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集团“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岗位建功先进个人、重庆电厂设备维护部主任冉国琳:
炉火映丹心
本报通讯员 蓝凯 特约记者 阳毅
2025年08月05日
字数:2424
版次:02
  7月的重庆电厂,冷却塔蒸腾的白雾缓缓散开,管道纵横的厂区里,机器轰鸣不断。重庆电厂设备维护部主任冉国琳坐在办公桌前,指尖摩挲着桌角翻旧的检修规程,抬头望向窗外。那里,于两年前投产的66万千瓦新机组正平稳运行,光与热的能量正沿着钢铁脉络奔涌向前。
  就在不久前,他刚获得国家能源集团“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岗位建功先进个人荣誉。“荣誉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他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噪声的力量,“设备转起来,电送出去,环保达标,这才是硬道理。”从运行值班员到设备“掌舵人”,冉国琳在电厂的三十余载,正是用“干”字写就的奋斗史。

 
“硬骨头”前主动请缨



  “设备告警就是冲锋号,现场问题就是作战图!”这是冉国琳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电厂的每台设备都是“战友”,而他的职责,就是让“战友”始终保持最佳状态。
  记得他刚进厂时,还位于九龙坡的22万千瓦老机组面临锅炉燃烧不稳、助燃油耗居高不下的难题。彼时还是发电车间技术骨干的冉国琳主动请缨:“让我试试!”接下来的3个月,他成了车间的“钉子户”——白天守在观察孔前,盯着火焰形态记录参数,脸颊被炉膛烤得通红;晚上对着厚厚一沓数据画图分析,宿舍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有次为了捕捉火焰突变的瞬间,他连续蹲守6小时,直到双腿发麻站不起身。最终,凝结着他汗水的改造锅炉燃烧器,提高燃烧稳定性报告出炉,助燃油耗直接下降30%,这份报告也成了厂里的节能“宝典”。
  后来启动超低排放改造之时,冉国琳被推到了最前线。“环保是红线,必须答满分!”他在动员会上拍了桌子。改造涉及23个系统、1000多个控制点,光是技术方案就改了17稿。有次脱硝系统调试卡壳,出口氮氧化物浓度反复波动,他带着团队连续48小时守在现场,逐个排查喷枪角度、氨水流量,最终找到“喷枪雾化不均”的症结,改造后的数据显示各项指标优于国家标准。
  如今,他担任新机组设备维护部主任后,他的“战场”更大了。2024年,他带领检修维护团队完成检修3000余项,消除ERP缺陷7606条,排查整改隐患300余项。最惊险的一次,1号机组锅炉过热器疏水管突然泄漏,蒸汽在管道间形成白雾,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停机。冉国琳赶到现场时,安全帽上瞬间凝满水珠,他却盯着压力表果断下令:“先隔离泄漏点,再逐步降压!”经过2小时紧急处置,险情化解,而他的后背早已被蒸汽熏得湿透。


既有“老经验”又有“新智慧”


  “技术藏着掖着没意思,共享才能进步。”冉国琳的创新,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从现场来、到现场去。
  时光回溯到2018年,那时的他在国神集团挂职,负责24家电厂的超低排放改造管理。这么多项目同时推进,如何确保质量和进度?他琢磨出“日跟踪、周调度、月总结”机制:每天收集各厂数据,每周召开视频会分析问题,每月形成优化报告。有次内蒙古某电厂改造卡壳,他连夜赶过去,在现场发现“脱硫塔喷淋层设计不合理”,当即手绘修改图,指导团队调整角度。最终,24家电厂全部提前完成改造,平均降低运行成本15%。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创新不是拍脑袋,是把经验固化成方法。”
  在重庆电厂两台66万千瓦机组基建时期,他的“创新雷达”始终在线。2023年新机组试运阶段,风机RB试验突发险情:给水流量异常增大,主汽温度直线下降。控制室里,年轻技术员急得手心冒汗,冉国琳却盯着屏幕沉声道:“手动干预!降给水流量,优化自动参数!”他预判是“给水调节系统响应滞后”,调整指令下达3分钟后,温度曲线开始回升。事后,他带着团队复盘,主导开发了“给水系统动态响应优化模型”,这个模型后来在新机组稳定运行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些年,他将现场遇到的“疑难杂症”和优化方案,提炼升华,在《能源科技》《电力设备管理》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CFB锅炉超低排放改造调试优化技术研究》《300MW亚临界CFB机组高岭土掺烧试验研究》等论文,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主导26项技改,但最让他骄傲的,是这些成果都能“落地生根”。比如他主持的“高岭土掺烧试验”,不仅降低了锅炉磨损,还让煤耗每千瓦时下降0.8克,按两台66万千瓦机组的发电量算,一年就能节约标准煤近千吨。


把“接力棒”传给“生力军”



  “技术要传帮带,不能断了档。”冉国琳的办公桌抽屉里,有个泛黄的笔记本,里面记着他刚参加工作时的师傅教的“土办法”——“听声音辨轴承故障”“摸温度知管道状态”。如今,他把这些“老智慧”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年轻人。
  2024年,部门组织了306期自主培训,冉国琳亲自授课28次。他讲课有个特点:不讲空理论,专挑“现场案例”。讲“粉仓刮板螺栓断裂”时,他会带学员去仓库看断裂的螺栓,分析材质和受力;讲“磨机分离器跳闸”时,他会打开控制系统,一步步演示如何查旋转方向。年轻技术员谢小凡记得,自己上岗考核独立处理缺陷时的手忙脚乱,冉国琳在一旁看着不说话,等处理完才指出:“步骤对了,但忽略了规程里‘先断电再拆线’的细节——规程就是铁律!”
  对年轻人的创新想法,他总是全力支持。去年,95后技术员李特灵提出“用红外热像仪预判设备故障”,有人觉得“成本太高”,冉国琳却拍板:“买!试试才知道行不行。”试用期间,热像仪提前发现了引风机轴承过热隐患,避免了一次非计划停机。现在,这个方法已在全厂推广。“年轻人敢想,我们要给机会。”他说。
  在他的带动下,设备部成了“人才孵化器”:近3年培养出12名技术骨干,6人获得集团技能竞赛奖项。有一次,跟他共事30余年的老搭档刘毅问他:“冉主任,您这么拼图啥?”他指着窗外的冷却塔:“你看,这些设备能平稳运行,电能源源不断送出去,不就是咱电力人的价值?”这份朴实的“成就感”,正是支撑他数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的信念源泉。
  从运行一线到管理岗位,冉国琳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他取得的各项先进荣誉,是对他卓越贡献的持续肯定。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这句写在他笔记本扉页的话,恰是他的写照。在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发展的征程上,冉国琳就像炉膛里的火焰,用实干精神持续燃烧,照亮前路。而在他身后,越来越多的“电力人”正沿着他的足迹,书写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篇章。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