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音提布的“光”与“智”
2025年07月21日
字数:1998
版次:03
从“人扛设备逐块查”到“一键启动全搞定”,国电电力内蒙古新能源公司白音提布光储电站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为生产一线护航安全、提高效率的硬核支撑,使电站故障整体处理速度提高40%。
初夏的草原阳光明媚,在连片的光伏板之间,随着主控系统一键指令下达,无人机精准有序地完成自动起降、智能巡检、排查隐患、换电返航等一系列操作。这是6月17日,内蒙古新能源公司白音提布光储电站光伏区无人机自动巡检作业的生动场景。殊不知,在2021年11月电站刚刚投运时,运维巡检工作曾是制约安全生产的“老大难”问题。
白音提布光储电站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一片采煤沉陷区上,占地面积9380亩,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共有76个区域,配备1143台逆变器,553792块光伏组件。由于占地面积广、组件数量多,在日常运维工作中,人工完成一次全面巡检需要近1个月时间,不仅耗时费力,而且难以实现全方位排查隐患,导致故障处理周期延长,发电损失难以有效控制。
内蒙古新能源公司积极践行集团“1331”科技创新战略,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生产业务深度融合,先后成立四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其中,以经济运行中心数字化分析骨干李文燕为带头人成立的“李文燕创新工作室”,与以创新研究见长的工程师康宏为带头人成立的“康宏创新工作室”,成为推动产学研融合的核心力量。
2022年4月,康宏调任白音提布光储电站副站长后,面对传统运维模式效率低、响应迟缓等突出痛点,主动联动李文燕带领的运行团队。双方一拍即合,迅速开启“智慧运维”的联合攻坚之旅。两人分工协作,康宏带领技术团队深入剖析电站运维实际需求,系统调研行业智能化场景和应用,通过多轮市场考察、系统对比、小型试验,最终确定设备选型和精准辅助搭载;李文燕则牵头运行团队,将经济运行中心的大数据系统功能与电站运维数据深度耦合,成功构建起公司专属的“电站运维数据库”,为智能化转型奠定数据基础。
2022年9月,白音提布光储电站智慧运维系统雏形搭建完成。当无人机首次将光伏板自动巡检画面实时传回控制室时,两个攻坚团队瞬间欢呼雀跃。
然而,一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巡检定位不够精准、光伏板热斑不能完全识别、大数据预警系统也因分析逻辑不完善难以有效指导实践……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面对挑战,团队成员未曾气馁。他们深知,创新路上的每一个困难都是突破的方向与前进的动力。康宏带领技术人员连续一个多月扎根电站一线,反复调试校准设备参数;李文燕继续与运行团队开启24小时轮值模式,日夜不间断收集数据,潜心优化分析逻辑。随着一个个难题被攻克,智能巡检的精准度不断提升,数据分析能力也逐步实现了从单一阈值预警到多维逻辑校验、从设备级发电效能横向对标拓展至场站级管理效能纵向提升、从静态数据监测进化为动态故障预判的多级跃升。
在两支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数据层、设备层、场站层的立体化联动,白音提布光储电站逐步构建起“监测—分析—决策—优化”的智慧运维全流程闭环,运维模式实现了从依赖经验的传统驱动模式升级为数据支撑的科学驱动模式、从被动应对故障的响应模式转变为主动预判风险的跨越式升级。
如今的白音提布光储电站,智能化运维已成为常态。职工只需通过简单操作,无人机便会自动出库,在光伏区展开匀速低空巡航。这双精准的“空中天眼”,能高效识别光伏板龟裂、蜗牛纹、异物遮挡等17种常见隐患,并同步生成详细的检测报告,为电站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以前,人工巡检3万块组件至少需要1天时间,现在无人机仅用1小时就能全部完成。”职工张强难掩喜悦地说道。
如果说无人机是精准识别隐患的“空中天眼”,那后台AI大数据系统则如同织密全局的“地面智网”。系统会对无人机传回的检测结果进行智能分析研判,一旦发现异常便会自动生成巡检任务,调度无人机立即出动复查。这种“天眼+地网”的联动模式,使电站故障整体处理速度提高了40%,每年因此减少电量损失超百万度,为电站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力。
尽管智慧运维已初见成效,但团队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
两支团队在持续完善升级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的基础上,又陆续将定时排查升压站的轮式智能巡检机器人、实时监测配电室运行情况的导轨机器人纳入“天眼”系统,全力打造更加立体的运维网络。
进入迎峰度夏能源保供的关键时期,内蒙古新能源公司充分发挥智慧化系统优势,利用智能设备精准排查安全隐患,依托经济运行大数据平台开展多维度逻辑深度分析,精准预测潜在故障风险,助力电站安全生产、高效运维。截至7月16日,公司实现连续安全生产6041天,年累计发电量同比增长3.3亿千瓦时。
这些创新成果的落地生根,背后是新能源人无数个日夜的攻坚与坚守。从人工肩扛设备徒步巡检的艰辛,到指尖轻触屏幕即可调度智能系统的从容,这场跨越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责任与担当的生动注脚。正是这份“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让智慧运维的种子在能源热土上扎根结果,绽放出璀璨的创新之花,也为绿色能源的高质量发展照亮了前行之路。
