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分钟到2分钟
2025年07月23日
字数:2143
版次:03

逐梦QC小组负责人徐林在创新工作室进行编程。

逐梦QC小组进行现场试验。

逐梦QC小组开展课题培训。
在宁夏煤业公司煤制油装置纵横交错的电缆网络中,10kV电力系统如同维系生产的“血管”。2024年初夏,急促的警报声打断了330kV中控室的宁静,后台报文“10kV单相接地故障”字样令值班长手沁冷汗,抓起对讲机大喊:“立即启动人工处置预案!”
在场人员一时间忙碌起来,人工定位故障、隔离线路、恢复供电,平均耗时50分钟。每一秒流逝都意味着生产负荷下降、安全风险将提升。“在宁煤公司‘1126’链势发展战略引领下,确保煤制油装置安全、稳定、清洁运行,电力系统就是生命线,这是我们电气人的责任。”电气管理中心集控中心主任刘鹏飞道出应急处置的迫切性。当属地车间人员喊出“5月底前必须压到20分钟内”的期望时,逐梦QC小组的10名成员立下军令状:研制单相接地故障自动处置智能控制程序。
★ 破局——给电网装上“最强大脑”
这个目标,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个不可能的任务。小组负责人徐林回忆道:“我们做过统计,当时人工处置平均要50.7分钟,就算加派人手,效果也很有限。传统的‘人海战术’遇到了瓶颈。”逐梦QC小组的10位“尖兵”决定放手一搏:他们要研制一套“智能急救程序”,让机器代替人工完成大部分复杂的诊断和操作,实现故障的自动、快速处置。
小组从三大技术寻找突破口:智能诊断,让程序像经验丰富的医生,在纷乱电流信号中精准“号脉”;光速通信,建立毫秒级信息通道抢占黄金时间;无痛手术,预判故障切除影响,安全隔离问题线路。
“我们通过严谨的理论推导,这套智能程序如果设计完美,理论上能把处置时间压缩到惊人的3.7分钟。”马力伟介绍道。这还不够,他们又在计算机仿真世界里进行了无数次“沙盘推演”,仿真结果显示,处置时间甚至可以稳定在3分钟以内,理论可行,仿真验证,目标完全可期。
★ 淬炼——组装电力“智能急诊箱”
蓝图绘就,接下来就是精雕细琢。研制这样一个复杂的智能程序,就像组装一台精密的仪器,每个关键“零件”的选择都至关重要。小组设定了清晰的总体方案,然后对六大核心技术环节进行了严格的“选秀”。
小组成员首先用LMS滤波技术数据采集,用NUGS模糊理论算法故障定位,用边沿触发DMA传递信息,策略架起零误差信息高速路。用“开入/开出”切换逻辑实现接近零波动的故障隔离,最后通过VC++语言以高效内存管理筑起程序,用Oracle数据库成就海量数据的瞬时调取。
“这六项最优‘零件’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智能控制程序的坚实骨架,每一步选择都经过了严谨的仿真测试和数据对比。”负责程序的马永官激动地回忆道。
方案落地是更艰难的征程。小组负责人徐林回忆:“为调试一个模块,我们带着泡面住进变电站。”
所有成功,绝非偶然,模块的焊接并不是简单的事,一个程序从编写再到调试,真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遍一遍地调试、修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电磁干扰最强的气化装置变电站,连续72小时采集故障波形;为优化算法,三个月推翻12版模糊规则设计,测试期间处理387次模拟故障,记录数据超10万条。
“看着模块从电路板变成智能终端,就像见证孩子诞生。”技术骨干李文焕感慨。当最终整体测试显示故障识别准确率达100%,第三方安全认证确认“零副作用”时,控制室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2024年5月,这套凝聚心血的系统正式上岗。6月运行数据震撼全场,平均处置时间从50.7分钟断崖式降至1.97分钟。效益全方位迸发,直接节省和创造的经济价值高达3962.25万元。这得益于生产中断时间的大幅减少和设备安全性的显著提升,处置时间缩短98%以上,意味着故障引发的停电风险、设备损坏风险,甚至安全事故风险被降到了最低点,一线运行人员也从过去的紧张高压中得以解救。
这套创新成果通过了行业权威技术鉴定,被评定为“国内先进水平”,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荣获宁夏煤业公司2024年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详细的操作手册已纳入运行规程,确保操作规范。同时,这项创新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并被受理,为技术保护加上了“金钟罩”。
★ 未来——智慧工厂的电力基石
当集控屏上红色警报在2分钟内变回绿色时,运行人员李师傅仍觉不可思议:“过去要带三组人处置50分钟,现在喝着茶就结束了。”这背后是逐梦QC小组将电气管理中心“安全=标准化+执行力”理念注入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煤制油电气管理中心深挖技术革新,致力于自愈电网、电力交易、成本革命等项目,电力交易年均节支约1亿元。打造“五位一体”创新工作室,为技能人才搭梯子,自2019年以来,在宁煤公司技能大赛中先后有53人获奖,包揽“国家能源杯”智能建设全国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二等奖,培养出宁夏“青年岗位能手”、宁夏“企业创新达人”称号、宁东“技术能手”等优秀员工,营造出浓厚的“比学赶帮超”学习氛围。开展科技创新项目18项,申请专利11件,授权专利4项,征集优秀合理化建议268项,提高企业创新内驱力创新成果18项,多项QC成果荣获国家能源特等奖、一等奖;宁质协一等奖及中质协二等奖。
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此刻,新课题“10kV系统一键顺控倒闸操作程序”已启动研发,正是这支团队,让国家能源集团2022年QC特等奖得主“智能开发”小组的C语言人才培育模式在煤制油基地生根发芽。他们从解决现场大量倒闸操作量让人“胳膊疼”,到实现2分钟电力急救,宁煤人用科技创新持续校准着安全生产的时间精度,为智慧工厂建设筑牢电流奔腾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