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之上
2025年07月07日
字数:2688
版次:01
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奔涌的桂江江面上。广西水电公司旺村水电站的检修员罗满江,已经出现在纵横交错的设备间。这座枢纽大坝犹如矗立在江河之上的“钢铁巨人”,在晨光中默默见证着岁月的更迭。它以每一度清洁电能点亮万家灯火,用每一次技术突破诠释责任担当,无声地书写着新时代的履职答卷。
碧水丹心:写在江河上的民生答卷
清晨的桂江薄雾轻笼,“呜——”汽笛长鸣,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船只正平稳驶过旺村电站船闸。谁能想到,就在数月前,这里还因1961年以来最严峻旱情,航道几近干涸。“多亏了咱旺村电站的科学调度,保住了我们的‘水上生命线’!”老船工李师傅望着波光粼粼的江面,感慨地竖起大拇指。这幕动人场景,正是水电人践行央企责任的生动缩影。
今年春季,广西遭遇严重旱情,桂江流域降雨量骤减,河道水位持续走低,航运几近中断。面对严峻形势,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交通厅紧急联动,旺村电站作为关键水利枢纽,广西公司党委闻令而动,创新推出“错峰调水”方案,每天17时至19时之间,增加两个小时通航时间,以集中发电、集中放水增加下泄流量,形成2小时的“通航窗口期”,护航船舶安全通行。
“那段时间调度室灯火通明,因为是晚间航行,大家既要盯着水位曲线,又要现场查看船只过闸情况,连饭都顾不上吃。”值班长老吴说。通过精准调控,累计保障通航船舶103余艘,有效保证了桂江流域的航运安全。相关部门领导称赞这是“写在江河上的民生答卷”时,所有水电人都清楚:桂江里流淌的不只是江水,更是中央企业用科技创新书写的为民初心。
旱情同样炙烤着南桂大地,紧急时刻,水电职工与南桂水电站属地的平定村村民又共同谱写了一曲“水电润田”的赞歌。职工们肩扛手抬,沿着陡峭山坡铺设千米输水管道,将发电用水引入干裂的田间。汩汩清流滋润着20余亩沙姜、罗汉果田,嫩绿的藤蔓在阳光下重焕生机。“这些水比油还金贵啊!”周围的农户抚摸着饱满的百香果,激动万分。
每年春夏之交的“鱼苗放殖季”,已成为桂江两岸的独特风景。5年来,300余万尾鱼苗在这里安家落户,形成绵延数里的“生态长廊”。水电公司研发的智能生态流量系统,像一位永不知疲倦的“河道医生”,确保江水四季长流,被渔民亲切地称为“会呼吸的大坝”。
如今,站在旺村大坝上远眺,船只穿梭如织,两岸稻浪千重,一幅人水和谐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创新之光:从“禁区”到“阳光银行”
在旺村电站,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正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近乎垂直的坝肩斜坡上,数千块光伏板如银色瀑布般倾泻而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项目,正是水电人用创新精神书写的绿色答卷。
“坡度超过70度。别人眼中的‘禁区’,恰恰是我们的创新舞台。”生产技术与培训部主任蒋峰站在坝顶,望着脚下这片“阳光银行”,言语中难掩自豪。2022年,他的团队突破传统思维束缚,自主研发柔性支架技术,硬是在陡峭的坝坡上“种”出了2.83兆瓦的光伏矩阵,每年可多发电306.5万度,相当于减少碳排放3000余吨,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银行”。
走进集控中心,科技感扑面而来。值班员仲光明面前的电子大屏上,近百个数据指标实时跳动。“过去巡坝要翻山越岭,现在有了‘太空哨兵’。”他口中的“太空哨兵”,正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大坝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融合北斗卫星定位技术,能捕捉毫米级的坝体位移,成为守护大坝安全的“数字卫士”。
创新之火,燎原于企业变革的征程。面对行业发展新形势,水电公司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挥出改革“三板斧”:在处置历史遗留的郎恒电站项目时,创新采用“股权+债权”捆绑交易模式,经过11个月的攻坚谈判,最终实现47.37%的资产溢价,为集团资产优化树立了新标杆;在新能源开发领域,水电公司副总经理杨鹏带领团队扎根钦州,顶着烈日进行风资源勘测,与制造企业商讨绿电直供方案。“每个数据都是我们的作战地图,每度绿电都是我们的攻坚目标。”晒得黝黑的杨鹏这样形容他们的工作。