初夏的草原阳光明媚,在连片的光伏板之间,随着主控系统一键指令下达,无人机精准有序地完成自动起降、智能巡检、排查隐患、换电返航等一系列操作。这是6月17日,内蒙古新能源公司白音提布光储电站光伏区无人机自动巡检作业的生动场景。殊不知,在2021年11月电站刚刚投运时,运维巡检工作曾是制约安全生产的“老大难”问题。
白音提布光储电站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一片采煤沉陷区上,占地面积9380亩,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共有76个区域,配备1143台逆变器,553792块光伏组件。由于占地面积广、组件数量多,在日常运维工作中,人工完成一次全面巡检需要近1个月时间,不仅耗时费力,而且难以实现全方位排查隐患,导致故障处理周期延长,发电损失难以有效控制。
内蒙古新能源公司积极践行集团“1331”科技创新战略,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生产业务深度融合,先后成立四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其中,以经济运行中心数字化分析骨干李文燕为带头人成立的“李文燕创新工作室”,与以创新研究见长的工程师康宏为带头人成立的“康宏创新工作室”,成为推动产学研融合的核心力量。
2022年4月,康宏调任白音提布光储电站副站长后,面对传统运维模式效率低、响应迟缓等突出痛点,主动联动李文燕带领的运行团队。双方一拍即合,迅速开启“智慧运维”的联合攻坚之旅。两人分工协作,康宏带领技术团队深入剖析电站运维实际需求,系统调研行业智能化场景和应用,通过多轮市场考察、系统对比、小型试验,最终确定设备选型和精准辅助搭载;李文燕则牵头运行团队,将经济运行中心的大数据系统功能与电站运维数据深度耦合,成功构建起公司专属的“电站运维数据库”,为智能化转型奠定数据基础。
2022年9月,白音提布光储电站智慧运维系统雏形搭建完成。当无人机首次将光伏板自动巡检画面实时传回控制室时,两个攻坚团队瞬间欢呼雀跃。
然而,一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巡检定位不够精准、光伏板热斑不能完全识别、大数据预警系统也因分析逻辑不完善难以有效指导实践……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面对挑战,团队成员未曾气馁。他们深知,创新路上的每一个困难都是突破的方向与前进的动力。康宏带领技术人员连续一个多月扎根电站一线,反复调试校准设备参数;李文燕继续与运行团队开启24小时轮值模式,日夜不间断收集数据,潜心优化分析逻辑。随着一个个难题被攻克,智能巡检的精准度不断提升,数据分析能力也逐步实现了从单一阈值预警到多维逻辑校验、从设备级发电效能横向对标拓展至场站级管理效能纵向提升、从静态数据监测进化为动态故障预判的多级跃升。
在两支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数据层、设备层、场站层的立体化联动,白音提布光储电站逐步构建起“监测—分析—决策—优化”的智慧运维全流程闭环,运维模式实现了从依赖经验的传统驱动模式升级为数据支撑的科学驱动模式、从被动应对故障的响应模式转变为主动预判风险的跨越式升级。
如今的白音提布光储电站,智能化运维已成为常态。职工只需通过简单操作,无人机便会自动出库,在光伏区展开匀速低空巡航。这双精准的“空中天眼”,能高效识别光伏板龟裂、蜗牛纹、异物遮挡等17种常见隐患,并同步生成详细的检测报告,为电站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以前,人工巡检3万块组件至少需要1天时间,现在无人机仅用1小时就能全部完成。”职工张强难掩喜悦地说道。
如果说无人机是精准识别隐患的“空中天眼”,那后台AI大数据系统则如同织密全局的“地面智网”。系统会对无人机传回的检测结果进行智能分析研判,一旦发现异常便会自动生成巡检任务,调度无人机立即出动复查。这种“天眼+地网”的联动模式,使电站故障整体处理速度提高了40%,每年因此减少电量损失超百万度,为电站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力。
尽管智慧运维已初见成效,但团队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
两支团队在持续完善升级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的基础上,又陆续将定时排查升压站的轮式智能巡检机器人、实时监测配电室运行情况的导轨机器人纳入“天眼”系统,全力打造更加立体的运维网络。
进入迎峰度夏能源保供的关键时期,内蒙古新能源公司充分发挥智慧化系统优势,利用智能设备精准排查安全隐患,依托经济运行大数据平台开展多维度逻辑深度分析,精准预测潜在故障风险,助力电站安全生产、高效运维。截至7月16日,公司实现连续安全生产6041天,年累计发电量同比增长3.3亿千瓦时。
这些创新成果的落地生根,背后是新能源人无数个日夜的攻坚与坚守。从人工肩扛设备徒步巡检的艰辛,到指尖轻触屏幕即可调度智能系统的从容,这场跨越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责任与担当的生动注脚。正是这份“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让智慧运维的种子在能源热土上扎根结果,绽放出璀璨的创新之花,也为绿色能源的高质量发展照亮了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