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的坚守
2025年07月30日
字数:1938
版次:03
夏日降水频繁来袭,却挡不住一列列满载“乌金”的列车在新朔铁路上奔腾不息。
作为国家能源运输重要“动脉”,新朔铁路串联起晋蒙两地的煤炭资源,肩负着保障能源供应的重任。而每到“七上八下”的汛期,这条钢铁“大动脉”的安全畅通,便系于无数一线铁路人的肩头。
像往常一样,一列载满乌金的列车正从新朔铁路大准线点岱沟站区驶向大同口燕庄站区。出勤前,机车值乘员对机车走行部、雨刷器砂箱砂管等进行重点检查,发现隐患立即进行整改,确保汛期机车状态良好。他们将IC卡写入防洪地段信息,正副司机仔细核对,不容许丝毫差错。途经防洪地段时,机车司机开窗起立,加强瞭望,直到列车尾部离开危险区域,才继续恢复正常行车。
在汛期进行行车时,机车乘务员严守汛期防洪“最前线”,严格执行“手比眼看口呼”制度,加强瞭望、精心操纵,这是标准化作业的“复制”,更是执乘任务中一丝不苟的“粘贴”。还是学习司机的新入职大学生乔慧敏深有感触:“乘务员不仅是手握闸把的机车司机,更是铁道线上流动的安全哨兵。坚守在运输第一线,我要做这条能源‘大动脉’最忠诚的守护者。”
7月初,管内出现持续小雨。鸡鸣驿线桥工区业务指导孙青山,带领许俊峰、庞永平等3名线路工,深一脚浅一脚地踏查在铁道旁。他们先检查鸡大上行线K169+120至K169+220中铁大桥局施工现场基坑苫盖及压实情况,再查看K169+280至K169+480高大护坡的冲空及天沟、侧沟排水情况,随后对3处隧道口周边山坡环境进行全面检查,严防山体滑坡、落石等险情。
“近期降雨频发,无论降雨是否达到警戒线,我们每日巡线都会重点关注防洪问题。”孙青山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说,“主要对管内侧沟、天沟、涵洞入口的堵塞物(树枝、淤泥等)进行清理,确保排水畅通。检查路基边坡有无渗水、冲刷或塌陷,尤其注意高堤深堑路段,观察线路两侧有无积水倒灌风险,检查道砟是否流失、翻浆冒泥,路基是否下沉。对山坡、桥梁、隧道口周边环境,排查山体滑坡、落石、泥石流迹象;邻近施工地段检查临时设施(如硬隔离)是否稳固,防止侵入限界。”
随着汛期的来临,新朔铁路调度指挥中心内更显忙碌。大屏幕上调度信号闪烁不停,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预示着汛期工作节奏的加快。作为公司防洪抗汛工作的“神经中枢”,各调度指挥中心各调度台的调度员接打电话好似按下了“倍速键”,神情如同实时滚动的气象雷达图紧绷着。
“大准公司注意,龙王渠站—点岱沟站间雨量达到出巡警戒值,请立即出巡,仔细排查线路安全隐患。外西沟站—鸡鸣驿站间雨量达到限速警戒值,所有经过该区域的列车限速行驶。”伴随着智慧气象预警系统显示大准铁路沿线的雨量急剧上升,综合调度值班员冀冰经过请示、上报,并联动列车调度台进行处置。
进入汛期后,公司构建起融合“人防技防协同、科技智慧赋能”的防汛安全体系,通过空中与地面监测联动、线上线下数据互通的“观云测雨、地理监控”全维度防控网络,为精准预判降雨态势及防洪风险筑牢了数据根基。这一举措推动防洪模式从“被动防御”向“前瞻预警、主动避险”转型升级,有效保障了能源运输通道的安全稳定运行。
人防技防的协同发力,离不开坚实的工程建设与物资保障。今年,新朔铁路着力构建“基础管理、隐患治理、应急响应、设备提质、施工管控”五维防洪体系,将政治要求转化为49项具体行动清单。公司工程部防洪主管韩向飞介绍:“汛期来临前,我们做了大量预防性的工作和工程。在防洪物资保障方面,采用‘集中储备+分散布点’策略,全线12个大型综合防洪库及各专业材料库储备防洪物资1300余项。在纳林川、高家堡、外西沟站等重点位置,预置14车防洪片石、石砟和2棚车防洪物资,确保抢险物资供应充足、调运及时。”
依据隐患排查结果,公司精准锁定首批11处重点防洪工点,目前8处已完工,剩余3处正全力攻坚。全线采用锚杆框架梁、重力式挡墙、路基注浆等先进工艺,对高大护坡、高路堤、涵洞高填方等风险区段实施系统性加固,持续提升线路本质安全与抗洪能力。同时,在大准线K244+520-650右侧、准池下行线K100+500-800路外弃渣场等8处关键地段部署铁路边坡动态监测系统,实时捕捉变形趋势,实现边坡异常早期预警;加密布设高清视频监控设备1200余套,构建全天候可视化监控网络,为精准决策和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撑。
“我们始终牢记‘三个不能过高估计’,强化‘现场、现实、现在’管理,将最大的精力投入到一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实抓细各项工作,确保安全平稳度汛。”工程部工程主管王向坤的话语掷地有声。
在“人防、技防、物防”的紧密配合下,新朔铁路在今年汛期防洪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尽管经历了多次强降雨考验,铁路运输始终保持安全稳定。但新朔铁路人深知,防洪工作容不得半点松懈。他们将继续坚守岗位,不断优化完善防洪体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护好这条能源运输大通道,为迎峰度夏期间能源保供贡献力量。
