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井下到“云端”
2025年07月09日
字数:2064
版次:02
“通过数年的不懈努力,我们矿在《‘5G+工业互联网’无人化矿井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科研项目的带动下,搭建了覆盖全矿的物联网、车联网,智能化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矿井运行一切尽在掌控之中。”6月27日,在智能一体化管控平台前,宁夏煤业红柳矿矿长张志强指着屏幕上变化的数据说道。
科技是煤矿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5G+工业互联网”技术布局矿区各系统,让矿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全系统实现了全方位安全监测,生产系统推动了自动化采煤的常态化应用,主运输系统达成智能辅助驾驶,矿井越来越安全高效……通过信息化与工业自动化的深度融合,红柳矿正稳步迈向智能化矿山时代,生产模式从井下作业走向“云端”管控。
物联网:一个平台掌控全局
在红柳矿调度指挥中心,技术员李曙春轻点鼠标,智能一体化管控平台上,1:1三维成像的综采工作面、井下变电所、立井提升系统、矿井排水系统一一呈现眼前。井上井下各系统网络分支均汇总于智能一体化管控平台,在这里不仅能实时查看、监听现场情况,还能进行数据监测、分析、预警,如同一个“智慧大脑”时刻掌控着全局。
作为全国首批71家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单位之一,红柳矿承担了集团公司2021年度十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的《“5G+工业互联网”无人化矿井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中的多个课题,着力打造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科学决策、协同控制的智能化示范矿井。
项目的成果集中展现在智能一体化管控平台上。该平台是基于国家能源集团统一数据标准、工业互联架构、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技术等,采用“云边协同”模式部署,覆盖煤矿安全、生产、调度、运营等业务领域,具备数据采集分析、安全集中监测、生产集中控制、灾害综合防治等功能。
目前,平台已完成煤矿监测监控、人员定位、调度通信以及“采、掘、机、运、通”等子系统数据标准化接入,并与智能通风系统、地质保障系统、手机APP终端软件等三方系统的数据实现交互共享。
智联网:“5G+矿鸿”碰一碰
在智能化采煤系统操作台前,记者看到综采队职工马建华点击“一键启动”按键,启动井下综采工作面生产。依托“5G+矿鸿”智能开采研究及应用系统,煤矿生产实现了从井下到地面控制的转变,而马建华两年前也从井下支架工变为操作员。
2023年,“5G+矿鸿”的智能开采研究及应用系统首次在红柳矿综采工作面应用,将华为矿鸿系统融入工作面电液控制系统,并利用井下5G网络,实现手机终端与工作面控制器的互联互通。这一创新让井下职工可以在地面远程控制采煤,通过手机“碰一碰”功能就能实现远程智能化无人开采,彻底改变了以往人拉肩扛的传统采煤方式。
据副总工程师李伟介绍,如今综采工作面实现了自动化采煤常态化,工作面单班作业人员由8人减至4人,支架工在井下无需进入工作面,通过手机就能操纵每一台支架。工作面回采工效成倍提高,职工从操作工变为巡视工,全面提高了生产作业安全性。
红柳矿煤层平均厚度5.1米,属于厚煤层开采,原本智能化开采难度大。基于“5G+矿鸿”智能开采研究与应用是厚煤层智能化开采技术应用的典范,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为矿井厚煤层稳产高效智能化开采开辟了道路。凭借这一智能化开采技术,红柳矿获得全国煤矿采煤工作面智能创新大赛厚煤层赛道一等级。
车联网:井下有了智能辅助驾驶
在井下辅助运输系统,想实现智能辅助驾驶有一个关键性难题:在井下不能采用北斗导航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车辆、道路精确定位。
2022年,红柳矿根据井下巷道状况,基于“5G通信+车联网”技术,依靠传感器+雷达+5G通信形成了井下高精度地图,构建了车—路—人—路侧单元全局数据交互通道,通过车辆雷达感知和决策策略,打破技术壁垒,成功实现车辆智能辅助驾驶。目前,无轨胶轮车高级智能辅助驾驶运行良好。
更方便的是,职工还可以通过APP提前约车、拼车。100多辆无轨胶轮车通过智能调度和全面管控,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
而在主运输系统,全系统已经实现地面集中控制、无人值守。有着10多年工作经验的机电二队副队长沈周宇感觉矿井每天都有变化:“2017年矿里开始实施无人值守建设,2019年固定岗位人员全部撤掉,2022年无人值守系统建设完成,通过人员安全防护、设备在线监测、智能视频分析等技术,实现了固定岗位无人值守作业。”
2017年以来,红柳矿撤销岗位司机152人,并由井下作业全部转为地面集中远程操作。过去井下的固定岗位工,都变成了如今的操作员、巡检工,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工作环境更加整洁明亮。过去井下5个变电所需要40名职工,无人值守后,地面2个集控员不仅承担了变电所一个班14个人的工作,还承担了通风、供排水等多个系统的操控工作,现场只需2人巡检,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5G+工业互联网”无人化矿井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科研项目的成功应用,将职工和煤矿生产力同时优化,过去采煤依靠人海战术的场景一去不复返。目前,红柳矿通过了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达到国家Ⅱ类中级智能化示范煤矿标准。