与此同时,一场人才机制革命正在悄然推进。水电公司创新推出“岗位职责画像”和“创新积分制”双轨机制,打破传统考核体系的桎梏。正如综合部主任所说:“我们要让能者有其位、贤者得其酬。”这套新机制预计7月底全面落地实施,届时将全方位激活企业内生动力。
风雨逆行:红色引擎筑起安全堤坝
6月12日10时,台风“蝴蝶”预警拉响!14个小时后,应急响应升至三级。疾风骤雨中,一场守护电站安全的战役全面打响。
面对来势汹汹的台风,水电公司全体职工闻“风”而动、听令而行,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在狂风暴雨中构筑起水电站安全防线。在旺村电站,现场值班的公司总经理冉光天深入现场,带队开展全方位、拉网式防台风安全大检查,查出并立即整改问题隐患14项。
6月以来,广西区域内暴雨到特大暴雨的极端天气频发,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区内各江河均出现超警戒水位的洪涝险情。水电公司所属三座水电站均处于强降雨覆盖的流域。为保障设备运行及上下游库区安全,各电站第一时间启动防洪抢险应急响应机制,所有应急抢险人员24小时待命,做好预测预警、隐患排查、应急值守、物资储备等各项工作,严格落实“六到位”要求,备战防汛抢险。
水电公司所属三座电站分布在广西两个地市,跨距超600公里。面对场站散、小、远及运维难等诸多困难,水电公司大力推进“移动视频智能终端与调度通信融合系统建设”科技项目和集控中心功能深化应用。该系统于2023年初投入使用,实现了集控系统预警、移动调度通信与现场作业视频监管的一体化融合,构建起全场站、全过程的现场作业风险管控体系。
“大坝监测精度从正负5.0毫米提至正负3.0毫米,监测效率实现质的飞跃,年节省人工成本超50万元。”精准数据的背后,是党建引领铸就的“科技堤坝”。
过去,旺村电站大坝观测系统存在预警滞后的安全隐患。生培党支部牵头成立攻坚小组,深入调研并结合行业规范,针对自动化短板制定控制网改造方案,积极探索新技术应用。面对位移监测误差难题,党员机械专工王磊联动多方技术力量,经过反复研讨,提出增设控制点实时平差方案,成功攻克技术瓶颈。团队还持续突破技术难点,先后完成两项发明专利、四项实用新型专利备案,使旺村电站成为集团首家应用DBD导航定位监测的电站。截至6月30日,水电公司累计发电量突破38.385亿千瓦时,实现安全生产5862天。
夕阳熔金,为桂江披上华裳。坝坡上,“光伏瀑布”与奔涌江水交相辉映,跃动的不仅是清洁电能,更是广西水电人永不止步的创新光芒。年轻的技术员们围聚在图纸前,新的技改方案正在孕育。“困难虽多,但办法更多!”水电公司党委书记贺唯的话语,在旺村电站机房低沉的嗡鸣中铿锵有力。在这片见证坚守与智慧的江河之上,新时代的水电人正以毫米级的精度守护安澜,以创新之光照亮绿色未来,续写着属于他们的“治水传奇”。
碧水丹心:写在江河上的民生答卷
清晨的桂江薄雾轻笼,“呜——”汽笛长鸣,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船只正平稳驶过旺村电站船闸。谁能想到,就在数月前,这里还因1961年以来最严峻旱情,航道几近干涸。“多亏了咱旺村电站的科学调度,保住了我们的‘水上生命线’!”老船工李师傅望着波光粼粼的江面,感慨地竖起大拇指。这幕动人场景,正是水电人践行央企责任的生动缩影。
今年春季,广西遭遇严重旱情,桂江流域降雨量骤减,河道水位持续走低,航运几近中断。面对严峻形势,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交通厅紧急联动,旺村电站作为关键水利枢纽,广西公司党委闻令而动,创新推出“错峰调水”方案,每天17时至19时之间,增加两个小时通航时间,以集中发电、集中放水增加下泄流量,形成2小时的“通航窗口期”,护航船舶安全通行。
“那段时间调度室灯火通明,因为是晚间航行,大家既要盯着水位曲线,又要现场查看船只过闸情况,连饭都顾不上吃。”值班长老吴说。通过精准调控,累计保障通航船舶103余艘,有效保证了桂江流域的航运安全。相关部门领导称赞这是“写在江河上的民生答卷”时,所有水电人都清楚:桂江里流淌的不只是江水,更是中央企业用科技创新书写的为民初心。
旱情同样炙烤着南桂大地,紧急时刻,水电职工与南桂水电站属地的平定村村民又共同谱写了一曲“水电润田”的赞歌。职工们肩扛手抬,沿着陡峭山坡铺设千米输水管道,将发电用水引入干裂的田间。汩汩清流滋润着20余亩沙姜、罗汉果田,嫩绿的藤蔓在阳光下重焕生机。“这些水比油还金贵啊!”周围的农户抚摸着饱满的百香果,激动万分。
每年春夏之交的“鱼苗放殖季”,已成为桂江两岸的独特风景。5年来,300余万尾鱼苗在这里安家落户,形成绵延数里的“生态长廊”。水电公司研发的智能生态流量系统,像一位永不知疲倦的“河道医生”,确保江水四季长流,被渔民亲切地称为“会呼吸的大坝”。
如今,站在旺村大坝上远眺,船只穿梭如织,两岸稻浪千重,一幅人水和谐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创新之光:从“禁区”到“阳光银行”