作为国家能源运输重要“动脉”,新朔铁路串联起晋蒙两地的煤炭资源,肩负着保障能源供应的重任。而每到“七上八下”的汛期,这条钢铁“大动脉”的安全畅通,便系于无数一线铁路人的肩头。
像往常一样,一列载满乌金的列车正从新朔铁路大准线点岱沟站区驶向大同口燕庄站区。出勤前,机车值乘员对机车走行部、雨刷器砂箱砂管等进行重点检查,发现隐患立即进行整改,确保汛期机车状态良好。他们将IC卡写入防洪地段信息,正副司机仔细核对,不容许丝毫差错。途经防洪地段时,机车司机开窗起立,加强瞭望,直到列车尾部离开危险区域,才继续恢复正常行车。
在汛期进行行车时,机车乘务员严守汛期防洪“最前线”,严格执行“手比眼看口呼”制度,加强瞭望、精心操纵,这是标准化作业的“复制”,更是执乘任务中一丝不苟的“粘贴”。还是学习司机的新入职大学生乔慧敏深有感触:“乘务员不仅是手握闸把的机车司机,更是铁道线上流动的安全哨兵。坚守在运输第一线,我要做这条能源‘大动脉’最忠诚的守护者。”
7月初,管内出现持续小雨。鸡鸣驿线桥工区业务指导孙青山,带领许俊峰、庞永平等3名线路工,深一脚浅一脚地踏查在铁道旁。他们先检查鸡大上行线K169+120至K169+220中铁大桥局施工现场基坑苫盖及压实情况,再查看K169+280至K169+480高大护坡的冲空及天沟、侧沟排水情况,随后对3处隧道口周边山坡环境进行全面检查,严防山体滑坡、落石等险情。
“近期降雨频发,无论降雨是否达到警戒线,我们每日巡线都会重点关注防洪问题。”孙青山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说,“主要对管内侧沟、天沟、涵洞入口的堵塞物(树枝、淤泥等)进行清理,确保排水畅通。检查路基边坡有无渗水、冲刷或塌陷,尤其注意高堤深堑路段,观察线路两侧有无积水倒灌风险,检查道砟是否流失、翻浆冒泥,路基是否下沉。对山坡、桥梁、隧道口周边环境,排查山体滑坡、落石、泥石流迹象;邻近施工地段检查临时设施(如硬隔离)是否稳固,防止侵入限界。”
随着汛期的来临,新朔铁路调度指挥中心内更显忙碌。大屏幕上调度信号闪烁不停,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预示着汛期工作节奏的加快。作为公司防洪抗汛工作的“神经中枢”,各调度指挥中心各调度台的调度员接打电话好似按下了“倍速键”,神情如同实时滚动的气象雷达图紧绷着。
“大准公司注意,龙王渠站—点岱沟站间雨量达到出巡警戒值,请立即出巡,仔细排查线路安全隐患。外西沟站—鸡鸣驿站间雨量达到限速警戒值,所有经过该区域的列车限速行驶。”伴随着智慧气象预警系统显示大准铁路沿线的雨量急剧上升,综合调度值班员冀冰经过请示、上报,并联动列车调度台进行处置。
进入汛期后,公司构建起融合“人防技防协同、科技智慧赋能”的防汛安全体系,通过空中与地面监测联动、线上线下数据互通的“观云测雨、地理监控”全维度防控网络,为精准预判降雨态势及防洪风险筑牢了数据根基。这一举措推动防洪模式从“被动防御”向“前瞻预警、主动避险”转型升级,有效保障了能源运输通道的安全稳定运行。
人防技防的协同发力,离不开坚实的工程建设与物资保障。今年,新朔铁路着力构建“基础管理、隐患治理、应急响应、设备提质、施工管控”五维防洪体系,将政治要求转化为49项具体行动清单。公司工程部防洪主管韩向飞介绍:“汛期来临前,我们做了大量预防性的工作和工程。在防洪物资保障方面,采用‘集中储备+分散布点’策略,全线12个大型综合防洪库及各专业材料库储备防洪物资1300余项。在纳林川、高家堡、外西沟站等重点位置,预置14车防洪片石、石砟和2棚车防洪物资,确保抢险物资供应充足、调运及时。”
依据隐患排查结果,公司精准锁定首批11处重点防洪工点,目前8处已完工,剩余3处正全力攻坚。全线采用锚杆框架梁、重力式挡墙、路基注浆等先进工艺,对高大护坡、高路堤、涵洞高填方等风险区段实施系统性加固,持续提升线路本质安全与抗洪能力。同时,在大准线K244+520-650右侧、准池下行线K100+500-800路外弃渣场等8处关键地段部署铁路边坡动态监测系统,实时捕捉变形趋势,实现边坡异常早期预警;加密布设高清视频监控设备1200余套,构建全天候可视化监控网络,为精准决策和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撑。
“我们始终牢记‘三个不能过高估计’,强化‘现场、现实、现在’管理,将最大的精力投入到一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实抓细各项工作,确保安全平稳度汛。”工程部工程主管王向坤的话语掷地有声。
在“人防、技防、物防”的紧密配合下,新朔铁路在今年汛期防洪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尽管经历了多次强降雨考验,铁路运输始终保持安全稳定。但新朔铁路人深知,防洪工作容不得半点松懈。他们将继续坚守岗位,不断优化完善防洪体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护好这条能源运输大通道,为迎峰度夏期间能源保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