如今,红柳矿职工们正紧跟着煤矿智能化发展步伐,不断学习提升技能,努力成为高素质技术人员。煤矿也正加快推进智能化矿井建设,推动矿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本质安全型的幸福煤矿迈进。
科技是煤矿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5G+工业互联网”技术布局矿区各系统,让矿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全系统实现了全方位安全监测,生产系统推动了自动化采煤的常态化应用,主运输系统达成智能辅助驾驶,矿井越来越安全高效……通过信息化与工业自动化的深度融合,红柳矿正稳步迈向智能化矿山时代,生产模式从井下作业走向“云端”管控。
物联网:一个平台掌控全局
在红柳矿调度指挥中心,技术员李曙春轻点鼠标,智能一体化管控平台上,1:1三维成像的综采工作面、井下变电所、立井提升系统、矿井排水系统一一呈现眼前。井上井下各系统网络分支均汇总于智能一体化管控平台,在这里不仅能实时查看、监听现场情况,还能进行数据监测、分析、预警,如同一个“智慧大脑”时刻掌控着全局。
作为全国首批71家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单位之一,红柳矿承担了集团公司2021年度十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的《“5G+工业互联网”无人化矿井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中的多个课题,着力打造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科学决策、协同控制的智能化示范矿井。
项目的成果集中展现在智能一体化管控平台上。该平台是基于国家能源集团统一数据标准、工业互联架构、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技术等,采用“云边协同”模式部署,覆盖煤矿安全、生产、调度、运营等业务领域,具备数据采集分析、安全集中监测、生产集中控制、灾害综合防治等功能。
目前,平台已完成煤矿监测监控、人员定位、调度通信以及“采、掘、机、运、通”等子系统数据标准化接入,并与智能通风系统、地质保障系统、手机APP终端软件等三方系统的数据实现交互共享。
智联网:“5G+矿鸿”碰一碰
在智能化采煤系统操作台前,记者看到综采队职工马建华点击“一键启动”按键,启动井下综采工作面生产。依托“5G+矿鸿”智能开采研究及应用系统,煤矿生产实现了从井下到地面控制的转变,而马建华两年前也从井下支架工变为操作员。
2023年,“5G+矿鸿”的智能开采研究及应用系统首次在红柳矿综采工作面应用,将华为矿鸿系统融入工作面电液控制系统,并利用井下5G网络,实现手机终端与工作面控制器的互联互通。这一创新让井下职工可以在地面远程控制采煤,通过手机“碰一碰”功能就能实现远程智能化无人开采,彻底改变了以往人拉肩扛的传统采煤方式。
据副总工程师李伟介绍,如今综采工作面实现了自动化采煤常态化,工作面单班作业人员由8人减至4人,支架工在井下无需进入工作面,通过手机就能操纵每一台支架。工作面回采工效成倍提高,职工从操作工变为巡视工,全面提高了生产作业安全性。
红柳矿煤层平均厚度5.1米,属于厚煤层开采,原本智能化开采难度大。基于“5G+矿鸿”智能开采研究与应用是厚煤层智能化开采技术应用的典范,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为矿井厚煤层稳产高效智能化开采开辟了道路。凭借这一智能化开采技术,红柳矿获得全国煤矿采煤工作面智能创新大赛厚煤层赛道一等级。
车联网:井下有了智能辅助驾驶
在井下辅助运输系统,想实现智能辅助驾驶有一个关键性难题:在井下不能采用北斗导航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车辆、道路精确定位。
2022年,红柳矿根据井下巷道状况,基于“5G通信+车联网”技术,依靠传感器+雷达+5G通信形成了井下高精度地图,构建了车—路—人—路侧单元全局数据交互通道,通过车辆雷达感知和决策策略,打破技术壁垒,成功实现车辆智能辅助驾驶。目前,无轨胶轮车高级智能辅助驾驶运行良好。
更方便的是,职工还可以通过APP提前约车、拼车。100多辆无轨胶轮车通过智能调度和全面管控,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
而在主运输系统,全系统已经实现地面集中控制、无人值守。有着10多年工作经验的机电二队副队长沈周宇感觉矿井每天都有变化:“2017年矿里开始实施无人值守建设,2019年固定岗位人员全部撤掉,2022年无人值守系统建设完成,通过人员安全防护、设备在线监测、智能视频分析等技术,实现了固定岗位无人值守作业。”
2017年以来,红柳矿撤销岗位司机152人,并由井下作业全部转为地面集中远程操作。过去井下的固定岗位工,都变成了如今的操作员、巡检工,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工作环境更加整洁明亮。过去井下5个变电所需要40名职工,无人值守后,地面2个集控员不仅承担了变电所一个班14个人的工作,还承担了通风、供排水等多个系统的操控工作,现场只需2人巡检,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5G+工业互联网”无人化矿井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科研项目的成功应用,将职工和煤矿生产力同时优化,过去采煤依靠人海战术的场景一去不复返。目前,红柳矿通过了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达到国家Ⅱ类中级智能化示范煤矿标准。
如今,红柳矿职工们正紧跟着煤矿智能化发展步伐,不断学习提升技能,努力成为高素质技术人员。煤矿也正加快推进智能化矿井建设,推动矿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本质安全型的幸福煤矿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