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干书写煤化工绿色答卷
2025年08月04日
字数:2320
版次:02
七月的新疆戈壁滩,骄阳似火、热浪滚滚。在新疆化工热电生产中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红色标语在烈日下熠熠生辉,仿佛诉说着“干”字背后的故事。
7月2日,走进集控室,魏洋正专注地盯着电子屏幕上跳动的一串数字:二氧化硫浓度28.2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34.5毫克/立方米、粉尘1.8毫克/立方米……这些实时变化的数据,如同守护蓝天的“信号灯”,牵动着他的每一根神经。
“环保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多优化一个参数,戈壁就多一片蓝天。”这句话,魏洋不知对装置人员说了多少遍,早已成为装置的环保宣言。
2014年,怀揣着对煤化工事业的满腔热忱,魏洋告别熟悉的工作环境,奔赴荒芜的戈壁滩,投身新疆化工项目建设。那时新疆化工还处于基建期,施工现场环境恶劣,设施条件极其简陋,但他从未打过退堂鼓。从设备安装到调试验收,从装置投运到攻克难题,他把每项工作都当作自我提升的机会。
设备调试阶段,一个突如其来的重大技术难题使热电项目陷入停滞。魏洋带领技术骨干开启“连轴转”模式,连续奋战48小时,饿了就以泡面充饥,困了就用冷水洗脸提神。他们一边反复调试设备参数,一边查阅技术资料,还不断开展模拟试验。最终,在大家齐心协力下,成功破解难题,设备重新启用,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装置投入运行后,困难接踵而至,可魏洋从未退缩。一次,脱硝系统突发故障,运行中氨气流量持续下降,即便将调节阀开到最大,流量仍毫无回升迹象,氮氧化物指标也开始间断性超标,严重影响安全环保生产。魏洋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沿着氨气管线逐一排查:稀释风机流量正常,氨气混合器运行稳定……一圈排查下来,问题根源却未找到。
就在众人陷入困境时,魏洋凭借多年经验推测:“会不会是氨气管线阻火器堵了?”他拿起铜制扳手,蹲在设备旁反复敲打阻火器本体。随着“咚咚”的敲击声,氨气流量表指针缓缓上升——问题解决了,及时消除了氮氧化物超标的风险,确保环保指标达标排放。
“只要勇于尝试,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魏洋坚定地说。
从手动到自动,魏洋走出了一条用脚步丈量的创新之路。除灰系统改造是他迄今为止的一次重大突破。在火力发电厂,除灰系统堪称环保防线的“咽喉要道”。过去,除灰系统常因设计缺陷,出现输灰不畅、灰斗积灰堵塞等问题,不仅增加了人工清理工作量,还严重影响装置安全运行。2019年4月,魏洋主动牵头改造工作,白天守在现场,一遍又一遍记录设备运行数据,观察输灰系统参数变化情况;晚上回到宿舍,对着数据图表反复研究,精心推演改造方案。他的办公卡座上堆满了图纸和数据报表,电脑里储存着上百个试验记录文档。历经3个多月、上百次试验,终于找到解决方案——通过优化控制逻辑、增设自动监测装置,实现了输灰系统全自动运行。这一改造不仅彻底消除了灰斗因积灰过多而坍塌的风险,还减少了人工干预,保障环保指标稳定达标。
在同事眼中,魏洋既是“行走的环保百科全书”,更是敢啃硬骨头的创新先锋。面对热电生产中心总排口环保数据波动和硫酸铵浆液结晶难题,他创新性地提出“三维立体攻关模型”:纵向深挖装置运行历史数据,寻找参数变化规律;横向对比同行业先进企业案例,借鉴成熟经验;同时深入研究相关技术文献,从理论层面寻找突破点。
那段时间,现场会议室成了技术攻坚的“战场”。白天,他带领技术骨干实地测试;晚上,会议室里依然灯火通明,讨论声此起彼伏。他们推翻了十几个方案,做了数百次试验,最终在传统PID控制基础上,成功引入加氨自动逻辑和计算模块。当四套脱硫系统实现全自动精准加氨,环保参数合格率和硫酸铵产品优等率大幅提升时,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成功的喜悦。
