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满山河映初心
2025年07月28日
字数:2846
版次:01
当晨雾在宁波茶山风电场的风机叶片间缓缓消散,修复的边坡植被随风摇曳;爪哇岛红树林湿地中,新栽树苗为濒危水鸟筑巢——这幅跨越山海的生态图景,是国电电力绿色发展实践的生动写照。在能源革命与“双碳”目标交织的时代,国电电力以减污、修复、创新为笔墨,在祖国山河间绘就传统能源企业绿色转型的新画卷。
当“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时代强音在产业长河激荡,国电电力以“生态卫士”之姿挺立于减污攻坚前沿,将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熔铸为实践图谱:燃煤机组“绿色革命”、江河湖海“水质守护”、固废危废“无害化革新”、生态资源“循环化再生”。每项突破技术、每组减排数据、每个示范项目,都在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书写鲜活的当代注脚。
在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国电电力构建“源头防控—过程治理—末端净化”立体防护网。三河公司4号机组监测数据显示,每标准立方米排放粉尘0.79毫克、二氧化硫6.17毫克、氮氧化物16.5毫克,均优于国家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标准值,其中粉尘排放更趋近于“零排放”的技术极限。
当传统燃煤机组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洁净燃烧”的同时,一场更具突破性的生物质能源革命正在内蒙古草原启动。2024年8月,全国首例牛粪掺烧在胜利电厂试验成功。一台660兆瓦机组按照10%的掺烧比例估算,每年能掺烧牛粪大约20万吨,节省标煤7.1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万吨,碳减排增收1710万元。
与之形成生态呼应的是,在西北沙漠边缘的锦界公司,正将沙柳生物质转化为减碳绿色“引擎”。其沙柳生物质掺烧系统可稳定掺烧量超过30吨/小时,掺烧比例(满负荷热量比)超过8%,燃煤量减少达20吨/小时。在沙柳粉体燃料供应充足情况下,预计每年可掺烧沙柳生物质10万吨至20万吨,减少燃煤量5.7万吨至11.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8万吨至29.6万吨。
内蒙古“沙戈荒”300万千瓦光伏电站与大同CCUS项目,标志企业向“零碳生产”跨越。前者以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后者用碳捕集技术“变废为宝”,共绘蓝天守护画卷。
水生态保护中,国电电力将“四水四定”科学原则深植生产全链条。一方面,以“无证取水零容忍、超量取水严管控”为底线,通过智能水表监测与用水台账管理实现水资源精准管控;另一方面,构建“废水分质处理—清污分流管控—循环梯级利用”防治体系,对工业废水分类处理,借助高效膜处理技术与生物降解工艺实现水质净化。毛尖山水电深化智慧水电建设,依托水库枢纽与数字化集控系统,打造“安全高效、智能协同”绿色能源体系。主汛期借助智能监测系统优化水量与机组参数,兼顾防洪与水能利用。针对生态流量超标问题,创新采用“生态流量精准调控+水能回收利用”方案,增设300千瓦生态机组,实时监测超标自动发电,预计年均产180万千瓦时清洁电能,实现生态与能源“双赢”。
在固废资源化领域,锦界公司煤泥治理项目采用“废水收集—高频截粗—高效浓缩—煤泥压滤—清水复用”“五位一体”工艺,通过设备处理,将煤泥含水率从60%降至20%以下,滤饼可用于锅炉掺烧,清水回用水质优于行业标准,每小时处理废水超50立方米,年减煤泥堆积2000吨至5000吨,构建起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治理范式。同样深耕该领域的大同公司,投产两条年产20万吨脱硫石膏煅烧生产线,预计年处理脱硫石膏55万吨,并节约费用1640万元;微纳米超细掺合料粉煤灰项目投产后,年消化固废100万吨,让工业废料转化为再生资源。
当牛粪“变身”清洁能源、沙柳完成碳汇、煤泥变为燃料,国电电力减污实践超越单一治污,为工业减污提供可复制样本,让“绿色发展绘就未来”强音回响。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国电电力深悟生态修复对维系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意义,全力投身于生态修复治理工作中。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国电电力响应集团公司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分阶段开展保护调查与监测评估,推广水电站增设过鱼设施,落实增殖放流,维护海洋与河流生物多样性。打造生态保护新能源发电示范工程,规范水土保持标准,提升新建项目环保水平。通过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爪哇7号项目修复红树林、保护野生动植物,助力珍稀物种栖息;舟山海上风电融合开发与保护,开展增殖放流、环境监测及鸟类观测,以生态补偿模式实现协同发展;和禹水电回龙山水电站确保24小时100%下泄生态流量,守护河流生态稳定。
在陆域风电、光伏发电、水电建设项目中,国电电力强化表土剥离、保存与再利用,因地制宜推进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从源头避免生态破坏。宁波茶山风电场以浙江省《陆上风电与美丽景观协调建设导则》为指引,实施道路边坡绿化提升工程,推动风电清洁能源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其中,白岩山风电场在建设之初,便实施“少扰动、勤修复、集约化”保护性开发,每年春天在道路边坡、路肩、风机平台等裸露区块因地制宜撒播草籽,栽种红叶石楠、湿地松等绿植,实现风电清洁能源与美丽自然环境有机融合,被网友和市民誉为宁波“最美风车公路”。
