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黄花沟记事
◎贾克敏
2025年07月10日
字数:1208
版次:04
  一踏入黄花沟,便被疾风裹挟着劲草的气息撞个满怀。虽是盛夏,却已透出“天云收夏色”的清冽,西风如刃,割裂暑气。与阔别十三年的老友重逢,来不及寒暄便驱车直入腹地。正午时分,雨势稍歇,风却愈发张狂,卷着湿冷的泥土气息,在沟壑纵横间呼啸穿梭。我们或在缆车上随风晃荡,或立于坡顶,眼前是被风雨涤荡得苍凉壮阔的原野——泥泞草甸上,一群蒙古马的身影格外醒目。
  它们身形算不上高大,却在粗犷中透着精悍,厚重的鬃毛与长尾被狂风肆意扬起,宛如风中猎猎战旗。雨水浸透皮毛,紧贴着遒劲的骨架,没有想象中万马奔腾的豪迈,此刻它们在泥泞中沉稳踱步,低头啃食风雨后稀疏的草茎,或是静静伫立。蒙古马生性温驯,任人抚摸、拍照,却始终头颅微昂,迎向扑面的寒风,姿态里藏着超然的从容与坚韧。
  狂风灌进沟壑,发出呜咽般的呼啸。就在这自然的悲号声中,一匹公马突然昂首,朝着灰暗低垂的天际,发出一声悠长嘶鸣!那声音穿透风声,苍凉而浑厚。这嘶鸣瞬间令我震颤——恰似集宁战役博物馆中锈蚀军号的余响,又如古时金戈铁马踏破冰河时,战马在硝烟中的悲怆长啸!
  它们或立或行,四蹄深陷泥泞,雨水顺着强健的四肢蜿蜒而下,融入脚下的泥浆。没有华丽的鞍鞯,没有急促的鞭策,只是自在踱步,却以一种近乎原始的、沉默的力量,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看它们逆风而立,鬃毛狂舞,眼神却沉静,让人不禁想问:这粗砺的外表下,究竟藏着怎样一颗未被驯服的旷野之心?
  蒙古长调悠悠响起,黄花沟的苍茫更显深邃。察哈尔右翼中旗的盛夏,平均气温不到18摄氏度,风一袭来,体感温度骤降至几度,得天独厚的风力资源,让这里成为风电的沃土。雨水冲刷着风机洁白的塔身,水痕蜿蜒如银链,它们静默地屹立在暮色与风雨中。望着这绵延不绝的风车巨阵,老友的眼中闪过光亮,马头琴的旋律仿佛点燃了记忆深处的星火。
  他指着窗外,声音里藏不住激动:“瞧见了吗?这些‘大风车’!当年我们一家家跑电网、谈设计院、办地勘、过环评,顶着比这更刺骨的风雪,愣是把项目啃了下来!”他的目光穿透雨幕,仿佛回到十几年前,“为了方案通宵达旦,为了工期在冰天雪地里硬扛,都是家常便饭……”他曾笑言,人不到内蒙古草原,不知何为真朋友,此刻想来,那些并肩作战的岁月,早已将情谊刻进了骨子里。
  思绪被一阵低沉的声音拉回现实——巨大的叶片在气流中沉稳旋转,切割着潮湿的空气。内蒙古的公路大通道串联起一路美景,而新能源大通道则让内蒙古的风能化作点亮远方的灯火。从蹒跚起步到蓬勃兴盛,不过短短十余载,中国新能源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这股绿色力量正随着“一带一路”,勾勒出新的能源图景。风车侧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工业巨物的轰鸣与蒙古马的嘶鸣遥相呼应,奏响现代与古老、征服与共生的宏大交响。
  归途无言,车窗外雨势渐歇。凝视着风雨中旋转的叶片,恍惚间又看见当年那群热血身影:我们曾如蒙古马般在泥泞中跋涉,似劲松般在严寒中挺立,而今终于将风能,化作点亮万家的光芒。

(作者单位:国电电力国际公司)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