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荷花别样红
2025年07月23日
字数:1283
版次:04

夏季,荷花如约绽放。其花色娇艳,香气氤氲,更以“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成为君子品格的象征,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竞折腰。他们挥毫泼墨,将对荷花的万千情愫倾注于诗词,让这份美好在文字中生生不息。这些凝聚着文人墨客情思的诗词,如穿越时光的纽带,让我们在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中,品味夏荷之美,感受诗韵荷花别样红。
汉乐府的《江南》以质朴灵动的笔触,绘就了一幅鲜活的江南采莲图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田田莲叶如绿色的地毯铺展在水面,成为荷花孕育的温床。鱼儿穿梭其间,嬉戏玩闹,虽未直接描写荷花,却从莲叶的丰茂与鱼儿的欢腾中,让我们感受到江南荷塘的蓬勃生机。这是荷花生长的自然底色,那一片片莲叶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翡翠,为荷花的“形”之美埋下了伏笔,勾勒出一幅充满泥土芬芳的清新画卷。
当我们从自然的画卷中起身,王昌龄的《采莲曲》又将我们带入人与花相映成趣的诗意世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碧绿荷叶与采莲女的罗裙浑然一色,娇艳荷花与少女的脸庞相互映照,身影与花叶交织成动态的水墨画。荷花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是与人的青春活力彼此映衬,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这抹“红”已超越自然形态,成为情感的载体。正如李商隐在《赠荷花》中所写:“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荷花与荷叶的相依相伴,既是自然生命的本真状态,更是诗人对真挚情感的珍视,“翠减红衰愁杀人”的叹息里,凝结着对美好易逝的深沉眷恋。
若说前人意在“绘形传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以磅礴的气势,将荷花之美升华为 生 命 的 哲思。西湖六月的阳光里,碧绿莲叶铺天盖地,荷花在骄阳下红得夺目,那不是单薄的色彩渲染,而是生命力量的尽情迸发。正如荷花从淤泥中拔节而出的坚韧,这抹“红”是对蓬勃生命力的礼赞,是笑看风云变幻的豁达,更是不与世俗同流的卓然;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以另一种姿态诠释哲思:夏夜荷塘的清幽中,荷花香气袅袅,露珠滴落有声,这份淡雅超脱恰似君子处世的智慧,不张扬却自显风骨,不喧嚣却深蕴力量。
穿越千年的时光长河,我们依然能在周敦颐《爱莲说》的墨香中,触摸到“花中君子”的温度。从《江南》的莲叶田田,到采莲女的罗裙芙蓉;从李商隐的“卷舒开合”到杨万里的“映日荷花别样红”,诗词中的荷花之“红”,早已超越了视觉的范畴,它是自然形态的凝练,是人间情愫的寄托,更是生命哲学的具象。我们依然能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早春嫩芽里,读懂生命突围的勇气。在“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残败景象中,参透岁月轮回的智慧。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二十四节气里的荷影永远鲜活,让“别样红”的诗意永驻心灵深处。每一片舒展的花瓣,都折射着中国人“形于外而修于内”的追求。
荷塘月色依旧,诗心代代相传。当我们在暑气蒸腾的夏日驻足观荷,看到的不仅是植物学意义上的水生花卉,更是五千年文明浇灌出的精神莲花。那些浸润着墨香的诗句,如同层层叠叠的莲瓣,包裹着中国人对美好品性的永恒追寻。这种追寻,终将在新时代的晨光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思想之光。(作者单位:平庄煤业老公营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