从红树林复绿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国电电力生态修复实践超越项目本身,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不日新者必日退。在绿色发展征程中,国电电力以创新为引擎,打造行业标杆,引领电力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在“无废企业”建设的征程中,国电电力以“一体两翼”战略为引领,构建起科学严谨的指标与考评体系,持续研发环境友好型技术,积极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发展新模式。公司聚焦煤基固废规模化利用与危废高效处置两大核心任务,大力推进煤矸石等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同时强化废脱硝催化剂等危废的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推动燃煤电站协同处理有机固废,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让“变废为宝”从理念变为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国电电力改性磁珠脱汞技术在三河电厂300兆瓦机组示范,开创了“以废脱毒、变废为宝”新模式。该技术以飞灰磁珠为核心,引入铜、氯活性位点实现汞吸附氧化协同作用,同时通过磁珠喷枪射流扰动模块增设紊流区,提升接触面积,增强脱汞及回收效率高达98%,达成燃煤烟气汞的高效脱除与近零排放。凭借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三河公司成为集团首批“无废企业”先行先试单位。成果源于分阶段规划,试点打造样板,提升固废利用率,实现整体达标,助力集团绿色发展。在其示范下,秦皇岛公司、廊坊热电等跟进,分别列入第二批候审名单或申报,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全面开展环保绩效创A工作是国电电力提升环保综合水平的关键举措。依据《关于推进全省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的实施意见》,将安全环保管理责任、岗位责任等固化到作业流程中,颁布实施《本部安全环保责任制管理办法》《落实安全环保责任评价表》,以“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为原则,建立健全安全环保责任制和评价体系,实现责任标准化、清单化、可量化、可评价与可追溯。三河公司、承德热电于2023年首批完成河北省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工作,承德热电、廊坊热电在2024年完成,不仅提升了自身环保水平,更为行业树立了榜样。
大道至简,实干为先。国电电力在生态环保的道路上,以减污攻坚、生态修复、创新示范为笔,饱蘸绿色发展的浓墨,绘就出一幅“美丽中国”的生动画卷。
守护蓝天碧水的“生态卫士”
当“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时代强音在产业长河激荡,国电电力以“生态卫士”之姿挺立于减污攻坚前沿,将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熔铸为实践图谱:燃煤机组“绿色革命”、江河湖海“水质守护”、固废危废“无害化革新”、生态资源“循环化再生”。每项突破技术、每组减排数据、每个示范项目,都在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书写鲜活的当代注脚。
在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国电电力构建“源头防控—过程治理—末端净化”立体防护网。三河公司4号机组监测数据显示,每标准立方米排放粉尘0.79毫克、二氧化硫6.17毫克、氮氧化物16.5毫克,均优于国家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标准值,其中粉尘排放更趋近于“零排放”的技术极限。
当传统燃煤机组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洁净燃烧”的同时,一场更具突破性的生物质能源革命正在内蒙古草原启动。2024年8月,全国首例牛粪掺烧在胜利电厂试验成功。一台660兆瓦机组按照10%的掺烧比例估算,每年能掺烧牛粪大约20万吨,节省标煤7.1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万吨,碳减排增收1710万元。
与之形成生态呼应的是,在西北沙漠边缘的锦界公司,正将沙柳生物质转化为减碳绿色“引擎”。其沙柳生物质掺烧系统可稳定掺烧量超过30吨/小时,掺烧比例(满负荷热量比)超过8%,燃煤量减少达20吨/小时。在沙柳粉体燃料供应充足情况下,预计每年可掺烧沙柳生物质10万吨至20万吨,减少燃煤量5.7万吨至11.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8万吨至29.6万吨。
内蒙古“沙戈荒”300万千瓦光伏电站与大同CCUS项目,标志企业向“零碳生产”跨越。前者以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后者用碳捕集技术“变废为宝”,共绘蓝天守护画卷。
水生态保护中,国电电力将“四水四定”科学原则深植生产全链条。一方面,以“无证取水零容忍、超量取水严管控”为底线,通过智能水表监测与用水台账管理实现水资源精准管控;另一方面,构建“废水分质处理—清污分流管控—循环梯级利用”防治体系,对工业废水分类处理,借助高效膜处理技术与生物降解工艺实现水质净化。毛尖山水电深化智慧水电建设,依托水库枢纽与数字化集控系统,打造“安全高效、智能协同”绿色能源体系。主汛期借助智能监测系统优化水量与机组参数,兼顾防洪与水能利用。针对生态流量超标问题,创新采用“生态流量精准调控+水能回收利用”方案,增设300千瓦生态机组,实时监测超标自动发电,预计年均产180万千瓦时清洁电能,实现生态与能源“双赢”。
