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映初心
2025年08月04日
字数:1242
版次:01
7月25日凌晨3时,龙源电力黑龙江公司草原风电场监控室的警报声划破夜的寂静。“220千伏线路故障录波启动。”值班人员刚拿起电话,门外就传来熟悉的声音:“把最近3次的运行数据调出来,立即启动带电巡线应急预案。”西部设备维保中心主任吴希冬披着工装站在门口,眼神清亮。这样的紧急处置,对他早已是常态。
作为风电场的全天候“守护神”,吴希冬的手机常年24小时开机,宿舍长明的小夜灯成了最特别的“安全指示灯”。“灯亮着,说明设备运行稳定,这样睡觉才踏实。”这句朴实的话,是他年均驻扎现场超过280天、处理现场消缺300余次、远程指导故障100余次的生动注脚。
2022年公司推行运维模式改革时,19个风电场72%的操作规范率让吴希冬头疼不已。他牵头组建“票卡包”编制攻坚小组,带领技术骨干历时6个月逐台梳理设备流程、逐道制定工序标准,3.2万份作业票卡包改了又改,最终实现全流程检修作业标准化。当系统显示操作规范率达到100%时,熬得满眼红血丝的他才踏实睡了一觉。
在吴希冬的字典里,“隐患”二字重如千钧。他创新建立“日跟踪、周研判、月销号”机制,实现设备隐患全闭环管理。还推出了“清单化梳理+分级化管控”模式,就像给设备装上“健康监测仪”。2024年,团队排查出的1133条设备缺陷中,5条紧急缺陷、64条重大缺陷全部当天响应。为了降低林区风电场火灾隐患,他带领团队徒步100多公里排查电缆桥架,制定的防火封堵方案将火灾风险降低90%以上。
“得让科技为安全站岗。”吴希冬对新技术的敏感度总是领先一步。他牵头引进红外热成像检测、超高频局放测试等12项先进技术,为设备诊断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使设备状态可控在控。针对爱华风电场单芯电缆接地环流过热导致35千伏电缆头频繁击穿的问题,他带人爬铁塔、钻电缆沟、查线路图,提出了“单侧接地保护”技改方案,不仅彻底解决难题,还被纳入集团技改典型案例。
在同事们看来,吴希冬身上总有股“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倔劲。面对箱变潮湿导致的绝缘故障,他带着团队反复试验,研发出“绝缘三重防护法”,给121台箱变穿上“防护衣”,让同类故障发生率下降85%。在架空线路防鸟害改造中,他和同事们制定“防鸟刺+复合绝缘子”组合方案,使白山、草原等6个风电场线路跳闸率直降70%。2024年,他主导了18项技改项目,让配网故障跳闸次数从29次降至9次,相当于多发电400万千瓦时,节约标煤1700吨,减排二氧化碳3500吨。这些数字背后,是他办公室深夜常亮的灯光、沾满油污的工作服、写满方案的笔记本和一年跑出来的3万公里路。
作为党员技术骨干,吴希冬总说:“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硬才是真的硬。”他牵头组建党员修旧利废工作室,成为培养技术能手的“摇篮”。利用出差间隙编写了《输变电设备典型故障处理100例》,被一线职工当成“口袋书”。制作的30多个“票卡包”教学视频,让新职工很快就能上手。在他提出的“每天多查一处隐患、每周多学一项技能、每月多解决一个难题”的“三个一”准则激励下,团队连续3年保持缺陷消缺率100%,2024年更是拿下公司年度考核第一名。今年“七一”,吴希冬被评为龙源电力优秀共产党员。
作为风电场的全天候“守护神”,吴希冬的手机常年24小时开机,宿舍长明的小夜灯成了最特别的“安全指示灯”。“灯亮着,说明设备运行稳定,这样睡觉才踏实。”这句朴实的话,是他年均驻扎现场超过280天、处理现场消缺300余次、远程指导故障100余次的生动注脚。
2022年公司推行运维模式改革时,19个风电场72%的操作规范率让吴希冬头疼不已。他牵头组建“票卡包”编制攻坚小组,带领技术骨干历时6个月逐台梳理设备流程、逐道制定工序标准,3.2万份作业票卡包改了又改,最终实现全流程检修作业标准化。当系统显示操作规范率达到100%时,熬得满眼红血丝的他才踏实睡了一觉。
在吴希冬的字典里,“隐患”二字重如千钧。他创新建立“日跟踪、周研判、月销号”机制,实现设备隐患全闭环管理。还推出了“清单化梳理+分级化管控”模式,就像给设备装上“健康监测仪”。2024年,团队排查出的1133条设备缺陷中,5条紧急缺陷、64条重大缺陷全部当天响应。为了降低林区风电场火灾隐患,他带领团队徒步100多公里排查电缆桥架,制定的防火封堵方案将火灾风险降低90%以上。
“得让科技为安全站岗。”吴希冬对新技术的敏感度总是领先一步。他牵头引进红外热成像检测、超高频局放测试等12项先进技术,为设备诊断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使设备状态可控在控。针对爱华风电场单芯电缆接地环流过热导致35千伏电缆头频繁击穿的问题,他带人爬铁塔、钻电缆沟、查线路图,提出了“单侧接地保护”技改方案,不仅彻底解决难题,还被纳入集团技改典型案例。
在同事们看来,吴希冬身上总有股“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倔劲。面对箱变潮湿导致的绝缘故障,他带着团队反复试验,研发出“绝缘三重防护法”,给121台箱变穿上“防护衣”,让同类故障发生率下降85%。在架空线路防鸟害改造中,他和同事们制定“防鸟刺+复合绝缘子”组合方案,使白山、草原等6个风电场线路跳闸率直降70%。2024年,他主导了18项技改项目,让配网故障跳闸次数从29次降至9次,相当于多发电400万千瓦时,节约标煤1700吨,减排二氧化碳3500吨。这些数字背后,是他办公室深夜常亮的灯光、沾满油污的工作服、写满方案的笔记本和一年跑出来的3万公里路。
作为党员技术骨干,吴希冬总说:“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硬才是真的硬。”他牵头组建党员修旧利废工作室,成为培养技术能手的“摇篮”。利用出差间隙编写了《输变电设备典型故障处理100例》,被一线职工当成“口袋书”。制作的30多个“票卡包”教学视频,让新职工很快就能上手。在他提出的“每天多查一处隐患、每周多学一项技能、每月多解决一个难题”的“三个一”准则激励下,团队连续3年保持缺陷消缺率100%,2024年更是拿下公司年度考核第一名。今年“七一”,吴希冬被评为龙源电力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