近年来,魏洋的创新成果持续赋能绿色发展:牵头制定“一企一策”减排方案,推动产业低碳转型。凭借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他主导完成硫酸铵后处理系统改造。通过优化结晶工艺、改进分离设备,成功将硫酸铵产品质量从协议料提升至合格品。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企业增加约500万元盈利。锅炉磨煤机磨辊频繁损坏,长期困扰装置安全生产,魏洋牵头对磨煤机液压油系统进行优化升级。通过改进液压油过滤方式、调整压力控制参数,大幅延长磨辊使用寿命。改造后,每年至少节省磨煤机维修及磨辊更换费用1000万元。他积极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组织接收净化装置汽提塔的凝液废氨水,将其作为脱硫系统的补充氨源,不仅解决了废氨水的环保处理难题,还大幅减少了液氨采购量,全年节约液氨采购量3000吨,节约三剂费用840万元。
2025年,锅炉超低氮燃烧器改造项目启动,该项目对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意义重大。魏洋再次挑起重担,担任项目负责人。为制定最优方案,他走访多家有成功改造经验的企业,实地调研技术应用效果,反复论证不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从前期调研到设备采购,他对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项目规划、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如今项目进入施工阶段,他每天扎根现场,从作业票办理、安全监护到工程质量验收,事无巨细,全力保障项目按计划推进。
由于煤化工副产硫酸铵产品尚无明确统一的国家标准,各企业多依据自定的企业标准,导致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销售乱象频发。为打破这一局面,魏洋带队走访国内多家具备代表性的副产硫酸铵生产企业,进行取样、交流、分析、讨论,历时半年多,最终主导制定出煤化工副产硫酸铵团体标准。这一标准的出台,不仅为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提供明确指导,更规范了市场秩序,提升了产品市场认可度。
扎根戈壁十一载,魏洋从一名普通操作工成长为技术骨干,先后获得9项专利、2项团标,发表4篇专业论文,编写1本专业书籍。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是对专业技术的执着追求。他的事迹,激励着身边职工立足岗位、真抓实干,为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贡献力量,书写着国能人的奋斗篇章。
7月2日,走进集控室,魏洋正专注地盯着电子屏幕上跳动的一串数字:二氧化硫浓度28.2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34.5毫克/立方米、粉尘1.8毫克/立方米……这些实时变化的数据,如同守护蓝天的“信号灯”,牵动着他的每一根神经。
“环保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多优化一个参数,戈壁就多一片蓝天。”这句话,魏洋不知对装置人员说了多少遍,早已成为装置的环保宣言。
2014年,怀揣着对煤化工事业的满腔热忱,魏洋告别熟悉的工作环境,奔赴荒芜的戈壁滩,投身新疆化工项目建设。那时新疆化工还处于基建期,施工现场环境恶劣,设施条件极其简陋,但他从未打过退堂鼓。从设备安装到调试验收,从装置投运到攻克难题,他把每项工作都当作自我提升的机会。
设备调试阶段,一个突如其来的重大技术难题使热电项目陷入停滞。魏洋带领技术骨干开启“连轴转”模式,连续奋战48小时,饿了就以泡面充饥,困了就用冷水洗脸提神。他们一边反复调试设备参数,一边查阅技术资料,还不断开展模拟试验。最终,在大家齐心协力下,成功破解难题,设备重新启用,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装置投入运行后,困难接踵而至,可魏洋从未退缩。一次,脱硝系统突发故障,运行中氨气流量持续下降,即便将调节阀开到最大,流量仍毫无回升迹象,氮氧化物指标也开始间断性超标,严重影响安全环保生产。魏洋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沿着氨气管线逐一排查:稀释风机流量正常,氨气混合器运行稳定……一圈排查下来,问题根源却未找到。
就在众人陷入困境时,魏洋凭借多年经验推测:“会不会是氨气管线阻火器堵了?”他拿起铜制扳手,蹲在设备旁反复敲打阻火器本体。随着“咚咚”的敲击声,氨气流量表指针缓缓上升——问题解决了,及时消除了氮氧化物超标的风险,确保环保指标达标排放。
“只要勇于尝试,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魏洋坚定地说。
