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河北麒麟山风电场“助风”QC小组:“追风”破局 精益前行
2025年07月02日
字数:2388
版次:03

“助风”QC小组开会研讨。

检修员对风速仪进行检查校正。

检修员在继保室开展巡视检查。

职工查看“追风”系统。
效率之困
龙源电力河北公司麒麟山风电场检修一班班长马江龙,是处理设备缺陷的一把好手,雷厉风行是他的标签。然而,每当月末临近,面对电脑屏幕上堆积如山的各类数据表格——故障消缺记录、巡检完成率、设备可用率、责任风机利用小时数……他的眉头总会拧成一个深深的“川”字。“这数据统计要是能省事点就好了。”耗时近20个小时的人工核对、整理、计算,让他倍感压力,仿佛被无形的绳索捆住了手脚。年轻检修员代庆元深有同感:“公司常说‘干多干少不一样’,关键是这考核结果总是滞后,大家对自己的工作业绩看不清楚!”考核结果的滞后性,更让“干多干少不一样”的理念在现实中打了折扣。
深入观察,问题不止于统计烦琐。班组日常工作有序开展,设备巡检、故障消缺、定期维护按步推进,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对一些可做可不做的设备优化项目,如特定部件的深度检查、细微参数的优化调整、预防性维护的提前介入,个别职工会“选择性忽视”。“设备没出大毛病就行,那些边边角角的优化,做多做少好像差别不大。”这种模糊认知,源于责任边界不清、绩效反馈滞后、精细化导向不足的管理盲区。设备责任制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绩效考核的“指挥棒”如何精准发力?一系列问题成为亟待攻克的难题。
破茧之路
“必须让数据开口说话!让责任清晰可见,让绩效实时显现!”面对生产设备责任制绩效考核不到位的症结,龙源电力河北公司迅速行动,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以技术骨干刘清河为组长的“助风”QC小组。一场聚焦管理痛点、依托技术创新的攻坚战就此打响。
攻关伊始,最大的拦路虎是如何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自动采集、精准关联与实时计算。传统人工录入不仅效率低下,更易出错。刘清河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办公室,将目标锁定在打通数据壁垒上。他们深入研究各生产系统的数据接口,反复试验数据抓取和整合方案。历经19次艰苦的实验与优化,团队最终找到了突破口——创新性地采用AirScript脚本技术模拟人工操作链。这些精巧的脚本如同无形的数据“蜘蛛”,能自动登录不同系统,精准抓取所需的关键运行、维护数据,并按照预设逻辑进行复制、关联和初步计算,成功构建了跨系统的自动化数据管道。
系统设计阶段,头脑风暴激荡出智慧火花。成员董明提出:“系统界面应该直观展示责任人的照片和名字,荣誉感能直接转化为干劲儿!”这一建议被采纳,可视化设计成为提升职工参与度的亮点。成员王喜则敏锐指出考核公平性问题:“新机组和老机组在质保期、故障率上存在客观差异,考核系数必须科学区分,否则会打击老机组责任人的积极性。”团队据此设计了差异化的考核系数模型,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公正。团队成员们夜以继日,反复打磨算法逻辑、优化用户界面、测试系统稳定性。在无数次调试与完善后,凝聚着集体智慧的“追风”生产设备责任制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终于破茧成蝶,正式上线运行。
精益之变
当马江龙首次登录“追风”系统界面时,整个人都惊呆了,屏幕中央,各项关键考核指标不再是静态的数字,而是如同跳动的脉搏般实时更新!职工绩效排名榜单清晰罗列,每日刷新,谁领先、谁进步、谁需要关注,一目了然。“真是科技创新改变生产力呀!两天的工作量现在一键导出了!”马江龙忍不住惊叹。他随即注意到代庆元的名字赫然排在班组前列,其责任风机的利用小时数指标尤为亮眼。“庆元,行啊!你这风机维护得真到位!”代庆元脸上洋溢着自豪:“那必须的,责任风机是我的宝贝,每次登塔我都维护得可仔细了。”马江龙笑得合不拢嘴:“这下可好了,干多干少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如今,该系统已悄然渗透到生产管理的方方面面。管理者可以实时洞察全场、各班组乃至单台设备的运行维护状态,调配资源有的放矢,设备维护计划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更加科学合理。职工对自己责任风机的各项性能指标、潜在风险点一清二楚,主动开展预防性维护和优化调整,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系统自动化运行,各项参数配置好后无需人为干预,每年合计减少人工成本58.4万元。曾经耗时近20小时的月度绩效统计,如今只需十几分钟就能自动完成,数据采集效率是人工的几十倍。职工“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愈加浓厚,现场设备维护更加合理化、精细化,年降低电量损失约375万千瓦时。
“追风”系统的成功,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荡起层层创新的涟漪。通过这次QC活动的深入开展,龙源电力河北公司上下形成了“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浓厚创新生态。通过“问题导向+技术创新”的实践模式,形成协同创新链条,全年累计形成QC及五小成果48项。同步建立创新积分制度,通过季度创新成果展、年度“金点子”评选等活动,将技术突破与绩效考核、职业晋升紧密挂钩,精心培育出“敢想敢试、容错迭代”的丰沃创新土壤。“追风”系统开发过程中,高达70%的需求定义直接来自检修现场的痛点和金点子。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创新闭环,确保了技术成果能精准命中靶心,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当每个螺栓的紧固力矩、每次备件的及时更换都能影响设备的指标时,职工能清晰认识到“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在为设备增值”,正如刘清河在经验分享中所说:“我们不仅开发了一个系统,更搭建了一个让创新有回报、让奋斗被看见的平台。”
在近日举办的龙源电力首届QC成果大赛上,“助风”QC小组组长刘清河步履坚定地走上领奖台,捧回了沉甸甸的一等奖荣誉证书。他知道,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小组技术创新的肯定,更为龙源电力的生产经营注入了强大数字化动能。
迎峰度夏能源保供的号角声愈加嘹亮,“追风”系统如同为风电场的精益化管理插上了坚实的数据翅膀。每一次精准的数据采集,都是对设备状态的深度感知;每一次实时的绩效呈现,都是对职工价值的公平彰显;每一次发电损失的减少,都是对能源保供使命的有力践行。数字追风,精益前行,龙源电力正以创新之笔,在绿色发展的画卷上书写着提质增效的新篇章。