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从零起步到行业标杆
——绥中公司培训基地建设纪实
本报通讯员 何姗
2025年07月14日
字数:3236
版次:03
  在“双碳”目标引领能源革命的时代浪潮中,传统火电企业的转型发展既面临挑战,更孕育着新机。国电电力绥中公司以国家战略为指引,以人才建设为核心,全力推进新能源(火电)培训基地建设。作为国内首家集风光水火一体的全功能培训基地,3年时光里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实、从实到优的三级跳,不仅成为传统火电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的“人才引擎”,更以其创新实践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绥中样本”。

  战略布局 锚定转型方向

  2021年12月,国电电力贯彻落实国家能源集团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打造集团公司“常规电力能源转型排头兵、新能源发展主力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引领者”的战略定位,以绥中公司培训中心为基础,正式启动新能源(火电)培训基地建设,全力推进国电电力人才队伍建设,一场事关企业前途命运的“人才攻坚战”就此拉开序幕。
  万事开头难。基地从无到有、从蓝图走向现实凝结着建设者们攻坚克难的决心与智慧。2022年2月,国电电力组织编制《国电电力新能源培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具体规划基地建设布局,明确了绥中公司通过对现有培训楼和现场修配车间进行改造,扩大教学、实训场地规模,确定新能源与火电培训基地同步建设的总基调。
  彼时的绥中公司,在传统火电领域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经验,而在综合能源转型发展中尚处于起步阶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突破禁锢的过程中借势而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培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为绥中公司的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必须打破‘传统火电思维’,构建适应多能互补的培训体系。”基地建设初期,绥中公司派出调研团队奔赴龙源电力南通基地、中广核天津培训中心、大唐新能源赤峰基地等行业标杆。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学,带回了“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的先进建设理念,为基地的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蓝图。
  同年7月,随着联合动力2.0兆瓦整机舱实训系统顺利吊装到位,基地首个风电实训平台正式建成,标志着基地在硬件设施建设上迈出关键一步,同步实现风电运维值班员等21个职业32个工种在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双备案”,使基地成为辽宁省内唯一具备该资质的机构,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从一纸规划到实体落地,仅仅9个月的时间,基地已拥有10个仿真机房、148台终端电脑,涵盖300兆瓦亚临界、600兆瓦超临界、880兆瓦超超临界、1000兆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以及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水力发电等仿真系统,初步构建起“火电保基本盘、新能源育新动能”的双轨建设格局,满足不同规模技能竞赛、培训需求。
  三年间,培训基地相继承办集团公司及国电电力新职工入职培训、国电电力集控值班员技能竞赛和备战集团竞赛集训等大型赛训,并会同国电电力鉴定站完成集团公司合并以来首次2130人次初、中、高级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集新能源与火电技术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培训机构已初步成形。

