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青春勇向前
2025年07月19日
字数:1760
版次:04
在广东清远英德市沙口镇,一座现代化电厂如钢铁巨龙般盘踞山间,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动脉的重要支点,也是邹家平用十二年光阴雕刻的“战场”。2025年,这位年仅35岁的工程技术部副主任获得集团荣誉时,同事们的掌声如潮水般涌来。而他只是低头摩挲着胸前的党员徽章——那枚徽章早已被汗水浸得发亮。他说:“这奖章,是无数个黑夜和泥泞换来的。”
手机里的爸爸,工地上的光
“女儿认不出我,但万家灯火认得。”
2021年冬夜,清远电厂工地寒风刺骨。邹家平蜷缩在临时板房的角落里,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妻子发来的视频:八个月大的女儿正咿呀学语,镜头扫过时,孩子突然指着手机咯咯直笑。妻子轻声说:“她以为你在手机里。”那一刻,这个在工地上与钢筋水泥“较劲”的铁骨汉子,眼眶倏地红了。
彼时正值“厂外三线”工程攻坚期。清远电厂选址于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密布。作为国内最大在建火电项目的负责人,邹家平带着4500名建设者日夜鏖战。白天,他踩着泥浆穿梭于工地,用钢钎探溶洞、用混凝土填裂隙,成功解决了数十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夜晚,他在临时组建的板房里,协调设计、施工与设备供应等各项工作。最终,他带领团队仅用28个月便完成一期工程两台机组双投,创下国内电力行业双机同步试运一次通过168小时的先河。女儿出生八个月,他只在视频里见过她的模样。有人问他是否感到遗憾,他摇着头回答道:“电力人的使命就是点亮万家灯火,这份责任比什么都重要。”
女儿周岁那天,他在工地收到妻子寄来的全家福。照片背面,妻子用娟秀的字迹写道:“你守护电厂,我守护家。”他将照片小心塞进工装口袋,任凭泪水混着汗水模糊了视线,却笑着对身边的技术员说:“等电厂的灯全亮了,我要带女儿来看看。”
六百米泥潭路,党员先上!
“党员的身份不是光环,是冲锋时最先亮出的旗帜。”
2023年盛夏,台风裹挟着百年一遇的洪水席卷清远。凌晨三点,邹家平被急促的电话惊醒:“取水泵房供电线路受损,全镇停电!”他抓起手电筒,毫不犹豫地冲进雨幕,身后紧跟着十余名自发集结的突击队员。通往泵房的600米山路已变成泥潭,每走一步都像在沼泽中挣扎。邹家平率先扛起百斤重的电缆,大声嘶吼着:“党员先上!”淤泥很快没过膝盖,他的裤管被碎石划开一道道口子。黑暗中,有人不小心摔倒,他便用身体顶住电缆;有人累得喘不过气,他便夺过对方肩上的重担。六小时后,当临时供电线路接通的那一刻,沙口镇的灯火次第亮起,宛如星星坠入人间,映照着邹家平和团队们沾满泥浆的脸庞。
回程路上,一名年轻同事瘫坐在泥地里,哭出了声:“邹主任,我以为我们回不去了……”邹家平拍了拍他的肩膀,他指向远处巍峨的冷却塔:“你看,那是我们建的‘钢铁巨人’,都能抗得住地震,这点风雨算什么?”
零下三摄氏度,“铁砂掌”护煤线
“哪有什么奇迹,不过是把‘不可能’这三个字嚼碎了咽下去。”
2023年12月28日,清远电厂一期工程投产仅四天后,二期工程便火速开工。这在中国电力史上堪称“绝无仅有”,但邹家平知道,奇迹的背后是与时间的赛跑。寒冬腊月,精密仪器在严寒下濒临失灵,他毫不犹豫地脱下棉衣裹住仪器保温,赤手在零下三摄氏度的寒风中调试设备。一旁的同事们劝他戴手套,他却调侃:“我这双手早被图纸磨出茧、被扳手砸出疤,已经练成‘铁砂掌’了,冻不坏!”
