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医生”的智能革新
2025年07月16日
字数:2296
版次:03
在纵横交错的铁路运输网络里,钢轨是列车安全飞驰的“生命线”,而钢轨探伤工则是这条生命线的忠诚“卫士”,他们被亲切地称作“钢轨医生”,凭借着专业技术与先进设备,仔细排查钢轨内部裂纹、核伤等隐患,全力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在包神铁路神朔公司保德探伤工区,一场由科技驱动的变革正引领钢轨探伤工作迈向智能化新时代。
探伤方式的变革之路
保德探伤工区成立于2006年11月,隶属包神铁路神朔公司阴塔站区。工区仅15名职工,却肩负着阴塔站区管内94.3公里正线、30.863公里站线、11.302公里煤专线及122组道岔的钢轨母材和焊缝探伤重任。这里线路结构复杂,正线、站线、煤专线交错,还分布着29座桥梁、14座隧道和90条曲线,是神朔线探伤难度最大的管辖范围之一。
回首钢轨探伤的发展历程,早期的钢轨探伤工作条件艰苦。当时使用的五通道模拟仪器,声速覆盖范围有限,无法精准检测专用线和道岔。探伤工只能靠手持小锤敲击钢轨,凭借经验和听觉,根据声音细微差别判断伤损,如同“拍西瓜辨生熟”,完全依赖个人经验。
工长李红琪回忆2003年刚参加工作时,冬天握着冰冷的锤柄,手指冻得没知觉,一个天窗点敲下来,耳朵嗡嗡响。且这种探伤方法漏检率超30%,铁路安全存在隐患。
2007年,一台类似小型行李箱的数字化探伤仪引进工区。它配备多个超声波探头,能同时发射不同角度声波,像给钢轨做“CT扫描”。李红琪形象比喻:“以前靠耳朵听,现在看波形图,好比从黑白照片升级到彩色电视。”探伤工从此通过观察波形图识别伤损,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大幅提升。屏幕上跳动的波形曲线,成了新的“听诊器”。
新设备投入使用时,探伤工田洪武操作积极。但一次检测站线钢轨,面对复杂波形图,他不确定是否为伤损信号。李红琪见状耐心为其讲解:“这波形形状和幅值异常,可能是微小裂纹,还需进一步确认。”说着,熟练操作仪器多次探测分析,最终确定是需处理的伤损。这次经历让田洪武明白,新设备强大,但用好就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经验。
开启智能探伤新时代
2024年10月,神朔公司引入AI与大数据技术,保德探伤工区成为行业首个试点单位,迎来真正变革。钢轨生态智能管理系统宛如不知疲倦的“超级医生”,具备强大智能数据分析能力,搭载智能判伤算法,能在海量探伤数据中精准识别伤损波形。
李红琪点击“自动初筛”按钮,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蓝色波形瞬间减少,只剩23个红色标记点。“这把传统2小时的工作量压缩到15分钟,像带着GPS寻宝,不走冤枉路。”AI系统不仅能“看当下”,还能“读过去”。当焊缝回波信号连续3次出现在疑似区域,系统自动触发“多周期比对”功能,叠合往期数据,用不同颜色标注变化趋势。
李红琪调出一段轨底数据,三条波形如心电图起伏,“2024年是细微杂波,2025年春天出现周期性回波,AI判定为裂纹萌芽。”系统随即生成3D伤损模型,以透明剖视展示钢轨内部裂纹走向,“像给钢轨做核磁共振,裂纹倾角误差能精确到0.1度。”
一次,检测隧道内钢轨,AI系统快速筛选出可疑区域。探伤工现场初步判断为普通表面磨损,但AI系统持续预警。李红琪慎重对待,带领大家用焊缝探伤仪细致检测,发现钢轨内部出现深度几毫米的细微横向裂纹,如不及时处理,列车碾压可能引发严重事故。此次事件让大家深刻认识到AI与大数据技术的精准性和前瞻性,此后更加信任智能系统。
筑牢探伤精准防线
在追求探伤精准度的道路上,保德工区严控误差,从设备检测到操作流程,建立严格管控机制。检修库里,探伤工手持刀口尺测量探头保护膜平整度,“刀口尺放于保护膜表面,0.05mm塞尺通过检测……”李红琪全神贯注监督,不放过任何细节。