从手动到自动,魏洋走出了一条用脚步丈量的创新之路。除灰系统改造是他迄今为止的一次重大突破。在火力发电厂,除灰系统堪称环保防线的“咽喉要道”。过去,除灰系统常因设计缺陷,出现输灰不畅、灰斗积灰堵塞等问题,不仅增加了人工清理工作量,还严重影响装置安全运行。2019年4月,魏洋主动牵头改造工作,白天守在现场,一遍又一遍记录设备运行数据,观察输灰系统参数变化情况;晚上回到宿舍,对着数据图表反复研究,精心推演改造方案。他的办公卡座上堆满了图纸和数据报表,电脑里储存着上百个试验记录文档。历经3个多月、上百次试验,终于找到解决方案——通过优化控制逻辑、增设自动监测装置,实现了输灰系统全自动运行。这一改造不仅彻底消除了灰斗因积灰过多而坍塌的风险,还减少了人工干预,保障环保指标稳定达标。
在同事眼中,魏洋既是“行走的环保百科全书”,更是敢啃硬骨头的创新先锋。面对热电生产中心总排口环保数据波动和硫酸铵浆液结晶难题,他创新性地提出“三维立体攻关模型”:纵向深挖装置运行历史数据,寻找参数变化规律;横向对比同行业先进企业案例,借鉴成熟经验;同时深入研究相关技术文献,从理论层面寻找突破点。
那段时间,现场会议室成了技术攻坚的“战场”。白天,他带领技术骨干实地测试;晚上,会议室里依然灯火通明,讨论声此起彼伏。他们推翻了十几个方案,做了数百次试验,最终在传统PID控制基础上,成功引入加氨自动逻辑和计算模块。当四套脱硫系统实现全自动精准加氨,环保参数合格率和硫酸铵产品优等率大幅提升时,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成功的喜悦。
近年来,魏洋的创新成果持续赋能绿色发展:牵头制定“一企一策”减排方案,推动产业低碳转型。凭借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他主导完成硫酸铵后处理系统改造。通过优化结晶工艺、改进分离设备,成功将硫酸铵产品质量从协议料提升至合格品。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企业增加约500万元盈利。锅炉磨煤机磨辊频繁损坏,长期困扰装置安全生产,魏洋牵头对磨煤机液压油系统进行优化升级。通过改进液压油过滤方式、调整压力控制参数,大幅延长磨辊使用寿命。改造后,每年至少节省磨煤机维修及磨辊更换费用1000万元。他积极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组织接收净化装置汽提塔的凝液废氨水,将其作为脱硫系统的补充氨源,不仅解决了废氨水的环保处理难题,还大幅减少了液氨采购量,全年节约液氨采购量3000吨,节约三剂费用840万元。
2025年,锅炉超低氮燃烧器改造项目启动,该项目对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意义重大。魏洋再次挑起重担,担任项目负责人。为制定最优方案,他走访多家有成功改造经验的企业,实地调研技术应用效果,反复论证不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从前期调研到设备采购,他对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项目规划、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如今项目进入施工阶段,他每天扎根现场,从作业票办理、安全监护到工程质量验收,事无巨细,全力保障项目按计划推进。
由于煤化工副产硫酸铵产品尚无明确统一的国家标准,各企业多依据自定的企业标准,导致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销售乱象频发。为打破这一局面,魏洋带队走访国内多家具备代表性的副产硫酸铵生产企业,进行取样、交流、分析、讨论,历时半年多,最终主导制定出煤化工副产硫酸铵团体标准。这一标准的出台,不仅为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提供明确指导,更规范了市场秩序,提升了产品市场认可度。
扎根戈壁十一载,魏洋从一名普通操作工成长为技术骨干,先后获得9项专利、2项团标,发表4篇专业论文,编写1本专业书籍。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是对专业技术的执着追求。他的事迹,激励着身边职工立足岗位、真抓实干,为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贡献力量,书写着国能人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