  产教融合 锻造硬核实力

  培训基地建设是系统工程,“高标准、规范化、五年不落后”成为基地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2023年3月,绥中公司新能源(火电)培训基地全部建成运营,形成功能齐全、配置先进的新能源培训基地,可同时承接160人实操实训。同年10月,随着机、炉、电、热等多专业实操教室的增设和煤水油化验室、热控实训台、继电保护培训平台等设备的陆续到位,基地的实训设施不断完善,形成了“仿真教学+实操训练+技能认定”的全链条培训模式。
  1800平方米的新能源实训楼,堪称一个微缩的“风电世界”。学员们可以亲手拆解偏航减速器,深入了解其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在登高实训平台上,模拟轮毂检修的真实场景,锤炼高空作业的技能和勇气;叶片及机械大部件展示区,让学员们直观感受风电设备的庞大与精密。火电热控实训室里,DCS最小系统与现场工艺完美结合,将抽象的控制系统原理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实操体验,让学员们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师资队伍建设是基地做实做强的关键支撑。基地拥有全职教师9人、兼职新能源培训师10名,同时建立“百人智库”,将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国电电力级内训师、行业竞赛冠军、技术专家等纳入其中,形成一支涵盖理论教学、实操指导、技术研发的多元化师资队伍。
  2023年承办的集团公司集控值班员技能竞赛赛前集训班,基地从硬件、技术、后勤等方面全力保障,历时10个月的精心组织和高效培训,来自7家兄弟单位的16名选手全部获奖,包揽超超临界、超临界、亚临界三个竞赛级别的第一名,集体竞赛成绩获全集团第一。成绩的背后,正是“理论导师+实操教练”双轨集训模式结出的硕果。
  基地的实用价值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上,更体现在对企业转型的直接赋能。2023年9月,在国电电力组织人事部和生产技术部的联合部署下,绥中公司培训基地启动“送学上门”服务,承办国电电力新能源场站送学及隐患排查工作,堪称一场轰轰烈烈的“技术下乡”行动。基地设立1个支持指挥中心和9个专家组,横跨15省、送学65座场站,培训1038人次,累计送学1040课时,连线指挥中心138次,解决142项现场问题,确认隐患1319条,解决隐患案例5件,将“课堂”搬到生产一线,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从2022年12月26日承办第一期风电培训班,到2023年9月。同样是9个月时间,基地被确定为集团公司新能源(火电)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是集团公司首批12家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唯一一家集合新能源、火电并举的综合性培训基地。同年10月,基地纳入中电联全国仿真基地序列,成为国内首家集风光水火一体的全功能培训基地。

  创新驱动 打造行业标杆

  基地作为国电电力倾力打造的“全工种技能培训基地”,充分发挥“风光水火储”多元化发电资源优势,与华北电力大学等近10所行业高校构建深度合作网络。2024年,基地承接华北电力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300余名大学生实习实训,实训人数实现跨越式增长,创下单年实训人数峰值。
  在教学模式上,基地创新推行“工学一体”机制,高校理论讲师与基地实操讲师联合授课,带领学生深入新能源培训基地、光伏电站等一线场景,开展典型设备实操训练,让学生通过“做中学”全面理解电力系统全产业链生产流程。这种“理论+实践”的双轨培养模式,不仅帮助学子夯实就业基础,更推动基地成为校企合作的示范样本。
  今年3月,基地承办的“电力行业仿真培训指导教师脱硫仿真专业培训和认证、复证培训班”吸引全国各发电企业、仿真培训机构60余名专业教师参训。这是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后,中电联首次开展的火电集控运行脱硫专业培训取复证项目,也是国电电力首次承办行业级认证培训,标志着基地从企业级实训平台向“国字号”行业培训认证的跨越。
  培训中,基地依托1:1还原的百万千瓦机组脱硫仿真系统,模拟系统启停、变工况调整及典型故障处置全流程,配合中电联电力仿真培训委员会资深专家讲授前沿技术,形成“理论深度+实战精度”的课程体系,获参训教师高度评价。此次突破,不仅彰显基地在仿真培训领域的硬实力,更奠定其在电力行业人才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硬件层面,基地累计投入数千万元升级设施,建成风电实训车间、火电热控实训室、煤水油化验室等全工种实训平台,能够满足火电及新能源30余个职业(工种)的技能培训与认定。而在软件层面,开发近300门风电课程、100门光伏课程及《火电集控运行仿真培训教材》等系列教材,形成覆盖管理干部、青年骨干、一线技能人才的“启航、续航、远航、领航”“四大人才培养工程”,实现“理论筑基—仿真推演—实战淬炼”全周期培训模式。
  数据是最好的见证:2021年,基地累计对外培训400人次,开启专业赋能的探索之路;2022年,培训规模跃升至1000人次,初步构建起系统化培训体系;2023年,在数字化转型与课程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培训规模突破2500人次,形成区域示范效应;2024年,随着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培训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全年累计达6065人次。
  这座占地400余公顷的“电力航母”,正通过培训基地的人才赋能,打开企业技术实力与创新成果的展示窗口。从2021年蹒跚起步到2025年行业标杆,不仅是国电电力“人才强企”战略的生动实践,更以“绥中样本”的示范价值,为能源行业在“双碳”征程中如何以人才链强创新链、以创新链促产业链,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范式。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