探伤设备如精密仪器,细微偏差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差异巨大。仅探头保护膜平整度检测,就涉及3个维度12项指标。工区将《钢轨探伤工国家行业标准》拆解为108个操作要点,制作可视化流程图,职工需通过“理论+实操+模拟”三重考核才能上岗作业。这种标准化管理为科技设备精准运行奠定基础,降低操作不规范导致的误差,确保探伤准确可靠。
工区还坚持“人机协同”理念。AI系统和智能设备在数据处理和初步检测能力强大,但复杂情况下,人工经验不可或缺。复杂焊缝检测中,AI系统筛选可疑区域,最终伤损定性需人工细致判断。李红琪表示:“就像CT片子需主任医师会诊,钢轨焊缝伤损定性要结合人工经验。”
工区采用“双机复核制”检测方案,先用钢轨探伤仪快速扫查,锁定可疑区域,再用焊缝探伤仪多角度手动探测。“机器粗筛+人工精判”模式,充分发挥人机优势,伤损定性准确率从82%提升至96%,为铁路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同时,工区重视人才培养,将日常学习与定期培训作为培育人才的沃土。鼓励职工积极参加技术比武,切磋技艺、检验技能,近5年荣获5项公司级个人一等奖。
在“创新工作室”,探伤仪与角磨机同样见证着革新。钢轨探伤仪探测效率高,但探头位置与角度固定,无法精准定性定量伤损;焊缝探伤仪探测效率低,但探头多样、可手动操作,探测质量精细。二者结合,钢轨探伤仪扫查发现可疑波形,焊缝探伤仪精确校对,实现准确判伤。实际探测作业中,非缺陷回波干扰伤损判别,多因钢轨使用和维修外部损伤引起,用角磨机简单修整可排除,且一次修磨永久有效。
近5年,工区累计排查隐患275处,每一处伤损的提前发现,都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和探伤工们的辛勤付出。在工区的荣誉墙上,“先进班组”、“标杆班组”的奖牌熠熠生辉,这是对他们工作的高度认可和褒奖。
从大山里的人工敲打到AI时代的智能检测,其科技转型之路是神朔公司从“追赶”到“引领”跨越的生动写照。当每一道超声波都搭载着智慧的光芒,当每一次数据都凝聚着创新的力量,这群保德探伤工区“钢轨医生”用科技的“妙手”,为百里铁道线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他们的故事,将继续书写包神铁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探伤方式的变革之路
保德探伤工区成立于2006年11月,隶属包神铁路神朔公司阴塔站区。工区仅15名职工,却肩负着阴塔站区管内94.3公里正线、30.863公里站线、11.302公里煤专线及122组道岔的钢轨母材和焊缝探伤重任。这里线路结构复杂,正线、站线、煤专线交错,还分布着29座桥梁、14座隧道和90条曲线,是神朔线探伤难度最大的管辖范围之一。
回首钢轨探伤的发展历程,早期的钢轨探伤工作条件艰苦。当时使用的五通道模拟仪器,声速覆盖范围有限,无法精准检测专用线和道岔。探伤工只能靠手持小锤敲击钢轨,凭借经验和听觉,根据声音细微差别判断伤损,如同“拍西瓜辨生熟”,完全依赖个人经验。
工长李红琪回忆2003年刚参加工作时,冬天握着冰冷的锤柄,手指冻得没知觉,一个天窗点敲下来,耳朵嗡嗡响。且这种探伤方法漏检率超30%,铁路安全存在隐患。
2007年,一台类似小型行李箱的数字化探伤仪引进工区。它配备多个超声波探头,能同时发射不同角度声波,像给钢轨做“CT扫描”。李红琪形象比喻:“以前靠耳朵听,现在看波形图,好比从黑白照片升级到彩色电视。”探伤工从此通过观察波形图识别伤损,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大幅提升。屏幕上跳动的波形曲线,成了新的“听诊器”。
新设备投入使用时,探伤工田洪武操作积极。但一次检测站线钢轨,面对复杂波形图,他不确定是否为伤损信号。李红琪见状耐心为其讲解:“这波形形状和幅值异常,可能是微小裂纹,还需进一步确认。”说着,熟练操作仪器多次探测分析,最终确定是需处理的伤损。这次经历让田洪武明白,新设备强大,但用好就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经验。