在固废资源化领域,锦界公司煤泥治理项目采用“废水收集—高频截粗—高效浓缩—煤泥压滤—清水复用”“五位一体”工艺,通过设备处理,将煤泥含水率从60%降至20%以下,滤饼可用于锅炉掺烧,清水回用水质优于行业标准,每小时处理废水超50立方米,年减煤泥堆积2000吨至5000吨,构建起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治理范式。同样深耕该领域的大同公司,投产两条年产20万吨脱硫石膏煅烧生产线,预计年处理脱硫石膏55万吨,并节约费用1640万元;微纳米超细掺合料粉煤灰项目投产后,年消化固废100万吨,让工业废料转化为再生资源。
当牛粪“变身”清洁能源、沙柳完成碳汇、煤泥变为燃料,国电电力减污实践超越单一治污,为工业减污提供可复制样本,让“绿色发展绘就未来”强音回响。
重构自然肌理的“绿色匠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国电电力深悟生态修复对维系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意义,全力投身于生态修复治理工作中。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国电电力响应集团公司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分阶段开展保护调查与监测评估,推广水电站增设过鱼设施,落实增殖放流,维护海洋与河流生物多样性。打造生态保护新能源发电示范工程,规范水土保持标准,提升新建项目环保水平。通过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爪哇7号项目修复红树林、保护野生动植物,助力珍稀物种栖息;舟山海上风电融合开发与保护,开展增殖放流、环境监测及鸟类观测,以生态补偿模式实现协同发展;和禹水电回龙山水电站确保24小时100%下泄生态流量,守护河流生态稳定。
在陆域风电、光伏发电、水电建设项目中,国电电力强化表土剥离、保存与再利用,因地制宜推进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从源头避免生态破坏。宁波茶山风电场以浙江省《陆上风电与美丽景观协调建设导则》为指引,实施道路边坡绿化提升工程,推动风电清洁能源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其中,白岩山风电场在建设之初,便实施“少扰动、勤修复、集约化”保护性开发,每年春天在道路边坡、路肩、风机平台等裸露区块因地制宜撒播草籽,栽种红叶石楠、湿地松等绿植,实现风电清洁能源与美丽自然环境有机融合,被网友和市民誉为宁波“最美风车公路”。
从红树林复绿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国电电力生态修复实践超越项目本身,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引领绿色转型的“行业标杆”
不日新者必日退。在绿色发展征程中,国电电力以创新为引擎,打造行业标杆,引领电力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在“无废企业”建设的征程中,国电电力以“一体两翼”战略为引领,构建起科学严谨的指标与考评体系,持续研发环境友好型技术,积极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发展新模式。公司聚焦煤基固废规模化利用与危废高效处置两大核心任务,大力推进煤矸石等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同时强化废脱硝催化剂等危废的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推动燃煤电站协同处理有机固废,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让“变废为宝”从理念变为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国电电力改性磁珠脱汞技术在三河电厂300兆瓦机组示范,开创了“以废脱毒、变废为宝”新模式。该技术以飞灰磁珠为核心,引入铜、氯活性位点实现汞吸附氧化协同作用,同时通过磁珠喷枪射流扰动模块增设紊流区,提升接触面积,增强脱汞及回收效率高达98%,达成燃煤烟气汞的高效脱除与近零排放。凭借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三河公司成为集团首批“无废企业”先行先试单位。成果源于分阶段规划,试点打造样板,提升固废利用率,实现整体达标,助力集团绿色发展。在其示范下,秦皇岛公司、廊坊热电等跟进,分别列入第二批候审名单或申报,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全面开展环保绩效创A工作是国电电力提升环保综合水平的关键举措。依据《关于推进全省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的实施意见》,将安全环保管理责任、岗位责任等固化到作业流程中,颁布实施《本部安全环保责任制管理办法》《落实安全环保责任评价表》,以“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为原则,建立健全安全环保责任制和评价体系,实现责任标准化、清单化、可量化、可评价与可追溯。三河公司、承德热电于2023年首批完成河北省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工作,承德热电、廊坊热电在2024年完成,不仅提升了自身环保水平,更为行业树立了榜样。
大道至简,实干为先。国电电力在生态环保的道路上,以减污攻坚、生态修复、创新示范为笔,饱蘸绿色发展的浓墨,绘就出一幅“美丽中国”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