在旺村电站,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正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近乎垂直的坝肩斜坡上,数千块光伏板如银色瀑布般倾泻而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项目,正是水电人用创新精神书写的绿色答卷。
“坡度超过70度。别人眼中的‘禁区’,恰恰是我们的创新舞台。”生产技术与培训部主任蒋峰站在坝顶,望着脚下这片“阳光银行”,言语中难掩自豪。2022年,他的团队突破传统思维束缚,自主研发柔性支架技术,硬是在陡峭的坝坡上“种”出了2.83兆瓦的光伏矩阵,每年可多发电306.5万度,相当于减少碳排放3000余吨,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银行”。
走进集控中心,科技感扑面而来。值班员仲光明面前的电子大屏上,近百个数据指标实时跳动。“过去巡坝要翻山越岭,现在有了‘太空哨兵’。”他口中的“太空哨兵”,正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大坝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融合北斗卫星定位技术,能捕捉毫米级的坝体位移,成为守护大坝安全的“数字卫士”。
创新之火,燎原于企业变革的征程。面对行业发展新形势,水电公司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挥出改革“三板斧”:在处置历史遗留的郎恒电站项目时,创新采用“股权+债权”捆绑交易模式,经过11个月的攻坚谈判,最终实现47.37%的资产溢价,为集团资产优化树立了新标杆;在新能源开发领域,水电公司副总经理杨鹏带领团队扎根钦州,顶着烈日进行风资源勘测,与制造企业商讨绿电直供方案。“每个数据都是我们的作战地图,每度绿电都是我们的攻坚目标。”晒得黝黑的杨鹏这样形容他们的工作。
与此同时,一场人才机制革命正在悄然推进。水电公司创新推出“岗位职责画像”和“创新积分制”双轨机制,打破传统考核体系的桎梏。正如综合部主任所说:“我们要让能者有其位、贤者得其酬。”这套新机制预计7月底全面落地实施,届时将全方位激活企业内生动力。
风雨逆行:红色引擎筑起安全堤坝
6月12日10时,台风“蝴蝶”预警拉响!14个小时后,应急响应升至三级。疾风骤雨中,一场守护电站安全的战役全面打响。
面对来势汹汹的台风,水电公司全体职工闻“风”而动、听令而行,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在狂风暴雨中构筑起水电站安全防线。在旺村电站,现场值班的公司总经理冉光天深入现场,带队开展全方位、拉网式防台风安全大检查,查出并立即整改问题隐患14项。
6月以来,广西区域内暴雨到特大暴雨的极端天气频发,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区内各江河均出现超警戒水位的洪涝险情。水电公司所属三座水电站均处于强降雨覆盖的流域。为保障设备运行及上下游库区安全,各电站第一时间启动防洪抢险应急响应机制,所有应急抢险人员24小时待命,做好预测预警、隐患排查、应急值守、物资储备等各项工作,严格落实“六到位”要求,备战防汛抢险。
水电公司所属三座电站分布在广西两个地市,跨距超600公里。面对场站散、小、远及运维难等诸多困难,水电公司大力推进“移动视频智能终端与调度通信融合系统建设”科技项目和集控中心功能深化应用。该系统于2023年初投入使用,实现了集控系统预警、移动调度通信与现场作业视频监管的一体化融合,构建起全场站、全过程的现场作业风险管控体系。
“大坝监测精度从正负5.0毫米提至正负3.0毫米,监测效率实现质的飞跃,年节省人工成本超50万元。”精准数据的背后,是党建引领铸就的“科技堤坝”。
过去,旺村电站大坝观测系统存在预警滞后的安全隐患。生培党支部牵头成立攻坚小组,深入调研并结合行业规范,针对自动化短板制定控制网改造方案,积极探索新技术应用。面对位移监测误差难题,党员机械专工王磊联动多方技术力量,经过反复研讨,提出增设控制点实时平差方案,成功攻克技术瓶颈。团队还持续突破技术难点,先后完成两项发明专利、四项实用新型专利备案,使旺村电站成为集团首家应用DBD导航定位监测的电站。截至6月30日,水电公司累计发电量突破38.385亿千瓦时,实现安全生产5862天。
夕阳熔金,为桂江披上华裳。坝坡上,“光伏瀑布”与奔涌江水交相辉映,跃动的不仅是清洁电能,更是广西水电人永不止步的创新光芒。年轻的技术员们围聚在图纸前,新的技改方案正在孕育。“困难虽多,但办法更多!”水电公司党委书记贺唯的话语,在旺村电站机房低沉的嗡鸣中铿锵有力。在这片见证坚守与智慧的江河之上,新时代的水电人正以毫米级的精度守护安澜,以创新之光照亮绿色未来,续写着属于他们的“治水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