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一米都不能少

本报通讯员 吴周康
2025年07月15日
字数:1250
版次:03

  

耿晓川检修掘锚机运行情况。


  初夏的塞北,热浪较往年来得更早、更烈,气温已直逼34℃。国神公司黄玉川矿掘进面正经历着一场与高温竞速、与时间赛跑的“抢修战”,掘进队队长党员耿晓川的目标格外明确:“必须以最快速度排除故障,完成当日掘进任务,一米都不能少!”
  “掘锚机启动,请周围人员注意……”
  6月17日凌晨5时,掘锚机启动的警示声穿透鄂尔多斯高原的晨雾,二水平三盘区掘进工作面的“钢铁巨兽”终于苏醒。耿晓川倚着潮湿的巷道壁,望着仪表盘上跳动的绿色数据,喉头泛起一丝腥甜——那是连续3个小时嘶吼指挥留下的痕迹。这艰难重启的每一米进尺,都连着千家万户夏日里的清凉保障。
  就在几小时前的凌晨2时17分,井下带队生产的耿晓川接到一通紧急电话:“耿队,咱掘锚机出现故障报警,无法启动了。”他当即搁下记录本,疾步向工作面迎头赶去,头顶矿灯的光束扫过渗水的岩壁,冰冷的水珠滴落脖颈。二水平三盘区掘进面是矿上的“咽喉要道”,更是保障迎峰度夏煤炭供应的关键节点,而掘锚机作为井下巷道掘进与支护的核心装备,若不能在天亮前恢复运行,整个采区的接续计划将面临瘫痪。
  巷道深处传来掘锚机沉闷的轰鸣,那是生产二班班长郝立飞在尝试第三次启动。耿晓川三步并作两步跨过积水坑,靴底与钢轨摩擦出刺耳的声响。“停!老郝,你听这声音,液压泵根本没建压。”他嘶哑的吼声在巷道里激起回响。在矿灯光晕下,众人看见他布满血丝的眼中满是焦灼。夏日用电高峰在即,煤矿每一分钟的停滞,都是对能源保供的挑战。
  “小王,上应急电源。保供抢修,分秒必争!”耿晓川蜷身钻入掘锚机底部的狭小空间。
  “耿队,207线路接好了。”此时,电话那头,电工王飞翔及时汇报每一项操作,沙哑的嗓音里裹着井下特有的空旷回响。
  “耿队,209线路短接了。”电话再次响起,声音里带着明显的颤抖。耿晓川沉默片刻,全神贯注盯着万用表跳动的数字。当指针定格在“OL”标识上时,他后槽牙猛地咬紧:“断路,是主控阀组线路老化。快,把备用电缆从三号配电点扯过来。”
  井下的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当第4根电缆接入时,东方天际已泛起蟹壳青。耿晓川仰头灌下半瓶冰冷的矿泉水,却压不住胸膛里翻腾的火焰。
  “再试一次,启动!”命令下达,掘锚机发出一声低吼,截割头却纹丝不动。不安在人群中悄然蔓延,郝立飞攥着启动把手,手背青筋暴起。耿晓川突然抄起扳手,奋力转动液压阀体,同时冲着郝立飞嘶吼:“给油,给油啊!”金属摩擦的锐响在井下炸开,震得顶板簌簌落灰。
  就在众人几近绝望的瞬间,阀体深处传来一声微弱的“咔嗒”声。耿晓川浑身一震,那是齿轮重新咬合的声音,他立即扑向操作台,手指在按钮上熟练切换:“启动!”
  掘锚机终于发出欢快而强劲的轰鸣,截割头破开坚硬岩壁的刹那,整条巷道都为之震颤,欢呼声、掌声在井下激荡回响。耿晓川瘫坐在煤渣上,望着仪表盘上重新跳动的进尺数据,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工作面顺利恢复生产。
  “耿队,进尺追平了,保供任务没问题了!”对讲机里传来捷报,耿晓川摘下安全帽,额角的汗水蒸腾起白雾。他望向重新轰鸣的“钢铁战友”,疲惫的脸上绽开欣慰的笑容。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