开启智能探伤新时代
2024年10月,神朔公司引入AI与大数据技术,保德探伤工区成为行业首个试点单位,迎来真正变革。钢轨生态智能管理系统宛如不知疲倦的“超级医生”,具备强大智能数据分析能力,搭载智能判伤算法,能在海量探伤数据中精准识别伤损波形。
李红琪点击“自动初筛”按钮,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蓝色波形瞬间减少,只剩23个红色标记点。“这把传统2小时的工作量压缩到15分钟,像带着GPS寻宝,不走冤枉路。”AI系统不仅能“看当下”,还能“读过去”。当焊缝回波信号连续3次出现在疑似区域,系统自动触发“多周期比对”功能,叠合往期数据,用不同颜色标注变化趋势。
李红琪调出一段轨底数据,三条波形如心电图起伏,“2024年是细微杂波,2025年春天出现周期性回波,AI判定为裂纹萌芽。”系统随即生成3D伤损模型,以透明剖视展示钢轨内部裂纹走向,“像给钢轨做核磁共振,裂纹倾角误差能精确到0.1度。”
一次,检测隧道内钢轨,AI系统快速筛选出可疑区域。探伤工现场初步判断为普通表面磨损,但AI系统持续预警。李红琪慎重对待,带领大家用焊缝探伤仪细致检测,发现钢轨内部出现深度几毫米的细微横向裂纹,如不及时处理,列车碾压可能引发严重事故。此次事件让大家深刻认识到AI与大数据技术的精准性和前瞻性,此后更加信任智能系统。
筑牢探伤精准防线
在追求探伤精准度的道路上,保德工区严控误差,从设备检测到操作流程,建立严格管控机制。检修库里,探伤工手持刀口尺测量探头保护膜平整度,“刀口尺放于保护膜表面,0.05mm塞尺通过检测……”李红琪全神贯注监督,不放过任何细节。
探伤设备如精密仪器,细微偏差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差异巨大。仅探头保护膜平整度检测,就涉及3个维度12项指标。工区将《钢轨探伤工国家行业标准》拆解为108个操作要点,制作可视化流程图,职工需通过“理论+实操+模拟”三重考核才能上岗作业。这种标准化管理为科技设备精准运行奠定基础,降低操作不规范导致的误差,确保探伤准确可靠。
工区还坚持“人机协同”理念。AI系统和智能设备在数据处理和初步检测能力强大,但复杂情况下,人工经验不可或缺。复杂焊缝检测中,AI系统筛选可疑区域,最终伤损定性需人工细致判断。李红琪表示:“就像CT片子需主任医师会诊,钢轨焊缝伤损定性要结合人工经验。”
工区采用“双机复核制”检测方案,先用钢轨探伤仪快速扫查,锁定可疑区域,再用焊缝探伤仪多角度手动探测。“机器粗筛+人工精判”模式,充分发挥人机优势,伤损定性准确率从82%提升至96%,为铁路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同时,工区重视人才培养,将日常学习与定期培训作为培育人才的沃土。鼓励职工积极参加技术比武,切磋技艺、检验技能,近5年荣获5项公司级个人一等奖。
在“创新工作室”,探伤仪与角磨机同样见证着革新。钢轨探伤仪探测效率高,但探头位置与角度固定,无法精准定性定量伤损;焊缝探伤仪探测效率低,但探头多样、可手动操作,探测质量精细。二者结合,钢轨探伤仪扫查发现可疑波形,焊缝探伤仪精确校对,实现准确判伤。实际探测作业中,非缺陷回波干扰伤损判别,多因钢轨使用和维修外部损伤引起,用角磨机简单修整可排除,且一次修磨永久有效。
近5年,工区累计排查隐患275处,每一处伤损的提前发现,都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和探伤工们的辛勤付出。在工区的荣誉墙上,“先进班组”、“标杆班组”的奖牌熠熠生辉,这是对他们工作的高度认可和褒奖。
从大山里的人工敲打到AI时代的智能检测,其科技转型之路是神朔公司从“追赶”到“引领”跨越的生动写照。当每一道超声波都搭载着智慧的光芒,当每一次数据都凝聚着创新的力量,这群保德探伤工区“钢轨医生”用科技的“妙手”,为百里铁道线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他们的故事,将继续书写包神铁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