,煤炭正在这座钢铁巨兽的体内,完成从黑色燃料到清洁化工原料的神奇蜕变。
  甲醇中心是包头化工的主要生产单元之一,承担着公司中间产品甲醇的生产,以及硫磺产品的生产和包装任务。中心气化炉数量较多,而气化炉的工艺烧嘴又属于周期性易损件。因此,提高气化炉烧嘴的使用寿命,是提升气化炉运行效率、延长连续运行周期、降低消耗和安全风险的关键举措。而如何通过技术改造延长烧嘴使用寿命,是国内外同类企业亟待共同攻关的研究课题。
  一切难题,都是在实干中得以破解;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把握;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甲醇中心正是秉承这份信念,凝聚全员智慧与力量,从工艺、设备、仪表、操作、管理等多维度发力,针对气化炉工艺烧嘴以及炉砖等关键设备开展重点技术攻关,将气化炉工艺烧嘴的平均使用寿命从2017年的63天提升至2024年的81天。这一创举不仅减少了烧嘴的更换频次,大幅降低了现场操作、维修环节的安全隐患,还取得了显著的安全效益。
  甲醇中心在设备国产化方面同样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实现高压煤浆泵、氢气压缩机等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替代,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集团公司建设世界一流示范企业提供了坚实支撑。

  不断探索 争做提质增效“践行者”

  “一定要让国产催化剂在包头化工成功应用,一定要啃下这个‘卡脖子’的硬骨头。”2024年4月8日,在包头化工装置停工检修动员会上,甲醇中心立下“军令状”——必须确保国产催化剂在世界首套180万吨级煤基合成气制甲醇装置成功应用。这不仅是一次技术革新、降本增效的有益尝试,更是一场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之旅。
  催化剂投用初期,甲醇中心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实行24小时轮班值守,通过实时监测系统压力、温度、气体组分、产品纯度等关键指标,持续调整和优化工艺操作。经过反复调试,催化剂性能得到显著提升,最终实现装置稳定运行。截至今年7月31日,甲醇中心年产180万吨煤制甲醇装置采用国产催化剂已稳定运行439天,累计生产甲醇275.6万吨。运行数据显示,该催化剂各项关键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完全满足大型煤制甲醇装置的生产需求。
  在推进催化剂国产化的同时,甲醇中心不断探寻提质增效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严抓气化炉管理和煤浆提浓等举措,今年上半年气化炉平均运行时间提升至190天,煤浆平均浓度达到61.85%,较同期提高1.28%,达到历史最优水平。
  甲醇中心根据MTO级甲醇使用量和甲醇罐缓存能力,提前谋划部署,合理分配甲醇合成系统负荷,科学调整精馏系统运行参数,将精馏系统开车时间从12小时缩短至8小时,节支增效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共完成3批次精馏系统运行,累计产出优等品精甲醇5.17万吨,完成年度计划的86%;累计生产副产品硫磺6529吨,有效提高了生产系统运行的经济性、稳定性和环保性。

  技能强企 争做工匠精神“传承者”

  清晨的阳光洒在银灰色的甲醇合成装置管廊上,为其披上一层淡金色的薄纱。合成塔内,一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正进行着神奇的分子重组。它们碰撞、解离、重新组合,最终化作清澈的甲醇液体。这一刻,现代煤化工的精密与力量,在这座钢铁构筑的生产装置中完美融合。
  随着装置运行年限的增加和产业的持续发展,对现有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工队伍,甲醇中心不断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出新招、创实效,制定了职工专项培训方案与积分管理制度,每月汇总职工基础得分与技能学习分,将动态排名结果直接作为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这一机制有效激发了职工的学习内生动力,推动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深度融合,形成“学练互促”的良好氛围。
  为进一步激发岗位职工学知识、比技术、提技能的热情,甲醇中心定期组织开展技术大比武和“安康杯”技能竞赛,选拔优秀职工参加全国及内蒙古自治区和企业系统内外的各类赛事,屡获佳绩。其中,职工邢宇、孟祥南获评“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能手”,杨靖慷、张振、贾强顺等多人斩获“内蒙古自治区技术能手”“国能工匠”等殊称。
  这支在磨砺中成长的队伍,不仅为企业安全生产与任务攻坚注入硬核力量,更以实绩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专业担当,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这一伟大号召,正是甲醇中心深耕煤化工一线的行动指南。他们牢牢握紧实干的接力棒,立足生产一线,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一个个亮眼成绩,为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