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海突围
2025年07月11日
字数:1144
版次:02
在选煤行业,高灰劣质煤洗选一直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上半年,面对神东煤炭哈拉沟矿3-1煤原煤煤质变化带来的挑战,哈拉沟选煤厂党支部在3月初迅速吹响集结号,组建“泥海突围——靖效先锋攻坚队”,一场技术攻坚战就此打响。
攻坚初期,队长王春亮每天早早蹲守在弛张筛改造现场。设备旁,他摩挲着皮带轮边缘的磨损痕迹——这是团队当时最揪心的“病灶”。
“头回换大直径皮带轮时,试运行的震动仿佛能把人的心震碎。”王春亮回忆道。为了优化筛机动力学参数,技术组的草稿纸堆成了小山,光理论计算就推翻了3个方案。
最惊险的一次,新皮带轮刚转起来就发出刺耳异响。党员骨干们立刻围拢,用扳手轻叩轴承听异响,拿塞尺测量皮带张紧度,连螺丝的咬合角度都用放大镜检查。当第7次拆解皮带轮时,选煤车间主任高军突然指着安装支架喊:“角度差了2度!”原来图纸标注的水平安装线,在实际焊接时因毫米级误差跑偏。
整整8小时“会诊”后,设备终于发出平稳的运转声,此刻所有人的工装已被汗水浸透。如今,改造后的弛张筛像头不知疲倦的“铁牛”,小时处理量飙升60吨,入洗率跳涨4%,成了处理劣质煤的“主力尖刀”。
然而,技术攻关的征程从不会一帆风顺。当弛张筛的轰鸣声逐渐稳定,筛面结构升级的难题又横亘在眼前。在筛面结构升级现场,工艺技术员王国良拿着卡尺,认真测量新型筛板的各项数据。“这种高开孔率带分煤板的新型筛板,是我们经过多次试验才确定下来的。”王国良表示。为了找到最合适的筛板,攻坚队进行了无数次模拟实验和现场测试。
新筛板安装后,脱粉效果并不理想。大家不甘心,在现场反复观察物料在筛面上的运动轨迹,发现物料分布不均匀影响了透筛率。于是,他们连夜修改设计方案,对分煤板的角度和位置进行调整。次日新筛板安装测试,浓缩池泥层厚度稳定在1.2至1.5米之间,煤泥产量从每天2900吨降至2700吨。看到这样的结果,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欢呼起来。
筛面的“顽疾”刚解,板框压滤机入料桶的扩容改造又成为攻坚路上的新挑战。现场,检修车间副主任赵宇猫着腰钻进直径仅1.2米的桶体,焊花飞溅,汗珠滴落在钢板上滋滋作响。要将21.2立方米的入料桶“扩容”至近30立方米,需在桶内焊接环形支架,内部空间非常有限。
赵宇主动请缨,带领几名职工组成党员突击队,钻进狭小的入料桶内进行作业。桶内空间逼仄,温度又高,汗水一次次浸透衣衫。经过连续一周的奋战,终于顺利完成扩容任务。改造后,两台板框压滤机能够同时工作,板压工作效率提升了11.7%,每小时多处理煤泥2.8吨。
在这场攻坚行动中,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从加压过滤机滤布的创新改进,到粗煤泥分选工艺的调整优化,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攻坚队员们的心血和汗水。经过艰苦奋战,在原煤灰分增加25%的逆境下,哈拉沟选煤厂不仅稳定提升了入洗率,更交出了原料煤超产50万吨、发热量超计划130大卡的亮眼答卷。
攻坚初期,队长王春亮每天早早蹲守在弛张筛改造现场。设备旁,他摩挲着皮带轮边缘的磨损痕迹——这是团队当时最揪心的“病灶”。
“头回换大直径皮带轮时,试运行的震动仿佛能把人的心震碎。”王春亮回忆道。为了优化筛机动力学参数,技术组的草稿纸堆成了小山,光理论计算就推翻了3个方案。
最惊险的一次,新皮带轮刚转起来就发出刺耳异响。党员骨干们立刻围拢,用扳手轻叩轴承听异响,拿塞尺测量皮带张紧度,连螺丝的咬合角度都用放大镜检查。当第7次拆解皮带轮时,选煤车间主任高军突然指着安装支架喊:“角度差了2度!”原来图纸标注的水平安装线,在实际焊接时因毫米级误差跑偏。
整整8小时“会诊”后,设备终于发出平稳的运转声,此刻所有人的工装已被汗水浸透。如今,改造后的弛张筛像头不知疲倦的“铁牛”,小时处理量飙升60吨,入洗率跳涨4%,成了处理劣质煤的“主力尖刀”。
然而,技术攻关的征程从不会一帆风顺。当弛张筛的轰鸣声逐渐稳定,筛面结构升级的难题又横亘在眼前。在筛面结构升级现场,工艺技术员王国良拿着卡尺,认真测量新型筛板的各项数据。“这种高开孔率带分煤板的新型筛板,是我们经过多次试验才确定下来的。”王国良表示。为了找到最合适的筛板,攻坚队进行了无数次模拟实验和现场测试。
新筛板安装后,脱粉效果并不理想。大家不甘心,在现场反复观察物料在筛面上的运动轨迹,发现物料分布不均匀影响了透筛率。于是,他们连夜修改设计方案,对分煤板的角度和位置进行调整。次日新筛板安装测试,浓缩池泥层厚度稳定在1.2至1.5米之间,煤泥产量从每天2900吨降至2700吨。看到这样的结果,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欢呼起来。
筛面的“顽疾”刚解,板框压滤机入料桶的扩容改造又成为攻坚路上的新挑战。现场,检修车间副主任赵宇猫着腰钻进直径仅1.2米的桶体,焊花飞溅,汗珠滴落在钢板上滋滋作响。要将21.2立方米的入料桶“扩容”至近30立方米,需在桶内焊接环形支架,内部空间非常有限。
赵宇主动请缨,带领几名职工组成党员突击队,钻进狭小的入料桶内进行作业。桶内空间逼仄,温度又高,汗水一次次浸透衣衫。经过连续一周的奋战,终于顺利完成扩容任务。改造后,两台板框压滤机能够同时工作,板压工作效率提升了11.7%,每小时多处理煤泥2.8吨。
在这场攻坚行动中,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从加压过滤机滤布的创新改进,到粗煤泥分选工艺的调整优化,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攻坚队员们的心血和汗水。经过艰苦奋战,在原煤灰分增加25%的逆境下,哈拉沟选煤厂不仅稳定提升了入洗率,更交出了原料煤超产50万吨、发热量超计划130大卡的亮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