在这段日子里,他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带领安装队伍日夜奋战、精心施工。当对讲机里终于传来“翻车机试运成功!”的欢呼声时,他瘫坐在冰冷的水泥地上,摸出那张被汗水浸得有些发软的全家福看了又看,最终沉沉睡去。
有人问他:“青春到底是什么?”他望着远处运转的发电机组,缓缓说:“青春是凌晨三点泵房里的撬棍声,是女儿视频里陌生的眼神,是十年如一日守着图纸的寂寞……但当你看见粤港澳大湾区的万家灯火因你而亮,会发现所有的‘失去’,都成了刻在骨子里的自豪。”
如今,清远电厂二期工程的塔吊仍在云端挥舞。邹家平依旧每天最早到岗,安全帽上的党员徽章在朝阳下熠熠生辉。正如他所言:“只要国家需要,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拧紧在最需要的地方。”
不负青春,勇毅前行。邹家平满腔热血奋斗的十二年,是中国电力人“强国有我”的铿锵宣言,更是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的生动注脚——所谓“勇向前”,从来不是单枪匹马地冲锋,而是千万颗“螺丝钉”以平凡之躯,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筑起永不熄灭的信仰之光。
手机里的爸爸,工地上的光
“女儿认不出我,但万家灯火认得。”
2021年冬夜,清远电厂工地寒风刺骨。邹家平蜷缩在临时板房的角落里,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妻子发来的视频:八个月大的女儿正咿呀学语,镜头扫过时,孩子突然指着手机咯咯直笑。妻子轻声说:“她以为你在手机里。”那一刻,这个在工地上与钢筋水泥“较劲”的铁骨汉子,眼眶倏地红了。
彼时正值“厂外三线”工程攻坚期。清远电厂选址于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密布。作为国内最大在建火电项目的负责人,邹家平带着4500名建设者日夜鏖战。白天,他踩着泥浆穿梭于工地,用钢钎探溶洞、用混凝土填裂隙,成功解决了数十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夜晚,他在临时组建的板房里,协调设计、施工与设备供应等各项工作。最终,他带领团队仅用28个月便完成一期工程两台机组双投,创下国内电力行业双机同步试运一次通过168小时的先河。女儿出生八个月,他只在视频里见过她的模样。有人问他是否感到遗憾,他摇着头回答道:“电力人的使命就是点亮万家灯火,这份责任比什么都重要。”
女儿周岁那天,他在工地收到妻子寄来的全家福。照片背面,妻子用娟秀的字迹写道:“你守护电厂,我守护家。”他将照片小心塞进工装口袋,任凭泪水混着汗水模糊了视线,却笑着对身边的技术员说:“等电厂的灯全亮了,我要带女儿来看看。”
六百米泥潭路,党员先上!
“党员的身份不是光环,是冲锋时最先亮出的旗帜。”
2023年盛夏,台风裹挟着百年一遇的洪水席卷清远。凌晨三点,邹家平被急促的电话惊醒:“取水泵房供电线路受损,全镇停电!”他抓起手电筒,毫不犹豫地冲进雨幕,身后紧跟着十余名自发集结的突击队员。通往泵房的600米山路已变成泥潭,每走一步都像在沼泽中挣扎。邹家平率先扛起百斤重的电缆,大声嘶吼着:“党员先上!”淤泥很快没过膝盖,他的裤管被碎石划开一道道口子。黑暗中,有人不小心摔倒,他便用身体顶住电缆;有人累得喘不过气,他便夺过对方肩上的重担。六小时后,当临时供电线路接通的那一刻,沙口镇的灯火次第亮起,宛如星星坠入人间,映照着邹家平和团队们沾满泥浆的脸庞。
回程路上,一名年轻同事瘫坐在泥地里,哭出了声:“邹主任,我以为我们回不去了……”邹家平拍了拍他的肩膀,他指向远处巍峨的冷却塔:“你看,那是我们建的‘钢铁巨人’,都能抗得住地震,这点风雨算什么?”
零下三摄氏度,“铁砂掌”护煤线
“哪有什么奇迹,不过是把‘不可能’这三个字嚼碎了咽下去。”
2023年12月28日,清远电厂一期工程投产仅四天后,二期工程便火速开工。这在中国电力史上堪称“绝无仅有”,但邹家平知道,奇迹的背后是与时间的赛跑。寒冬腊月,精密仪器在严寒下濒临失灵,他毫不犹豫地脱下棉衣裹住仪器保温,赤手在零下三摄氏度的寒风中调试设备。一旁的同事们劝他戴手套,他却调侃:“我这双手早被图纸磨出茧、被扳手砸出疤,已经练成‘铁砂掌’了,冻不坏!”
在这段日子里,他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带领安装队伍日夜奋战、精心施工。当对讲机里终于传来“翻车机试运成功!”的欢呼声时,他瘫坐在冰冷的水泥地上,摸出那张被汗水浸得有些发软的全家福看了又看,最终沉沉睡去。
有人问他:“青春到底是什么?”他望着远处运转的发电机组,缓缓说:“青春是凌晨三点泵房里的撬棍声,是女儿视频里陌生的眼神,是十年如一日守着图纸的寂寞……但当你看见粤港澳大湾区的万家灯火因你而亮,会发现所有的‘失去’,都成了刻在骨子里的自豪。”
如今,清远电厂二期工程的塔吊仍在云端挥舞。邹家平依旧每天最早到岗,安全帽上的党员徽章在朝阳下熠熠生辉。正如他所言:“只要国家需要,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拧紧在最需要的地方。”
不负青春,勇毅前行。邹家平满腔热血奋斗的十二年,是中国电力人“强国有我”的铿锵宣言,更是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的生动注脚——所谓“勇向前”,从来不是单枪匹马地冲锋,而是千万颗“螺丝钉”以平凡之躯,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筑起永不熄灭的信仰之光。
(作者单位:广东清远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